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通用10篇)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

  讀後感寫作要點

  要弄懂原作

  "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

  要認真思考

  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 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絡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要抓住重點

  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後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覆想,反覆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要寫出真情實感

  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千萬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通用10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1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馮恩洪教授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理性思考與展望。他在書中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而由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為本的革命,是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

  讀完這本著作,結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許多的思考與感悟。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我的理解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知識,讓學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學生是否享受學習似乎不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因為讀書就是枯燥的,需要每個人勤奮的。而馮先生的報告讓我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對於高效課堂,他透過傳統課堂和高效課堂的對比,提醒我們:

  (一)關注差異,創造適合的教育。

  思考如今我們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是培養精英的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異;對於學生的評價只有理性的對錯,沒有感性的激勵,特別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缺少引導,缺少尊重,致使學生在忍受教育,在挫敗中痛苦學習;所以我們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對於班級學生的情況要了解,做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瞭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建立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而是走進享受。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工作中,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二)讀書學習,做最好的自己。

  作為教師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我們不僅要珍惜講臺,熱愛講臺,享受講臺,而且要挑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時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講臺。要發展自己只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知識的補充,讀書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聰明,使自己變得更有智慧。第二條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學習,經驗積累需要反思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學會合作雙贏,做複合型的教師,你就會成功。一個優秀的教師和一個普通的教師的區別在於,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麼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為教學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行為科學。一個會讀書、會反思的老師,是一個能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師,是一個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師。

  (三)關注差異,尋找適合的方法。

  在教育手法上不能一刀切,我們不光要重視智商上具有優勢,學習品質良好的學生,對待品質差、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更要用時間去幫助他們,對中間這部分最容易忽視的學生其實要更多的予以關注,但是如此龐大的一個班級集體,靠教師一個人是不能全部照顧的到,所以合作教學、互幫互助尤為重要。結合自身合作課堂教學的實踐,我在小組活動中,雖然採取了小組成員課堂發言積分單並規定組長最多隻能發言兩次。這樣一來小組要拿高分主要靠其他成員的參與,調動了全組積極性。但個別學生由於本身水平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積極參與活動的各環節。因此還需要教師更細緻及時的輔導和幫助,加強小組建設,充分發揮團隊力量,師生形成合力,共同進步提高。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2

  假期讀了馮恩洪先生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感悟很深,對我觸動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關於教師自我提高,如何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部分。我們不但要珍惜講臺,熱愛講臺,享受講臺,而且要挑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時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講臺。要發展自己只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知識的補充,主要的補充方式就是讀書,讀書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個方面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同時讀書使自己累計更多的經驗,用最好的方式來教育學生。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學習,經驗積累需要反思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學會合作雙贏,做複合型的教師,就會成功。一個優秀的教師和一個普通的教師的區別在於,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麼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為教學是一個可以改進可以更好的事情。一個會讀書、會反思的老師,才是一個能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師,才是一個好老師。

  對照馮先生的告誡,反思自己在這兩方面的作為,感覺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讀書學習方面,感覺自己做的很不夠。在讀書方面來說,自己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較少,很多不同學生的最好處理方法,很多課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書中都有一定的提及,並找到了一些不錯的解決方法,而我卻有很多還沒有學到。現在讀了馮校長的書後,覺得從現在開始應該嚴格地要求自己,過去教師們常講:要給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現在的知識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會落後,就會被淘汰。只有改變觀念,終身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長時間地照亮別人,發展自己。

  馮先生還告訴我們要積累經驗,學會反思。要提高自己就要學會反思並經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找到更好的處理方式方法,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習慣和技能。勤反思,勤總結,總結成功的部分,反思失敗的教訓,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較高素質的教師,更好的為學生、學校服務。

  對於做教育,只有瞭解了學生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瞭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意同自己作心與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師益友。

  除了讀書和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還需要我們學會合作。這裡說的合作除了教師間的合作還包括師生合作。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在於教師要研究學生。我已經打好了十足的精神來迎接一切挑戰,一定要做一位有知識,有能力,帶給學生溫暖的老師!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3

  利用假期時間,我有幸拜讀了馮恩洪校長的一本教育著作《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書中有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們一直在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卻沒有關注我們的教育是否適合學生。馮恩洪校長不僅是具有遠見卓識,還是“藝高人膽大”的教育實踐家。早年,他就對德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及思考。我們傳統課堂往往經常要求學生樣樣都行,但馮恩洪校長說,全才、全面發展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接受他:“人皆有才,人物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的觀點,要為有差異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教育才是我們教師的任務。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但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大部分的時候是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滿堂灌”成了我們的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讓學生“難受”,如何讓學生從“難受”過渡到“享受”,我從馮恩洪校長《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得到了一些啟示:

  一、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認為“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想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首先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沒有水就不能稱之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不能稱之為教育。教師把不同的愛獻給不同的學生,種進不同學生的心裡,就能結出不同喜人的碩果。

  二、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孔子早在千年教育史中就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教育理念。孔子門下的成功學生頗多,其實跟孔子教學理念有很大的關係,孔子常常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師面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人們常把教師比作是辛勤的園丁。然而,我覺得這種比喻並不恰當。園丁的工作是把花園裡的參差不齊的草本修剪得規規整整,千篇一律。難道教師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個性的學生給調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殺學生的天性,也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教師的眼裡既要有牛頓,愛迪生,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潔工人,因為社會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在某個階段落後,經過努力趕上。允許學生某個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許個別“超常”學生脫穎而出,這一切的參差不齊,才是教育的正常現象,因為教師並不是克隆專家。

  如今,課堂教學要提效,就要退出講授,提倡合作,課堂教學要由講授走向合作,“班裡最好的學生一定也沒有老師知道的知識多,但老師知道的知識絕不會比全班同學加起來的知識多。”馮恩洪前輩的這句話有力的揭示了講授教學的弊端,非常具有說服力。讓每個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真的很好!我們也不能等待,不妨去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說尊重差異的調整與嘗試,全面最佳化課堂,提高效率等!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4

  在馮恩洪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提到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教師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以人為本的教育變革新時代。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人將真正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有個性有特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那麼教師怎樣做到以生為本呢?有的教師從早到晚的泡在學校甚至教室裡,一發現問題就提醒學生,他認為這就會得到學生的認可,結果學生並不認同。我們提倡終身學習,但是長久的壓抑狀態的學習會造成許多仇視學習的現象。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學生呢?馮恩洪提到讓學生感動,讓學生從自身起見,不好意思不這樣做。這樣的動力來源於自身。有位教育家說,有時寬恕所產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要強烈得多。它有助於學生認識自己的問題,促使他自身逐漸增長克服缺點的內在力量,激起他們進行自我譴責,自我教育。而這種自我譴責、自我教育比別人的譴責教育更為有力。

  如果教師一味的“嚴格”和“高壓”,過分誇大學生的錯誤,動不動責罵學生甚至不允許學生犯錯,要求學生“必須如何”、“禁止怎樣”。勢必會抹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學生就會遷怒於教師,拒絕改正自己的錯誤,進而產生對抗情緒,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針對不同學生針對不同的違紀行為,應體現“人性化”。例如學生在犯了錯誤之後,我們切不可傷害學生的自尊,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評多用鼓勵。

  學生可以犯錯,老師也可以犯錯嗎?我認為可以,有時候故意的犯錯不僅讓學生對老師的這個錯誤印象深刻,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並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進師生的距離,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的確,壓制中的執行只是一時的成效,而鼓勵中的約束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自覺行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著你的,還需要死命的不許這、不許那嗎?

  總之只有讓學生“愛其師”,學生才會“信其道”。而讓學生“愛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們時時換位思考,處處為學生著想,學生就一定會“愛上你這個老師”,學習的興趣將大大提高,他們的潛力就會發揮出來。所以說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學生管住,而是讓學生感動。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5

  面對書櫃中的眾多教育讀物,我選擇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對教育有著正確的認識,探尋教育的真諦,其次,是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與自我完善,作為教師,不能固守著一灘死水,這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兩點。同時吸引我的,還有這本書的教育事例和敘述口吻,是口語化下的一幕幕活潑生動有趣的場景,活靈活現,源於實際生活,卻從中折射出不一樣的深刻體會。

  這本書的作者是全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他致力於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張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和諧發展,主張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實踐中探索了建平模式。

  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馮恩洪先生強調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我們的老師從心中有書走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境界。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首先要探尋教育的真諦,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以及尊重學生的情感,釋放學生的潛能。

  其次是積極建設教育環境,改善課堂效率。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以講授為主,講述教學有好處,他的知識有系統性,它的邏輯性組織的很嚴密,但是講授教教學有它的缺點。書中有一個令人深刻的例子,就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哲教授帶著他的學生在北京做的一份十萬初中生的取樣調查,其中一道題目是“初中語文老師不講,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後取出的平均值是:初中語文老師不講學生能看懂95%。透過這個實際例子,很明顯的是想告訴大家,初中語文需要老師講的僅僅只有5%。所以在今後的教育過程當中,要注重由講授走進合作。這也很好的解釋了在豐華學校,課堂上為什麼老師們講的少,學生們做的多了,初中的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只要老師善於引導,學生們就可以透過自己或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並且得到深刻理解。

  再者,德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積極人生的需要,預適合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人生。面對孩子們的德育工作,要尋求適合他們的才是最好的,重視談話的可接受性,同時也要意識到方法比結論更重要。這讓我想到,在豐華學校總會給學生們佈置德育作業,要求幫父母做一件事,是透過一次次的實踐,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孝順父母,體諒父母。

  想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師不僅僅是要對教育有著正確的認識,對課程的研究和對學生的研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學會享受講臺,實現教師專業發展,不斷自我完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責任。

  第一,要熱愛講臺,享受講臺。每一個老師都想上出自己最滿意的好課,上出這樣的課,其首要條件是熱愛講臺,享受講臺,關鍵是端正我們的位置。如何熱愛講臺,享受講臺,那就要珍惜講臺。珍惜講臺就要做最好的自我,不斷的發展自我,改變自我,才能為學生呈現不一樣的精彩課堂。

  第二,要學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大方向考慮,老師三尺講臺上的事情頻繁,具體,瑣碎,但是具體頻繁瑣碎的日常事務卻關係著國家的強弱興衰。往下再看,站在三尺講臺,面對的是幾十個家庭的希望,是幾十個孩子的未來。作為老師,要對自己的學生學習和生活而負責。

  第三,要學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說到底就是知識的補充,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經驗的積累需要反思。教師應該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在每一節課後,能夠積累經驗,學會反思,同時,不忘合作教學,實現共贏。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和經驗分享,雖說是有了基本的理解認識和經驗累積,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著諸多不足。要使這些經驗積累能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方法中,我還需要不斷潛心研究和學習。最後,借用馮恩洪先生的話來和大家共勉:做最好的自己,讓生命因三尺講臺而精彩!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6

  看到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的簡介知道了“南馮北魏”, 魏書生老師多少還有些瞭解,聽過他的報告,看過他的一些教育理論的書籍,家庭教育的書籍,而馮恩洪老師卻知之甚少。藉此次讀書交流之機,能夠靜下心來讀了馮老師《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感受頗深。

  全書共分9個主題,分別是探索教育的真諦、撬起教育質量、育人的第三課堂、為幸福人生奠基、特長加選擇、享受講臺、自我提高、最佳化學校文化和來自媒體的聲音。馮恩洪老師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現狀進行了理性思考,同時對中國教育的未來進行了展望,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教學模式,並且從各個方面都詳細的介紹瞭如何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當然他是一名校長,我們不可能像他一樣進行諸多的教育改革,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我從他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感受最深的有兩部分:

  一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部分。

  馮老師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作為一名普通老師而言,我認為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要研究學生、基點要落實在創造適合學生的課堂上。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教師告別以書本中心,走進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變革新時代。我們要看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正確對待,只有瞭解學生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孔子教育學生之所以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對顏回、子路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瞭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才使得他們成才。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洞察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秘,能觸控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只有這樣的教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基點要落實在創造適合學生的課堂上。創造適合學生的課堂,就是儘可能改變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能講的讓學生講,經過啟發後,學生仍然存疑的,教師才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做課堂的主人,提供合適的教育和不同層次的任務目標,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有效發展。回顧自己的課堂教學,雖然也在努力開展分層教學,力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但每個班級學生確定,教材單一,課時較緊,很多時候是在趕進度,沒有辦法照顧到所有學生的需求。所以,創造適合學生的課堂已經成為我當下及將來亟需研究的任務。

  二是關於教師自我提高、如何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部分。

  在這部分中馮老師告訴我們:在三尺講臺上,我們同樣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創造一流業績。我們不但要珍惜講臺,熱愛講臺,享受講臺,而且要挑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時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講臺。要發展自己只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知識的補充,第二條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學習,經驗積累需要反思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學會合作雙贏,做複合型的教師,你就會成功。

  對照馮老師的告誡,反思自己在這方面的作為,感覺到自己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在讀書學習方面,感覺自己做的很不夠。一是讀書少,二是隻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如《小學數學教育》,《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等。平時總感覺時間少,拿各種原因給自己找理由,現在想起來,如果把平時上網看新聞,嘮閒嗑等的'時間拿來讀書,也能通讀幾部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著作了。總覺得自己現有的知識教個小學綽綽有餘了,正是這種對自己滿足的心態,使自己變得懶惰。因此,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擠時間來讀幾本教育教學學理論名著,特別是要學習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並用來指導自己的實際教學活動,爭取用不長的時間,使自己的理論素質有所提高,同時學習一些專業知識,以便更好地教學服務。

  其次是在積累經驗、學會反思方面做的很不夠。教學完成之後,再也沒有進行什麼思考,也懶得進行經驗教訓的總結,所以幾乎沒有什麼教學論文可言。對照馮老師的告誡,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要要學會反思,經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找到更好的處理方式方法,勤反思,勤總結,總結成功的部分,反思失敗的教訓,一步步的完善自己,並超越自己。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像馮老師說的那樣,真心關注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創造適合學生的課堂,努力激發學生的潛能,同時也多讀書多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更好地從事教育事業。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7

  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積極人生的需要。合適的德育,合適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人生。

  作為一位教師,一名年輕的班主任,對於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深有體會。以下幾點做法值得推敲。

  一、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競爭,對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促進作用。它能給學生以直接現實的追求目標,賦予學生壓力和動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習的效率;使學生在競爭、比較中,客觀地評價自己,發現自己的侷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能讓班集體更富有生氣,豐富學生的生活,增添學習和生活的樂趣。

  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現在社會,流行團隊合作。真實這一觀念也可以引入到班級管理中。透過我這幾年我試行情況來看,效果還是挺顯著的。其實真正自覺的學生不是很多的,真正讓他做到每天都能認認真真做好每件事情,好像不是很簡單。況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了一種“與世無爭”的現象,不求上進,只求一般,對於同學之間的關係也很淡。怎麼樣採取措施改變這些現象呢?道理學生也懂,但是真正做起來好像不是那麼簡單。為改變這一現象,可以制定出一份詳細的評價表。從遵守紀律、完成作業情況、班幹部組長完成工作、勞動、衛生方面,分別說明各項的加減分情況。另外,透過抽籤形式,分成5人一組為一團隊,各個學生的表現加減分,不光和自己有關,也和自己所在的團隊有關。每月評選一次,分別給予團隊總分第一名,個人總分第一名獎勵。獎勵的錢是班上每月積攢下來的易拉罐和礦泉水瓶換來的錢。這樣一來,有些作業拖拉、不認真的學生,進步許多,因為他扣分,他所在的團隊會相應扣分,因此他的團隊成員就會批評他,督促他。其實學生還是要面子的,這一招比老師批評強。而且這樣做對於學生來說,也是公平的。因為你做得好,就會得到相應的加分,且為自己的團隊加分。避免一些學生以前的一些想法“這麼認真有什麼用,不也是一樣做作業嗎,只要不是最差就行了”。現在學生做任何事,都是想方設法做得更好,因為在他們心時時刻想到:做得好有加分,還能得到團隊成員的肯定和讚揚,做得不好就減分,還要拖團隊的後腿。團隊裡的各個成員會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爭取第一。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8

  泰戈爾說過“播種一個信念,收穫一個行動;播種一個行動,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個性格;播種一個性格,收穫一個命運。”一直以來自己非常信奉這句話,而馮恩洪老師的書《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使我更深刻體會了這句話。假期中雖然繼續教育很快考完了,但自己又把這本書從頭讀了一遍,靜心體會,有幾點尤其讓人深思。

  一、實實在在做教育

  與快樂同行,從教師到校長。想要讓學生尊敬你,就要走入學生的心中,把握每個學生的心理軌跡。對學生應該嚴而有愛、嚴而有序、嚴而有方、嚴而有格。因此幫助學生用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卓越不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也不代表全面優秀。

  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比學會學問更重要,高等教育主要是學會做學問,學會做文明人,學會做現代人,學會做社會主義人,學會做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時代新人。這一切都要從小處做起,能夠反映人的品位的主要是細節。

  二、學生的發展

  一直以來,對於學生的發展我們都聽熟了“全面發展”這個詞兒,自己也一直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著,奮鬥著,但同時也迷茫著:讓每個孩子都全面發展,我們真的能做到嗎?看看眼前為學習而累的孩子們,有時真的覺得他們好可憐呀!但自己卻不敢有半點的疏忽,害怕因為自己的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落後,為了“全面發展”這面旗幟,我們在痛苦地努力著。

  馮教授的一席話終於解開了我心頭的一塊沉重的石頭:國家提出的“全面發展”指的是一代人的全面發展加一個人的最近發展區強勢智慧發展。做教師的我們,是不是有了新的方向?讓我們一起去挖掘、去發現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強勢發展區吧!

  三、比分數更重要的

  差異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優秀的教育不是排斥差異的教育,而是適應差異的教育。我們必須清醒地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另外,學生是有激情的,他們是有感情需求的。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課,我們首先得讓學生喜歡上你這個語文老師。同時,學生是有有待釋放的潛在能量的,而他們也是渴望成功的,我們需要做的是讓70%的學生領到獎狀,讓他們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自己的肯定,從而更好地、更自信地發展自己。三尺講臺上有比分數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每個孩子自信快樂地成長!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直木造梁,彎木造犁,讓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長。”我想,這就是素質教育的真諦吧,如果真的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那麼這樣的教育就是適合學生的教育。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9

  前段時間讀了馮恩洪校長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靜心體會,有幾點尤其讓人深思。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關於教師自我提高,如何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部分。針對自身的實際,我覺得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自己:

  一、學習:

  實現自我超越。未來的教師應當成為學習型的人,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學內容,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並以積極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學技藝指導學生學習。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要透過不斷的學習來更新觀念、充實知識、掌握方法,在客觀審視現實的同時不斷超越自我。

  二、實踐:

  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的假設、成見,甚至影象、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響著個人如何對待外在客觀世界,如何採取行動,決定自己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麼時候做,到底怎樣做。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須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自覺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創新中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三、培訓:

  建立共同願景。教師的共同願景是實現專業發展。為此,中小學教師應積極參與新課程培訓,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訓目標的達成休慼相關,自覺地把專業發展的共同願景和培訓目標緊密聯絡起來,加快角色轉變,改進工作方式,始終實現專業提升。

  四、合作:

  整合團體智慧。團體智慧高於個人智慧。教師要實現共同願景,就必須透過合作來發揮團體智慧。在合作中,每一個教師都可以自由交談,並且要在思想碰撞中發現別人的遠見,發現有礙團體發展的消極因素,進而透過發揮集體的智慧優勢來加以解決。

  五、研究:

  學會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以系統動力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思考方式,它要求人們掌握問題整體運作的本質,以提升組織整體運作的群體智力。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學會系統思考、科學研究,從宏觀視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的程序,及時吸收學生的反饋資訊,密切關注、深刻洞察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漸變,用系統的、發展的、鼓勵的眼光支援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馮校長的這本書告訴我們:在三尺講臺上,我們同樣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創造一流業績。我們不但要珍惜講臺,熱愛講臺,享受講臺,而且要挑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時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講臺。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10

  近期我認真讀了馮恩洪教授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讀後感悟頗深,對自己的教育觸動很大。該書是馮恩洪教授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展望。

  讀馮教授的書,不僅是感受書中鮮活生動的教育案例,更能領悟他深邃的教育思想,特別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要關注學生差異,尊重學生情感,釋放學生潛能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發展學習能力,培養適應能力,鍛鍊實踐能力,提升交際能力。美國美術課《畫馬》,山東教師的“8分數學生舉手”和馮老的釣魚故事,都說明了一件事:教育的真諦是:實現在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的和諧發展。教育就是發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獲得發展的信心。

  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對自己的教育行為作出深刻的反思。我們從事教學的課堂擔負著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任務,課堂由“誰來教”是校長做主,那麼“教什麼”和“怎樣教”就是我們一線教師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了。

  自己過去的課堂,講授偏多,學生的合作和獨立思考偏少,雖然我的教學學生感覺還算輕鬆的,但讀了馮教授的這本書,更堅定了我要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數學的決心,盡力讓學生在自己創設的課堂上找到如沐春風的感覺。特別是課堂上要力求做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教育,真正在課堂落實好差異教育,讓學生享受自己的課堂,變講授的課堂為合作的課堂,力爭讓每個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讓自己的生命也因為三尺講臺而精彩。

  要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精彩,學生是享受,如果老師走上講臺的感覺還是“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那麼課堂註定是無法精彩,學生也是無法享受的,甚至有可能帶來的是難受,讓學生有如坐針氈的感覺。

  而教師要發展自己,就兩條路:一是教學經驗的積累,二是知識的不斷更新和補充。尤其是後者,更顯得必要,教師的工作物件是活生生的人,是有個性和差異的人,教育的每個物件都是全新的,不可能重複。這就需要老師有滿腹的才思來應對各種學生的教育需求。

  馮教授的身上讓我看到了一名教師的成長秘訣,他一生勤於讀書,作報告引經據典,妙語連珠,他始終堅持無論自己多忙,每天堅持讀一個小時的書。這一點對於我就慚愧有加了,自己雖然愛看書,但沒有像他那樣堅持天天讀書,把讀書當成和吃飯睡覺等每天生活必須的事了。

  我以前讀書,純粹是把看書當成消遣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很少做批註和寫心得體會,看了馮教授的書後,我才感覺到作為教師看書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把讀書當成教師職業的必需。唯有讀書,才能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素養,去構建適合學生的教育;也只有讀書,在學生面前做好表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和帶動學生,培養學生愛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讓閱讀伴隨一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