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史》讀後感_讀《創業史》的感想作文
《創業史》讀後感
一、書籍簡介
《創業史》是中國作家柳青創作的長篇小說。《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作者在《創業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創作方法,他把農業生產化運動,放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進而寫出歷史演進的趨勢,而非僅僅就合作化去寫合作化。梁生寶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著重反映了他的成長以及逐漸在蛤蟆灘上發生影響力並掌握話語權的過程和姚世傑、郭世富等以前蛤蟆灘上的能人們逐步喪失影響力和退出權力結構的過程。
《創業史》是中國十七年文學中農村題材的代表作,被譽為“經典性的史詩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衝突的“尖銳性”。
2019年9月23日,《創業史》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
二、內容簡介
1929年,亦即民國18年,陝北大旱,顆粒無收。冬天,哀鴻遍野,災民黑壓壓地湧向渭河灘。下堡村蛤蟆灘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齊整乾淨,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災民群中穿行。梁三年過四十,妻子新喪,大家當然明白他的企圖。果不其然,梁三將寶娃子母子二人領進了他的草房院。他撫摸著寶娃子的頭,發出了再創家業的豪壯誓言。寶娃至此改姓梁,大號叫梁生寶。梁三是蛤蟆灘上的勤勞農民,其父艱難創業,給他留下了三間正房,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運不濟,牛死妻亡,天災人禍,接踵而來,連祖上傳給的三間房也變賣了,只剩下個空蕩蕩的草房院。如今,饑荒又給他送來了賢惠的妻子和可愛的男娃,潛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撓的創業希望又升騰了。然而,創業艱難。梁三苦苦勞動十年,光景依然如舊,得到的只是失敗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嚨裡永遠咳不完的痰。創業的擔子,歷史地落到了生寶的肩上。
梁生寶與郭振山的矛盾衝突核心是誰應該主宰蛤蟆灘社會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灘人生活的方向盤。他倆的矛盾鬥爭在《創業史》的第一部已經展開,只是居於次要地位,到第二部就上升為主要矛盾。“能人”郭振山在舊社會走街串巷賣瓦罐,有著商人的精明,土改時立了功,外號“轟炸機”。梁生寶與貧僱農互助合作初期,蛤蟆灘很多人私下裡“幾乎一致的看法是,要是代表主任郭振山出頭領導那樣一個互助組,也許還有點門路。”在蛤蟆灘人的眼裡,“論辦事能力,郭振山不在鄉支書盧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這位蛤蟆灘最早的黨員,掛著代表主任的牌子,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榮譽,卻不想承擔代表主任為貧僱農生存發展操心的重任。他把富裕戶郭世富當成自己的榜樣,他給自己制定了五年計劃,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積趕上郭世富。高增福互助組缺少畜力,想吸收兩戶中農,託他去做工作,他勸高增福,應該打自個兒過光景的主意。梁生寶墊錢為互助組買新稻種,他卻暗中貫徹執行自己的五年計劃,私下裡投資韓萬祥的磚瓦窯,事後還埋怨梁生寶沒有給他留新稻種,忘了他這個入黨介紹人。梁生寶冒著危險帶領群眾進山割竹子,幫助困難戶度春荒,他卻埋頭改旱地為水田,拼命追趕富裕戶郭世富。此後,梁生寶克服各種困難,在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燈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聯組,與梁生寶對抗。
梁生寶搞牲畜合槽,進行互助合作示範,他就殺豬賣肉,顯示互助聯組的優越性,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然而,郭振山雖然聰明過人,卻目光短淺,始終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來。他既愛面子,又撈實惠的精明,不可能長久矇蔽蛤蟆灘的群眾。梁生寶與郭振山的衝突,表面看來是新舊兩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實質是對於代表主任職責的理解的衝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層群眾權益的保護者,還是看成撈取個人榮譽的招牌,獲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證。梁生寶把自己當成底層群眾的公僕,辦任何事情都以公字當先,為底層群眾的利益著想。郭振山是一個缺乏公共意識,只關心自己利益的人,不想為底層群眾奉獻,單想獲取公僕的榮譽,到後來,連許家大院最信任他的改霞媽,也對他產生懷疑,才使他認識到,一個普通的莊稼人,只有真心實意為集體謀福利,才能得到底層群眾的信任,如果在群眾面前玩小聰明,利用共產黨員的招牌,一邊為自己撈取權勢和榮譽,一邊又痴迷於發家致富,最終必然失去底層群眾的信任,只剩下一個高大的肉身外型。
經過與郭世富和郭振山兩位“能人”鬥爭的洗禮,梁生寶逐漸從蛤蟆灘的社會生活邊緣走向中心,逐步佔領了蛤蟆灘人改造舊世界、開創新歷史的舞臺。雖然舊的生存方式及其代表人物絕不願輕易退出歷史舞臺,儘管他們機關算盡,採用各種手段阻止新生力量的成長,然而,這一切反作用力,只能催生新生勢力的代表梁生寶在開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斷壯大。進一步來說,新生力量的代表,也只有經歷各種艱難打磨,掙脫各種困苦羈絆,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業的大梁。《創業史》共上、下兩部。
-------------------------------------------------------------------------------------------------
三、作者簡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中國作家。陝西吳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編《學生呼聲》,任《西北文化日報》副刊編輯。1938年赴延安,曾任隨軍記者、文化教員,米脂縣基層鄉政府文書。1949年後歷任《中國青年報》編委、文藝部主任,中國作協西安分會副主席,1952年赴長安縣鄉村務農,後任長安縣委書記。中國作協第二屆理事,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全國第四、五屆政協委員。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種穀記》、《銅牆鐵壁》、《創業史》,短篇小說集《地雷》,散文集《黃甫村的三年》等。
-------------------------------------------------------------------------------------------------
四、《創業史》讀後感20篇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創業史》200字到1000字的讀後感20篇,因為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採用“Ctrl+F”查詢自己想要的內容。
第1篇:《創業史》讀後感200字
近期,我讀了一本好書《創業史》,使我深受啟發。
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反對了父親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梁生寶一路走來,自然的也好,社會的也罷,他都能從容應對。姚士傑可謂是蛤蟆灘最刁鑽的一個人了,在那個災荒的年頭,他卻把缺糧人的愁苦當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梁生寶依然沒有向姚士傑低頭,仍然把他的創業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堅持跟黨走。
梁生寶之所以能堅持自己的創業,一是因為他自己本身的不服輸、善於思考、堅韌不拔的品質;二則是因為共產黨對他的支援,給了他前進的希望。兩者促使他堅持下了自己的創業。
第2篇:《創業史》讀後感500字
對柳青《創業史》最為精準的總結,莫過先於正文的前三個字:“創業難……”這句簡短的鄉諺在小說起始至少奠定了這樣的基調:
一、貧苦農民想要依靠個體勞作、自發創立家業很是艱難;
二、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與自身的私有性作鬥爭、走集體主義道路也並非坦途。
首先,梁三老漢幾十年的創業經歷就可以明證第一點:梁三上承老父的微薄基業和遺願,獨自創業過程中非但妻死牛亡,守業都宣告失敗;四十歲的梁三在幸得寡妻繼子之後重燃創業熱情,可十年後除了一身病痛,一無所成;在繼子成年時,父子倆勁頭百倍狠幹一年,收成卻分別被地租、肥料欠債和保公所瓜分;繼梁生寶被拉壯丁贖回後進終南山,梁三老漢賣掉了牲口也退還了租地,從此對創業再無指望。
其次,梁生寶先後任互助組組長和合作社主任期間代表黨在農村所肩負的責任和付出的血汗非比一般:內憂為入社成員人心不齊,有的畏縮不前,有的甚至打退堂鼓;外患為富農與富裕中農等不但幸災樂禍,而且輿論破壞,連村代表主任也冷嘲熱諷,還有某些上級領導的懷疑與施壓。
此外,除去人為環境內外堪憂,人畜勞力、場地條件、管理經驗、生產技術、農業物資、政策允許與組織支援都成問題。就是在以上諸多考驗下,梁生寶以一名黨員的身份帶領著一部分農民迎難而上,在集體力量下與苦難作長期鬥爭。
正是有了柳青以農民的角色深入生活所得的體察,又以作家的直覺穿透現象所得的揭示,才有了縱向與橫向苦難底色的洇現,以及書寫苦難意義的非凡。
第3篇:《創業史》讀後感700字
一向以為以自己這個年齡還不足以評價中國共產黨,但是閱讀了柳青的《創業史》以後才明白,雖然每個的文化水平不一樣,但是隻要堅信路在前方,每個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個真正瞭解農民、熱愛農民的人。為什麼會提到作者?正因我堅信只有真正和農民生活在一齊並且深入瞭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的小說。
主人公梁生寶,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會這樣說是正因他的自強不息、勇於奮進和堅持不懈。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之後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之後,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因此有很多人不認同,但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因此生寶才能領導一大群農民進山砍竹子,才能推廣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柳青曾說:“要知道,好多歷史事件,都是逼出來的,譬如,不搞五年計劃,不必須會有糧食市場緊張;糧食商人不搗我們的亂,不必須在一九五三年實行統購統銷;不實行統購統銷,互助合作不必須會一下子結束逆水行舟的階段而快馬加鞭。歷史巨人的腳步並不亂。沒有上帝!是辯證法同志決定:舊勢力在滅亡以前囂張和瘋狂,讓它刺激我們,逼使我們很快地發動消滅舊勢力的鬥爭,義無反顧!”就正因在困難無路可走時還堅信前方有路,因此才會激起群眾的憤怒,開闢新的道路。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發奮。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個性是人年輕的時候。
第4篇:《創業史》讀後感900字
可能是自己出生於農村的緣故,年少時我就非常喜愛讀農村題材的小說。記得上初中一年級時,我讀柳青的《創業史》都入了迷,感覺其中的人物是那麼真實,特別被主人公梁生寶紮根黃土地、在艱難中不斷思索創造的精神深深震撼。
轉眼間我已進入不惑之年,飽嘗人間艱辛,求職屢屢受挫更讓我對未來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今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一天,閒來無事,我翻出《創業史》重新閱讀,印象中的梁生寶又復活了。梁生寶,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可動盪的社會使梁生寶沒福氣安心種莊稼,不幸被拉去當了壯丁。梁三老漢用賣了牛犢的錢把他贖回來後,梁生寶又一頭鑽進了終南山——一干就是20年。儘管如此,可他沒有被窮苦的命運壓倒,而是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己窮苦的生活經歷中執著地走著自己的路。
想想自己為生活中的一些挫折而長噓短嘆,失去與因難作鬥爭的勇氣,失去對美好生活的信心,不禁汗顏。艱難的生活擊不倒人,擊倒人的是悲觀失望。
梁生寶給了我信心和力量,使我重新振作起來,找回失去的自信。
自此,我不再彷徨觀望,不再悲嘆感傷,而是根據特長,自己“造崗”闖市場。我去工商部門登記辦了個“美食小吃店”,並認真鑽研了當地以及外地一些特色小吃的製作工藝,推出了“魚湯麵”、“小籠包”、“酥兒餅”、“梅花糕”、“養生粥”等風味小吃。雖然很辛苦,卻消除了那種無聊、空虛、昏昏沉沉的感覺,解決了基本生活問題。經過我的努力,現在,我的“美食小吃店”又推出了晚間特色餐飲系列,生意紅紅火火,,人也精神了許多。
感謝《創業史》,使我看到了一位面對困難不懈奮鬥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英雄形象,讓我的精神世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重新開創了自己的一片藍天,在人生的道路上重塑起一個嶄新的自我。
中國是農業大國我們不能忘記農民階級為我們為我們衣食住行所付出的汗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好好愛我們自己的祖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祖國振興大業,身為農校的我們更應該好好努力改造自己,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像書中梁寶生那樣忠厚善良,勤勤懇懇,堅韌頑強,紮實做人的大學生,繼承莊稼人那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的有的氣質!為實現祖國宏偉大業現出自己僅有的全部力量!
人生是多姿多彩的,也是滋味繁雜的,酸甜苦辣常在其中。沒有月缺離別時的傷心,又怎會有月圓重逢時的喜悅?只要我們像梁生寶那樣對未來充滿信心,並始終不渝地為之奮鬥,就一定會成為生活的強者!
第5篇:《創業史》讀後感1000字
《創業史》是當代著名文學家柳青所著的一部紅色經典著作,是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史詩式鉅著,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讀完《創業史》,感觸良多,合上書卷,一種難以言狀的情愫在心頭久久難以退去,是感動亦是激情澎湃。
這部經典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小說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小說透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泛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衝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
小說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說在一開始敘述了梁三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而這部歷史恰恰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過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
《創業史》結構宏偉,氣勢磅礴,充分顯示了柳青雄渾而勁健的藝術風格。它的語言質樸而凝重,恰到好處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讀者的記憶中,是一部現代文學中的精品之作。
人們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下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而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梁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接受,可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梁生寶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最終走出一條農村社會主義的路子。
讀完這本著作,其中兩點給我的體會最為深刻:
一、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大無畏精神
梁生寶組建了互助組,富農和一些黨員都在看笑話,他們不相信一個老貧農撿來的兒子會辦成這樣的大事。梁生寶沒有被困難嚇倒,也沒有去找這些富農借貸,甚至最後這些富農出組他都沒有阻擋。他走了另外一條路,他組織這些貧僱農一起去終南山割竹子,雖然出了一點意外,一個人的腳被扎傷了,但是他們依然按期完成任務,掙了一大筆錢,最後辦好了互助組,退組的人又都回來了。工作中,我們時時刻刻必須有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正確的態度是迎難而上,而不是寄希望在別人身上,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努力將工作做好。
二、胸懷寬大,態度誠懇的去處理人際關係
我身邊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鮮明,愛憎都表現在臉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朋友圈子很狹窄,因此他們獲取的資源和資訊都有限,這些東西都把他們禁錮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裡無法長大。其實,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也可以學學梁生寶,與人相處的方法第一個要有誠懇的態度,第二個要有寬大的胸懷,這兩點,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適用。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所以一定要走好這關鍵的幾步路。讀過《創業史》後我深受鼓舞,偉大的著作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質監繫統的新生力量,我們更應該深刻體會其所蘊含的真理,併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所用,真正成就一番事業。
第6篇:《創業史》讀後感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最愛的是我們自己的祖國。我們的祖國母親,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偉大的母親。方誌敏烈士在敵人的牢房中曾寫過《可愛的祖國》描繪過她,億萬人民高唱《我愛你—中國》讚美過她》她有著山一般的意志,海一樣的胸懷,長城是她堅強的臂膀,長江是他飄逸的裙帶,白雲浮動著她綿綿的情思,山花搖曳著她溫馨的氣息……這就是我們親愛的祖國,這就是我們神聖的母親!她經歷了五千年世道滄桑,她哺育了十三億炎黃子孫!她經歷了面湖紅船上的不眠之夜:她目睹了南昌城頭的硝煙炮火:她開創了神舟新紀元!
正因如此我看了《創業史》這部書,《創業史》以梁寶生互相幫助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反應渭河平原下堡鄉蛤蟆灘農業合作化運動,指出了在當時農村兩極分化嚴重的情況下,開展合作化運動,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農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文章出現了兩個對立的陣營:一邊是堅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寶生、高增福等貧僱農:一邊是富農姚世傑、中農郭世福、村長郭振山:之間是梁三老漢。
梁寶生這是一個農村“新人”的形象,是一個20世紀五十年代走共同富裕道路,創集體大業的農村新創業者的英雄形象,同時由於梁寶生是一個時代貧窮的農民的兒子,他忠厚善良,勤勤懇懇,堅韌頑強,所以他還是莊家人的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特有氣質的和諧統一的藝術典型形象
中國是農業大國我們不能忘記農民階級為我們為我們衣食住行所付出的汗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好好愛我們自己的祖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祖國振興大業,身為農校的我們更應該好好努力改造自己,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像書中梁寶生那樣忠厚善良,勤勤懇懇,堅韌頑強,紮實做人的大學生,繼承莊稼人那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的有的氣質!為實現祖國宏偉大業現出自己僅有的全部力量!
第7篇:《創業史》讀後感
閱讀柳青的《創業史》,是處在這個時代的我終生享受不盡的精神盛宴。正因它凝重渾厚,反映的是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及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
展頁細讀,我能夠了解到中國農村為什麼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以及這次革命是怎樣進行的,能夠體會到中國農民的戀土情結和發奮精神,能夠感受到中國農民要求改變苦難命運的強烈願望。在這部皇皇鉅著裡,中國社會形形色色的農民形象也早已躍然紙上。
梁三老漢是中國老一代農民的典型。在舊社會,他經歷了發家成夢的辛酸史。他繼承父輩遺願,創造家業,租種田地,拼命苦幹十年,結果一身重病,創業失敗;後與漸漸長大的養子梁生寶共同創業,但因地租沉重,兵荒馬亂,他創業的幻想再次宣告破滅;解放後,梁家分得土地和農具,梁三老漢猛地挺直彎曲多年的腰桿,與梁生寶重新點燃了創業之火。對於梁三老漢來說,所謂創業的成功標準,或者說他創業的最終目標就是做一個“三合頭瓦房院的長者”,僅此而已。這就將一個揹負幾千年私有觀念的小生產者的個人意識和侷限性暴露無疑;同時,他又具有普通農民勤勞、善良、樸實的品質;當梁生寶不願聽從他的安排而組織互助組時,他便自發地反對群眾事業,但土地的獲得、創業失敗的痛苦回憶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寶及其所從事的事業。梁三老漢精神上的複雜性,是老一代中國農民的真實寫照,從他身上,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一個地道的中國農民的本質性格特徵。
與梁三老漢不一樣的是,梁生寶是一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創業者。作為世代貧窮的農民子弟,他從父輩那裡繼承了與苦難命運抗爭的進取精神,而父輩們慘敗的事實和個人貧窮的生活經歷,使他意識到理解黨的教育的緊迫性。
書中梁生寶的主角近乎聖徒,天生具有一種新農民的品質:對黨忠誠,對私有制本能的仇視。柳青將梁三老漢設定為他的“繼父”,也許,就是為了切斷梁生寶與傳統農民的血緣關聯,擺脫倫理關聯的纏繞,使他成為一個“中國共產黨忠實的兒子”,服從黨的領導。因此,在他所從事的社會主義創業過程中,應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和阻力,不管是社會的,還是自然的;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不管是公開的較量,還是隱蔽的破壞干擾,他始終毫不動搖,一往無前,反映了作為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創業者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頑強的拼搏精神。
梁生寶是個共產黨員,他信奉“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剝削更是十惡不赦”。因此,忠厚、質樸的進取精神在他身上升華為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支配梁生寶拋棄個人的一切,把肉體與靈魂毫無保留地獻給群眾事業。從這一點看,他無疑是一個在黨領導下,完全擺脫了小生產者私有觀念羈絆的新人形象。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蛤蟆灘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傑和郭振山。他們都反對互助合作,自覺地或者說本能地維護私有制,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與梁生寶代表的社會主義方向相對立,但他們所採取的手段和方式又各不相同。
富裕中農郭世富,已從土改時驚惶狀態中恢復過來,他憑藉優厚的經濟實力,與互助組公開較量,為新瓦房上樑大擺慶祝宴席,八面威風,善於進行“合法鬥爭”,頑固維護私有制,幻想再度僱工剝削。
富農姚士傑,土改時彎下了腰,此刻又想重振威勢,對新社會不滿,他表面老實,暗施陰謀,詭計多端,心狠手辣,慣於背地較量,妄圖扼殺互助組,實行階段報復。
共產黨員、村幹部郭振山,則熱衷於個人發家,幕後支援互助組的反對勢力,曲線干擾、抵制互助合作戶外,既善於隱蔽,又鋒芒畢露。
第8篇:《創業史》讀後感
近日重讀《創業史》,心靈又一次被震撼,深感它是一部樹立群眾觀點、群眾立場教育的好教材。作品中塑造的一大批源自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十分動人,尤其值得我們去重新思考、學習。從他們身上能夠看出:贏得民意不僅僅是搞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對工作最好的饋贈。猶如中央級媒體組團重訪焦裕祿生前奮鬥過的蘭考、追憶這位真正的共產黨員時評價的那樣: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於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重持久!而贏得民意、汲取力量最原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要密切聯絡群眾。
《創業史》中,討飯娃出身的梁生寶等青年人,一心愛黨愛社會主義新生活,儘管貧窮,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看著困難戶捱餓,心裡頭刀絞似的。他們把領著貧農渡春荒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這才有了梁生寶換稻種,帶領群眾進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開展互助合作等舉措,實現了讓梁三老漢那樣的貧苦人“第一次把大米當主飯吃”的一系列變化。然而,梁生寶的成長不是天然的,應對層層的阻力,他堅定的信念,準確睿智的決定都來自於鄉、區、縣等各級黨員幹部的正確引導。一有難題,他都會得到鄉支書盧明昌、黃堡區王佐民副書記、中共渭原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等人的鼓勵、幫忙和指導,這一切給了這個青年人莫大鼓舞,竟使他為了群眾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感慨的“就有這樣一些幹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還是那麼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會裝腔作勢。他們聯絡著不知其數的群眾”。
正正因有了這些密切聯絡群眾的好乾部,才使梁生寶這樣覺悟高、品德好的“苗苗”得以成長,黨的政策才能夠得到全面的貫徹執行,共產黨的根基才能扎牢。聽了不瞭解實情的幹部的彙報,在沒去過蛤蟆灘的領導眼裡,生寶成了一個“解放初期作風有問題”的下作人。慶幸的是腳踏實地,常往基層跑的楊副書記,遇到問題後,認真調研,才弄清了真相。他全力支援給群眾換稻種時,喝五分錢一碗的麵湯、一分錢一碗的開水、吃他媽烙的已風乾的饃、睡車站免費“地板床”、應對著嘲笑心裡卻甜滋滋的梁生寶這樣為黨的事業拼命的人。否則,鳳落沙灘遭雞戲,正直的生寶不知會被落後勢力玷汙到怎樣不堪的境地!
如果沒有這些黨員幹部堅持不懈的群眾工作,萌芽狀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依然面臨很大的威脅!心裡恨共產黨剝奪了他“和告債人談話這種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但表面上又擺酒筵拉攏農會幹部的富農姚士傑;對黨的糧食統購政策陽奉陰違、在黑市抬高糧價賣餘糧、時時想見風使舵的郭世富;在群眾中有必須基礎,但面臨新形勢逐漸思考自己的利益多了的黨員郭振山;在清朝被損毀了靈魂、堅信“天官賜福”、善惡不分的王二瞎子等,這些都是阻撓新生事物的種種不容忽視的頑固勢力,他們各懷心思,一旦正不壓邪,就會齷齪結合,興風作浪。
然而,在每一關鍵時刻,每個共產黨員就像一面旗幟,總會飄揚在群眾看得到的地方,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帶動群眾、關心群眾,使一切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逆流思想無可乘之機!農技員韓培生在少數人歡迎,部分人旁觀,一些人等著看熱鬧的氛圍中穩步實施推廣新科技,就連固執的梁三老漢也豎起拇指,連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以表達他質樸的讚揚;團縣委幹部王亞梅在街上遇到徐改霞的一番話,使改霞產生了把團員資格作為優先進城條件是對入團動機褻瀆的羞恥感,增添了農村青年的社會職責感、使命感。作為縣委書記的愛人,王亞梅不搞任何特殊,擔任工作組成員,下鄉駐村,定期組織召開婦女學習小組會,她對有著非議的素芳不嫌棄,手拉著手,用好聽的話語寬慰她,使素芳動容,使我們感慨!正正因這種水乳交融的幹群關聯,使百姓把心交給了黨。
毛澤東曾說過,領導幹部腐化墮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分講究吃、穿、住和小汽車,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現如今,儘管我們的生活富裕了,但依然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問題要應對、要研究、要解決。但一些共產黨員職位升了,待遇高了,卻時時顯示出一幅“逃亡之像”:忘記了黨的宗旨,不懂得能為群眾服務是最大幸福的真理,時時與百姓爭利,覺悟甚至不如普通幹部群眾。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忘記了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放鬆了共產黨人的修養。如劉少奇所分析總結的那樣:濃厚的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思想佔了上風,對個人享受孜孜以求,更談不上追求模範共產黨員的標準了。長此一往,必將被人民唾棄,被歷史拋棄。
總書記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形勢下群眾工作需要大家共同來做。群眾工作是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領域各方面的經常性工作,採取臨時報佛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是做不好的,務必建立健全制度、認真執行制度,提高規範化、制度化水平”。民為邦之本,願所有的共產黨員都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勤政善政,贏得民意的持久支援。期望我們的黨員幹部也能像《創業史》中的那些黨團員幹部一樣,像焦裕祿、孔繁森、沈浩、巨粉娥、趙彥龍一樣,多到群眾中去。始終能做到“秞山浮雲,來去一絲無牽;朗鏡高懸,淨噪兩不幹心”。堅持實事求是,杜絕欺上瞞下;堅持調查研究,杜絕恃才武斷;堅持真抓實幹,杜絕昏庸無能;堅持浩然正氣,杜絕貪汙腐化,光明磊落、取信於民。就像總書記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把廣大群眾凝聚在黨和政府周圍,共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奮鬥。
第9篇:《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看完,對於書中塑造的“主人公”梁生寶卻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很多人之前也談論過這個問題,似乎在整部小說中梁生寶這一形象並沒有怎樣的出彩之處,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是正因梁生寶這個人物塑造的過於完美,可能作者是為了表達黨的完美性,畢竟在這部小說裡梁生寶就是代表著黨,是黨這一權威的個人表現。
老師之前在課上也提到過其實整部小說的主角就應是農業合作化的歷史,通篇讀完,不難發現,作者透過一個鄉村的互助組的興起和建設詮釋著農業的合作化,梁生寶在這場社會主義的戶外中扮演了一個領頭人的主角,但正是由於身份的特殊性,正因他是黨員,因此被賦予了太多的神性,他本是個農村的莊稼人,卻對黨的指導理論領會得極其透徹,對於“私有財產”、“小農經濟的侷限性”這些他也竟能深有體會,雖然他是來自農村,是一個莊稼人,但是理論與實際不是那麼一致的,而一個致力於實際工作的人,沒有太大文化素養的人,竟也能將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如此之好,這不免讓人有懷疑之心,認為作者是有意吹噓梁生寶這一人物的偉大性,個性是文中談到他去找王書記,正好碰到楊書記在跟他談話,在這一個談話過程中梁生寶思想的變化讓我們感覺黨的力量無限大,竟能夠將一個人改造的對未來如此明瞭。
再有欣賞文學的時候我們總會期望看到一些故事情節,其中大部分就是關於感情的嚮往,這部小說中也有感情,但是那裡表現出的感情又會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梁生寶和徐改霞都是新型的農村人,他們已不具有舊農村的落後想法,兩個人真心互相喜愛著對方,也懂得反抗舊社會給他們的婚姻安排,既然如此我們想他們本就應在一齊的,但是梁生寶在這時又表現出了共產黨的英雄主義,為了建設祖國,我能夠犧牲感情,個性是改霞在決定了要問問他的時候,因一時不知說啥先把想進工廠的事情說出來了。“西安新修起國棉三廠,我想進廠去,你看怎樣?”她說著,仍然低著頭,對著她的辮梢笑著。她等待著生寶激烈地反對。她本想著只要生寶一反對,任誰鼓動,她也不去工廠了。“但是當她抬起頭來的時候,她驚呆了。生寶的態度完全變了——面部發灰、帶有諷刺意味的笑容。”當有萬勸生寶另找物件時,生寶對有萬說的話也證明了這一點。“怕分心,耽擱了互助組的事,鬧不成豐產,咱丟臉事小,黨的影響弄壞了,旁人以後也難鬧。”梁生寶在那裡又成了一個事事為黨思考,毫無缺陷的完美人物。
縱觀全篇我們會發現梁生寶被刻畫成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英雄形象,在他的身上人性並沒有完全地體現出來,這難道就是當時農民的形象嗎?我能肯定地回答肯定不是,農民並不是黨的幾句號召就能一下改變的,這樣看來作為中間人物的幾個主角倒是很好地為我們展現了當時農民的形象,首先是中間派郭振山,他是村裡面的主任,梁生寶是經過他推薦進入黨組織的,照理說他就應比梁生寶的思想境界更高,但是現實生活卻不是如此,他變成了一箇中農,他生病的那段作者運用自由間接引語將文學語言與他的內心獨白雜糅,更好地表現了作為一個徘徊在個人與黨之間的農民的形象,是該為了莊稼人郭振山而活,還是共產黨人郭振山而活呢,他一向在兩者猶豫不決。其實郭振山並不是壞人,他有著自己家庭的艱辛,雖然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但是農民的落後性也會隨之而來,不滿足和更好的追求都會使人越活越糾結,這正是人性的最好體現之一。
文中另一個鮮明的人物就是梁三老漢了,梁三老漢從祖父輩兩代人身上看到農民的杯具,因此在他心中擁有三合院就是人生的最大滿足,創業是他畢生追求的事業,並且他也為了這個目標一向奮鬥發奮著,他有著勤勞、樸素善良的品質,但也有著小農的自私保守性,他應對著生寶建立的互助組感到迷茫和無奈,這正是當時中國農村農民的心理,理解一樣新的事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也會對黨不信任,對黨有懷疑,畢竟要一個人脫離他以前幾十年習慣的生活模式這也是會讓人感到害怕和彷徨的,但他卻在暗地裡默默地關心著繼子的活動,生怕他會出問題,他對梁生寶以及童養媳的態度上是讓人感動的,一個是沒有血緣的兒子,一個是視為女兒的媳婦,這更體現農民的質樸和敦厚吧,文章的最後他去打油的時候“莊嚴地走過莊稼人群,一輩子生活的奴隸,此刻最後帶著生活主人的神氣了。”
這一幕不難讓我們想到經歷了農業改造的農民正式地有了自己未來的人生,有了新的活法,他們能夠昂首挺胸走在路上,證明自己真的已經是主人了。我覺得這是讓人感動的,這也更貼近人的真正生活,這是體現真正的人性之美的,在中國的農業改革中我們並不都是梁生寶這種人物,更多地是梁三老漢這種受盡苦難卻不敢嚐鮮的農民,因此黨更多地是該從這些普通的平民入手,雖然在這部小說中是靠梁生寶這樣的人物改造了這些農民,但我們是否該反思現實生活中農民真是這樣一種情形嗎?那裡不做過多評價。
總之,在我看來,這些人物雖不及梁生寶的人物完美理想,但他們卻是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在這部小說中熠熠發光,令這部小說增色不少。人性本就該從小市民中發掘,這樣才是最自然,最純真的美。
第10篇:《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第一部)描述的是1953年春秋之間,陝西農村下堡鄉蛤蟆灘農民在農業合作化戶外中的經歷。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農村所有制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期。貧苦的農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經過戰後的休養生息,農村出現新的貧富分化的苗頭,同時也出現了農業生產互助的互助組形式。實際上,作為一種農村生產組織形式,互助組並不是解放後才有,歷史上農民就有自發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產合作形式,共產黨在根據地吸取這種來自民間的互助生產方式或經濟組織形式,建國後又在一些地區推廣這種互助生產方式,這就是農業合作化戶外的最初階段。《創業史》的敘述從那裡開始,它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農業合作化戶外的早期故事,還揭示了合作化的未來——將土地轉向公有的群眾化趨勢,並由此構成作品矛盾的聚焦點。正如作品開篇的“題敘”所言:“梁三老漢草棚院裡的矛盾和統一,與下堡鄉第五村(即蛤蟆灘)的矛盾和統一,在社會主義革命的頭幾年裡糾纏在一齊,就構成了這部‘生活故事’的資料”。將“社會主義革命”的精神寫進小說,這便不僅僅是一幕農家院的悲喜劇了。
梁三老漢一家三代人的創業經歷,發生在20世紀農業禮貌的發祥地之一陝西渭河流域。梁三老漢的父親是地主“最講‘信用’”的佃戶,他憑著力氣,“居然在他們落腳的草棚屋旁蓋起了三間正房,給梁三娶了媳婦”。父親把創業的期望留給了兒子,但時運不濟,梁三竟幾番創業不成。解放後,梁三老漢分得土地,創業的目標有可能實現了,但他也老了,只好像父親那樣,把創業的期望寄託在兒子梁生寶身上,一心要有屬於自己的“三合頭瓦房院”和這院裡“豬、雞、馬,加上孩子們的吵鬧聲”……然而,在依舊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間的老農看來,生活的現實如此差強人意,創業的夢想在不斷地加劇他與兒子的矛盾。讓梁三老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兒子為什麼不和他一條心?難道這就是當年收養梁生寶母子的結果嗎?
梁三老漢雖然不屬於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卻具有巨大的社會好處和特有的藝術價值。作品對土改後農村階級鬥爭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廣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這個形象的完成。而從藝術上來說,梁三老漢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獨立好處的形象。
梁三老漢那些發家有望的農民,單門獨院地做著發家夢,畢竟底子太薄,很難逃脫破產的命運。這就為小說中的合作化戶外何以得到農民的支援埋下伏筆。由這些生活化的情景連綴下來,作品結局便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而不像宣傳手冊一般枯燥無味。小說的描述與故事情節同時展開,梁生寶的互助組與農村各種自發勢力的矛盾構成小說的主要線索,這條線索連帶出對不一樣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比如他的互助組受到富農姚士傑暗中破壞,黨內又遇到郭振山的消極對抗,其間還穿插梁三老漢一家人在這個問題上出現的種種矛盾,等等,作品將這些情節編織成下堡鄉農民生活的一幅長卷。像傳統小說那樣,作品的結局也是邪不壓正、大團圓式的,無論姚士傑的美人計,還是郭世富與互助組的公開競爭,他們在與梁生寶、歡喜等農村用心分子的較量中最後敗北。經過將近一年的奮鬥,梁生寶的互助組成功了,糧食平均畝產是單幹戶產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糧和飼料糧外,還向國家出售餘糧五十石,這是單幹時人們無法想象的。在事實面前,梁三老漢也不得不承認兒子的事業,用心支援他的工作。這時,梁生寶已成為全區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燈塔農業社的社長。作品結尾寫道:
"梁三老漢提了一斤豆油,莊嚴地走過莊稼人群。一輩子生活的奴隸,此刻最後帶著生活主人的神氣了。他知道蛤蟆灘以後的事兒不會少的,但最替兒子擔心駭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世代受人欺侮的農民,最後在農業合作化戶外中感受到人的尊嚴。梁三老漢的命運給作品主題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證明。
第11篇:《創業史》讀後感
故事的主人公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之後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又過了兩年,動盪的社會使生寶不能安心種地,不幸被拉去當了壯丁。梁三老漢用賣了牛犢的錢把他贖回來後,生寶又一頭鑽進了終南山——這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燒炭,還要忍受著不能與家人家團聚的痛苦,苦苦地熬著。儘管如此,可他沒有被窮苦的命運壓倒,而是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我窮苦的生活經歷中執著地走著自我的路。
讀完此書,我不由感嘆道:如果是我,我會像梁生寶一樣堅持下來嗎?我反覆地問自我,我可能會因為碰到對於他而言那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甚至放棄創業,而他卻能堅持下來。如果是我,我會像梁生寶一樣在被抓去當壯丁後,死裡逃生回來就立刻去繼續創業嗎?不,我做不到,我會放棄事業,也許會自暴自棄,並不會像他一樣越戰越勇,堅持創業。如果是我,我會像梁生寶那樣在窮苦的時候不向姚世傑低頭嗎?不,我不會,如果是我,我早就向他低頭了,為了自我的生存。
梁生寶那種堅韌不拔、頑強鬥爭、不服輸、善於思考、淳樸等諸多品質都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從不會以自我為領導而去隨意的壓迫別人,更不會去誇誇其談,而是一心一意地跟黨走,一心向黨,這一點也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當作我們自身的榜樣。
第12篇:《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這部長篇小說主要描述了陝西關中地區一個農村互助組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塑造了一大批源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小說雖然只講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卻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各種人物在合作化運動中的思想變化過程以及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鬥爭,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討飯娃出身的梁生寶,儘管物質生活貧困,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把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組織貧僱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帶領群眾進終南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把帶領貧農渡春荒作為自我義不容辭的職責,實現了讓梁三老漢那樣的貧苦人"第一次把大米當主飯吃"的一系列巨大變化。作為黨的最基層幹部,他謙遜、處事公道、有膽有識、敢想敢為,有著為團體事業犧牲一切的奉獻精神;作為農民的兒子,他勤勞純樸、善於思考。這些品格從側面展現了人物內心的豐富世界,使得"莊稼人的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的特有氣質和諧地統一在一齊".然而,梁生寶的成長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他堅定的信念、準確的確定都來自於各級黨員幹部對他的正確引導。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得到鄉支書盧明昌等黨員的鼓勵和幫忙,這給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為了團體的事忘了自我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這樣一些幹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還是那麼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會裝腔作勢。他們聯絡著不知其數的群眾".正是這些密切聯絡群眾的黨的好乾部,才使得像梁生寶這樣覺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壯成長,黨的政策才能夠得到認真全面的貫徹執行。
一名黨員一面旗,每到關鍵時刻,他們都會用自我的實際行動去關心和帶動群眾,為他們排憂解難。農技員韓培生在少數人歡迎、部分人觀望、一些人等著看熱鬧的氛圍中穩步推廣實施新技術,就連固執的梁三老漢也豎起拇指連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以表達他質樸的讚揚;王亞梅作為縣委書記的愛人,不搞任何特殊,她不嫌棄有著非議的素芳,手拉著手,用寬心的話語安慰她,使素芳動容,使我們感慨!正因為這種水乳交融的幹群關係,才使百姓把心交給了黨,願意跟著黨走。
梁三老漢是小說中塑造最為精彩的形象。這是一個勤勞、倔強、保守的老一輩農民,他由衷地感激為農民帶來土地、帶來期望的共產黨,但他又不能理解和理解社會主義的新事物,在思想和性格上充滿著糾結矛盾。最終他心悅誠服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示了農民在告別封建私有制時在思想和心靈上逐步轉變的艱難歷程。
偉大的著作總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讀完《創業史》使我深受啟發:無論幹什麼工作,都要有執著的信念。梁生寶為了讓鄉親們度過春荒,他主動外出購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所做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擺功勞。正是這份執著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寶堅韌不拔、披荊斬棘的品質。"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無數的挫折和困難,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僅有堅守著內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難而上、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平凡的我們也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可是我們也應當擁有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的品格,在公路事業的蓬勃發展中實現自我人生的價值。
第13篇:《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是現代著名小說家柳青先生的代表作。初讀該書,感慨萬千。
各個時期的人們,自自立起,無不在創業。而這部《創業史》,則寫出瞭解放後農村的農民創業的經歷,對了解當時人們的心理,當時的社會形態、社會風氣等起到了很好的介紹作用。讀此書,彷彿置身於解放初的中國,雖世易時移,很多觀點在當今來說不見得正確,但書中的蕩然正氣,凜凜雄風仍是令人非常佩服。
《創業史》講述的是解放初期陝西農村農民創業的故事。該書創作出梁生寶、梁三老漢、郭世富、姚士傑、郭振山等一批非常成功的形象。梁生寶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全書的中心人物,是當時社會主義農村的典型。在創立社會主義大業中,他有膽有識,勇於進取,公而忘私,帶領農民共同創業。但我認為梁生寶這個形象過於高大,過於純淨,忽略了人的複雜性特徵。而梁三老漢的形象樹立的尤為豐滿,極其生動的寫出了梁三老漢從旁觀者、懷疑者到堅定的社會主義擁護者的過程,我認為梁三老漢形象的這種描寫更加真實,符合人多樣性的特徵。
全書描述了梁生寶怎樣帶領農民互助合作,怎樣增產糧食等事件,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安置了梁三老漢這個旁觀者和參與者,慢慢透過他的轉變讓人感受到大多數農民的心理變化過程。當然,反派人物也必不可少,郭振山是熱心於個人發家致富的典型,郭世富屬於富農階層的壞分子,姚士傑仇視新社會。在書中,梁生寶用自己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行動同反派進行鬥爭。
對於生在紅旗下,長在新社會的我,初讀此書,歷史的感覺鋪面而來。在那段改朝換代的歷史中,人民懷著樸素的創業的激情,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發家致富。誠然,他們的物質生活無比匱乏,然而,他們有信仰,有行動,有改天換地的決心。現代史由此展開。雖然這之後,60年代到70年代,中國經歷了文革,但無疑開國初期,人民在精神上還是非常富足的。一甲子過去了,當年的人已經作古,但從書中卻可以感覺到他們鮮活的生命。
該書提倡的大家共同富裕,到改革開放時已經改變說法。該書反對的先富者,成了政策允許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進入21世紀,社會又是日新月異,人民似乎人人能夠創業成功。想起早前讀過的網路小說家阿耐的《大江東去二十年》,講的是改革開放後二十年間國有、集體、私營等不同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式和過程,可謂同《創業史》異曲同工。處於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們,創業總有不同的形式,但奮發向上的精神卻是共同的。《創業史》的創業,是農民的創業。歷史總是這樣,從合作社到大鍋飯,從大鍋飯到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分田到戶到農業合作社,歷史又似乎想拐回原點。雖然如今農業合作社仍然不佔主流,但現在的農村,農業生產似乎卻有向其靠攏的趨勢。而且,農民特別是年輕力壯的農民,轉變為農民工的似乎更多,真正的農民的消失也指日可待了。
現代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口號,全民醫保成為目標,中國農民的日子確乎好多了。然而,《創業史》中所提倡的共產黨員舍已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呢?在我所瞭解的農村,貪腐、賄選甚多,社會風氣純淨不再。人們的眼界寬了,思想複雜了,當然行為也不再標準化了。書中的烏托邦,已經消失不見。
記得當時入黨時宣誓,是深信共產主義是一定會實現的。然而,這麼多年社會滾過來,個人財富的積累急劇增長、特權階層、特富階層的出現,房價的猛漲,人心的莫測,社會矛盾的激化,均為共產主義實現的道路增添了種種不測。也許,共產主義不是各取所需,共產主義是生有所長、活有所樂,老有所依。人心難測,需求是無止境的,而在生命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是最合適的。
看看現在的社會,讀讀《創業史》,讓自己受一次共產主義教育,讓心靈在時空中穿梭,宛如隔世,卻已隔世。
第14篇:《創業史》讀後感
梁生寶是陝西下堡村蛤蟆灘梁老漢的兒子。1949年解放後,梁 生寶入了黨,一心為群眾服務,把一心想創家立業的梁老漢氣的不行。1953年春荒時節,代表主任郭振山號召村裡的餘糧戶將餘糧借貸給缺糧戶,但土改已經結 束,富農郭世富、姚士傑們對號召無動於衷。梁生寶冒著雨,頂著個破麻袋,到縣裡給互助組買新稻種。為了多買點稻種,梁生寶把一分錢掰成了兩半用。梁生寶買 回的稻種,轟動了下堡村,人們搶著分完了,梁生寶自己的稻種卻不夠用了。因為“活躍借貸”並不成功,郭振山病倒了。梁生寶決定進終南山搞副業,群眾爭先恐 後地報名。梁生寶決定一批人進山割竹子,一批人進山運掃把。姚士傑想串通郭世富合作買稻種,好好和梁生寶的互助組較量一番。梁老漢看到兒子整天忙碌,又生 氣又擔心,找到鄉支書談了一番。改霞與梁生寶是一對戀人,梁生寶支援改霞進城投考工廠。郭世富和姚士傑買回了更多的稻種,他們決定要壓倒互助組。在終南 山,梁生寶帶領群眾在山溝扎棚安營,冒著重重危險割竹子,吃盡了苦頭。
王瞎子的兒子栓栓不小心受了傷。高增福領導著掃把隊也毫不輕鬆,往返在山裡和收購站之間運掃把。郭世富為了和互助組較量,就去賣麥子,讓糧食販子中了他的 圈套。梁老漢雖然譏諷兒子為“梁偉人”,但心裡卻很關心互助組的事情。因為王瞎子的退組,引起了人們的動搖。這時高增福果斷地入組,堅定了人們的信心。而 且,互助組還接納了兵痞白佔魁,幫助他在勞動中改邪歸正。梁生寶的互助組終於成功了,全組向國家售糧食一萬二千斤。不久,他們又宣告成立了燈塔農業社。梁 老漢歡喜地穿著新衣裳去趕集,因為是梁生寶的父親,他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創業史》這部作品記錄了中國農民是如何創業的艱辛歷程。同時,也提醒著我們中國農民是如此艱辛,才能種出現在婦孺皆吃的香米飯。唐人李紳曾有這樣一首 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至今為止依然能在某些食堂看見,時刻警示著人們。的確,創業是艱辛的,我也深刻經歷過。我想 只有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才能對得起那些為新中國的建立奮鬥過的愛國人士。恩,不錯,我們的確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等失去之後再後悔!
努力吧!我們一起來守望美好的明天!
第15篇:《創業史》讀後感
最近,在一本雜誌上讀了路遙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他最喜歡的作品是柳青的《創業史》,就因為路遙的這一句話,我就決定要好好讀一讀《創業史》了。
其實,在涉及人生道路選擇的時候,我們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這句話就出自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這句話出現在這部小說的第15章,背景是,喜歡梁生寶(小說的主角)的改霞,準備離開蛤蟆灘,投身到大城市西安的工廠裡,這樣的一個選擇,使得這兩個情投意合的戀人最終沒能結合到一起。
好多年前的初中語文裡,也有一篇《梁生寶賣稻種》的文章,那時候知道,這篇文章選自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文章中對梁生寶去郭縣賣稻種,在火車站過夜,省吃儉用的描寫,讓人過目難忘。讀完了《創業史》,我也終於知道,這個情節出現在小說的第5章,可以說,這一情節,應該是《創業史》這部小說寫的最精彩的章節之一了。
我是用了一個多月的零散時間,才斷續讀完這部35萬5千字的長篇小說的。
作家柳青原名劉蘊華,陝西吳堡人,1936年發表處女作《待車》,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種穀記》《銅牆鐵壁》(小時候,我看過這部小說的連環畫),代表作就是我剛讀過的《創業史》第一部。
《創業史》第一部的故事,始於1953年的春天,止於這一年的冬天,寫合作化的互助組時期,蛤蟆灘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會情況,小說塑造了梁三老漢、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槓、高增福、栓柱、歡喜、任老四、姚士傑、孫水嘴等一大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讀完這部小說,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說景物描寫非常出色,這種細膩的景物描寫隨處可見。作家用細膩的筆觸,深情地謳歌讚美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寫景的同時,不忘為烘托人物服務的宗旨,比如,在第21章,素芳被自己的堂姑父誘姦的時候,作家寫道:
這時候,母馬繼續曳著磨子,很認真很嚴肅地在走著。榆樹、椿樹和楸樹枝頭的小鳥們,繼續在歌唱著。在這崇高的世界上,二十三歲的素芳,不幸的女人,受到她出生以來第二次打擊。她的堂姑父,無論在神氣上還是動作上,一下子變成另外一種人,他怎麼還不如在場的禽獸呢?
這一場景描寫,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讓人讀後深受感染和教育。
總之,讀完柳青的《創業史》,真的是受益匪淺,同時也終於了卻讀這部偉大作品的願望了。
第16篇:《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所講述的故事,發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後。
開篇便講述了梁老三父子為“創業”付出的種種努力。梁老三跑了一輩子的終南山,直到把高大的身軀跑成了羅鍋背,家業也沒創起來。他的兒子梁生寶似乎比他更有魄力,也更有膽量。但終究被世俗所壓未能成功。這時,人們心中的創業是為了不低人一等,不受地主壓迫,向食其力。
再後來,因國民黨抓壯丁,生寶躲進了終南山,再回來時已是民兵隊長,此時梁生寶心中,亦有一個創業夢,創的什麼業?共產黨的事業!為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而奮鬥,於是他積極參加進步活動,帶領大家成立互助組,再成立燈塔社;從進步青年到團員再到一名共產黨員,梁生寶就是當時滿懷熱血,一心為國的共產黨員們的一個縮影。
這裡,就不得不提另一個人物了——郭振山,郭振山是最早入黨的黨員之一,原本是村中最有威望的人。但是他總是不支援黨的政策,陽奉陰違,因此上,盧書記批評他:“思想不夠進步”,他卻屢教不改,反而多次埋怨盧書記。當梁生寶創業互助組助他不僅不幫忙,反而輕蔑地認為肯定會失敗,還多次藉機批評梁生寶,說他多次未參加團會,嚴重違反團紀律。他總是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熱心的一面,再暗暗貶低梁生寶,當梁生寶的互助組成功,又建立燈塔社時,他又拉起了幫反對梁生寶的中農們。部振山這種人就是黨內的蛀蟲。
還有一個人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這是一個充滿書卷氣,一心為黨的知識分子。陶書記兢兢業業地想解決如今的困境,但他卻與當時農民的生活格格不入,“一個縣的總領導人,革命鬥爭既不下去走走,甚至於自己院子裡開會,也不來聽聽,只靠坐在辦公室裡看檔案,叫彙報掌握全面,他腦子裡有個什麼成見,別人說什麼,也聽不進去啊!”楊國華副書記在心裡這樣惋惜。陶書記坐在城裡,苦心研究黨的方針和政策,鑽來鑽去,卻還不如一個在實際鬥爭中的農村黨員主動靈活哩!
書中還有許多人物,他們也各自對應著許多人,如高增福,就是一種努力卻能力不足的人;改霞,就是面對新事物猶豫不前,三番兩次改變主意的人;白佔魁就是一心要做官卻沒有能力的人;劉淑良則是新時代新女性的代表人物了;而富農姚士傑,富裕中農郭富世等人就是破壞黨的政策,變著法使壞的人了……
故事以郭振山等人傳出謠言結束,不禁引人深思。遙望歷史,有正義凜然的好人,也有陰險狡詐的壞人,更有明一套、暗一套笑的笑面人。時代就是如此,世上並無好壞之分,都在為利益做鬥爭,關健只是為誰的利益做鬥爭,世事僅此而已。
第17篇:《創業史》讀後感
說不清楚為什麼,最近讀書頗雜,這幾天又讀了柳青名著《創業史》,受益不小。
小說透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描寫了兩代人的創業歷史:小說第一部是描寫梁三老漢的一生,舊社會給地主耕地,苦苦打熬養活一家三口,一輩子的夢想就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能夠住上三間瓦房。但是這個夢一直都沒有實現。
兒子梁生寶長大後終於碰上了新中國成立,農民鬥倒了地主富農,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梁生寶也實現了老人的願望。並且組織貧僱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當上了社主任。
讀過《創業史》後我深受鼓舞,偉大的著作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這部書中的兩點對我震動最大,我想細緻的講講。
第18篇:《創業史》讀後感
我身邊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鮮明,愛憎都表現在臉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朋友圈子很狹窄,因此他們獲取的資源和資訊都有限,這些東西都把他們囿於一個狹小的圈子裡無法長大。其實,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也可以學學梁生寶。
梁生寶給人的印象是實在,這個印象使得很多人相信他,願意跟著他幹。他對人的態度一是不發生正面衝突,二是不排斥有性格缺陷的人,三是敢用一般人眼中的“壞人”。
第一條我們經過鍛鍊可以達到;第二條就有點難度,因為這樣的人相處起來或者用起來很費勁、很操心;最難的就是第三條,梁生寶把國民政府炮兵隊長白佔魁吸收入組後組員、群眾、家人一片反對聲,而且白佔魁還在組裡犯了一點錯誤,但是梁生寶沒有捨棄他,依然幫助他,直到把他也變成先進分子。
不過,我覺得《創業史》就像維拉斯的雕塑一樣完美,雖然她是殘缺的,但是給我們大腦中的印象卻是完美的。
第19篇:《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是作家柳青的長篇小說,這部鉅著蘊藏著作者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透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闊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衝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小說一開始敘述了梁家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這部歷史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農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畢生精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只有走黨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才會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創業難"通向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小說的正文圍繞著梁生寶互助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所遇到的複雜鬥爭,作者把這場鬥爭的主要對立面體現為中農郭世富,這個農村堅持個體經濟的代表人物,憑藉個人優厚的經濟力量,公開跟農業集體化反抗;反動富農姚世傑,這個狠毒的階級敵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後,施展陰謀詭計破壞互助組,還有黨內的自發勢力郭振山,作為土地改革後的新中農,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運動。他們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意向上,卻結成同盟。正是在這場鬥爭中,梁生寶互助組在黨的領導下,依靠教育和團結農民群眾,取得了節節勝利,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梁生寶,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嶺當過"地下農民",跟繼父一道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並從父輩那裡繼承了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勞動者的優秀品質。這個年輕的預備黨員,在黨的教育下,一旦認識到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就決心走一條與父輩不同的創社會主義大業的道路。正當"老資格"的黨員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時候,他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擔,成為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幹的領袖人物。
然而小說並沒有把他寫成"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謙遜、純樸、老實、厚道、善於思考,從不以領導者自居,更不指手劃腳、誇誇其談,表面上甚至還有些面嫩口拙,愛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氣和機智。但是,聽黨的話,熱愛社會主義,富有犧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小說抓住他的性格中這一最主要特點。著重描繪了他為黨的事業奮鬥的堅實有力的行動。()互助組初期,當莊稼人都把羨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農郭世富時,他跑到郭縣買回稻種,在互助組內搞稻麥兩熟。這件事比郭世富樓房架樑儀式更能牽動莊稼人的心,人們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糧食增產措施上來了。
此一舉使郭世富深為不安,他想:"沒想到讓他小子跑到咱前頭去了!""活躍借貸"時,富裕中農不願再把糧食借給困難戶度春荒,連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無策了,他卻組織人們進山割竹,解決了困難戶的糧食和互助組的.肥料問題。顯然這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平凡"的行動,在蛤蟆灘莊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瀾,使他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小說還透過"買稻種的路上"、"和增福夜談"等章節"對梁生寶的內心世界作了深入細緻的揭示,展現了他的崇高的心靈美。他決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獻給黨的事業,"他覺得只有這樣做,才活得帶勁兒,才活得有味".他認為"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受苦就是享樂。"
作者創造這個農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堅實的現實根基。儘管作者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學理想,有意對人物作了淨化的處理,略去了這個年輕農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產者的思想意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這個形象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勇於進取、堅忍不拔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嚴於律己和注重求實的作風,確實曾經有力地吸引了許多讀者。尤其是作者對陝西農民所特有的精神氣質、行動方式、感情狀態以至語言習慣的精細把握,更有助於他使這一形象保持著感人的魅力。
第20篇:《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是一部再現舊中國農民階級艱苦創業、發家致富的奮鬥史,是一部展現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歷史風貌的社會發展史,是一部反映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農民思想情感轉變的思想鬥爭史,是一部記載舊社會進步青年生活篇章的成長史,更是一部透射在社會革命時期所湧現出來的像勤勞、樸實、善良、有實幹精神、進步精神等中國傳統美德的精神感召史······
《創業史》是以梁三老漢父輩創業的故事來開篇,又以梁三老漢在解放後經歷了互助合作的風風雨雨後,終於走上了集體化道路結尾。作者把新的生活內容和新的主題意向都安排在了完整的敘述格局中。藉此來淋漓盡致的表現主題。
《創業史》這篇小說詳細描繪了舊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轉變以及在變化的過程中他們思想上的革新。它可謂是一部鉅著,蘊藏著作者柳青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經驗。
第一部主要寫的是互助組建立、鞏固、發展、成熟幾個階段。第二部寫的是在互助組的基礎上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成立和鞏固。兩部之間相互映襯,相互統一深刻的再現了主題。整篇小說主要是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作者為了更好地去表現主題在這部長篇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如梁生寶、梁三老漢、郭世富、姚士傑、郭振山等。特別是梁生寶和梁三老漢這兩個人物,在整篇小說中相互對比交織在一起深刻的突出了主題。此外,還有高增福、馮有萬、任老四、任歡喜、王二直槓、梁大老漢、高增榮、改霞、素芳、生寶媽等人物,這些人物性格鮮明。他們之間組成了一個矛盾統一的形象世界,給作品帶來了豐富的思想意蘊。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它,再次重溫這部小說的思想內涵;再次走近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偉大的人物形象;再次感悟他們身上的精神品質和優良美德。
創業史主要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29年,陝北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旱,農田顆粒無收。災民黑壓壓地湧向下堡村蛤蟆灘。下堡村的梁三收養了災民梁生寶母子。梁三原是蛤蟆灘上的勤勞農民,其父艱難創業,給他留下了三間正房,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運不濟,牛死妻亡,天災人禍可謂是接踵而來,萬般無賴時連祖上傳給的三間房也變賣了,只剩下個空蕩蕩的草房院。可如今,饑荒又給他送來了賢惠的妻子和可愛的男娃,於是潛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撓的創業希望又重新燃燒起來了。梁三辛苦勞作十年,但光景依然依舊如此。於是創業的擔子,無疑地落到了梁生寶的肩上。梁生寶十三歲給人當長工,十八歲他又獨自租種了十八畝稻地,創業的勁頭,超過父輩幾等。解放後,蛤蟆灘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地主呂二細鬼、富農姚士傑都被鬥倒了,貧僱農土地還家,梁家分到了十來畝稻地,生活總算有了轉變。 1953年春天的一個早晨春荒籠罩著蛤蟆灘。這也是互助組和整個蛤蟆灘最困難的時刻。一年一度的春荒又來了,梁生寶成為了互助組和貧僱農的主心骨和帶頭人。為了推行一年稻麥兩熟的豐產計劃,他頂著霏霏的春雨,到郭縣為互助組去買百日黃稻種。為了籌集生產資金和度過春荒,他組織互助組組員開進終南山割竹子。這些舉措解決了貧苦農民的困難,穩住了互助組的陣腳。這些行動,同時也在無形中樹立著梁生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梁生寶的互助組獲得了大豐收,蛤蟆灘的統購統銷工作也提前完成。梁生寶的威望不斷提高,互助組更加壯大,退組的又回來了。而且經過縣裡的培訓,梁生寶他們又成立了全區第一個農業社——燈塔社,梁生寶的創業成功了。
這就是小說的主要內容。從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黨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領導中國人民發家致富的決心。我們都知道土地對於農民來說就是生活的源泉,生活的希望立足的根本,所以土改就像是一次革命一樣。農民對土地的追求成為革命的強大動力。在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舊社會時期一代像梁生寶一樣的進步青年艱苦創業、發家致富的奮鬥歷程。從他們的身上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動力。由互助組到農業生產合作社我們也看到蛤蟆灘農民勤勞、質樸,有實幹精神的美好品質。從他們都奮鬥過程中我們也感受到了當時農民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無限的嚮往。也正是這種嚮往和憧憬激勵了他們,鼓舞了他們的鬥志,堅定了他們的信念,為他們的創業之夢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使得他們在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上默默前行,艱苦奮鬥著。
作者為了充分的表現主題,在小說中給我們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透過他們的內心世界,情感轉變,人生經歷來再現主題。其中作者筆墨最多的就是貫穿小說的主要人物梁生寶。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村民梁三老漢收養了他們母子。之後,他們父子二人便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之徵。梁生寶從小就有遠見。俗話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梁生寶就是這樣的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可謂是成功地走出了創業的第一步。除此之外為了度春荒他還領導一大群農民進山砍竹子,並且還推廣新法育秧,提高農田的產量。這些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使得他的威望在逐漸地形成。為他後了的互助組以及合作社打下了基礎。
梁生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有著執著的信念,為了能使村民們早日過上好日子,他主動外出去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進山砍竹子……所有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顯功。執著的信念使他變得更熱情:吸收白佔魁加入農業社組,耐心幫助梁三老漢,正確處理與郭正山的矛盾……這份追求執著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寶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品質。
梁生寶的創業之路充滿了艱辛,充滿了冷嘲熱諷,充滿了複雜的思想鬥爭。但是這一切都沒有奪去一個對未來充滿希望,富有追求的人的夢想。而是在複雜的環境中,在艱難的道路上憑著執著的信念默默前行著,奮鬥著。面對來自父親的冷嘲熱諷,稱他梁偉人。他卻堅信父親總有一天會理解他,會覺悟,甚至支援他。他用實際行動在融化與父親之間的矛盾。面對村裡的富農郭世富、姚士傑和村支書郭振山等人對他的創業之路的阻攔。梁生寶依然沒有向他們傑低頭,仍然把他的創業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他卻更加充滿勇氣,他堅信自己一定會成功,決不放棄。勇敢的與他們進行鬥爭。面對村裡人的反覆退社、入社,他是耐心地講道理,傳授新思想,堅持不懈、毫不氣餒。最終讓他們心服口服的入社。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執著的一面。在無數人像王書記、高增福、馮有萬、對他的支援和鼓舞下,以及自己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愛,尤其是自己對黨的事業的熱衷。他用於實現了自己的創業之夢,成為村裡的帶頭人物。
創業之路雖充滿艱辛,但最終還是事業有成。可是愛情之路卻走得令人可悲。面對村裡的團員改霞對他的追求和愛慕,他卻以為這會影響自己在以後的發展,會影想到自己對黨的事業。因此他淡然處之一直未應允,而改霞隨後也進了城。最後只能看著眼前這段美好的愛情變為泡影。這讓人著實可嘆。但是更多的是讓人對他這種大公無私,勇於犧牲個人利益,對黨的事業的熱衷,對村裡百姓生活的關心和這種感強大責任的感動和敬佩。梁生寶的骨子裡有著農民勤勞、樸實、善良,勇敢的中國傳統美德。又有著公而忘私、默默無聞、勇於犧牲個人利益的時代精神。他有膽有識,既有宏偉的氣魄,又有實幹精神。
他講原則、重情感、善於思考、熱忠於黨的事業。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新一代進步青年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梁生寶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代表。也是新一代追求思想進步,積極進取的代表。他是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幹的領袖人物。帶領全村人民走向幸福之路。雖然道路崎嶇但仍默默堅守著。但他謙遜、純樸、老實、厚道、從不以領導者的身份自居,是一個時刻要求進步的青年,是一個充滿遠大抱負的青年。他身上所具有的勇於進取、堅忍不拔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嚴於律己和務實求新的作風,給人以啟發。
俗話說“一位成功的人身後總有個默默支援,無私奉獻的人。”那麼在梁生寶創業的道路上仍然也有這樣一個人——他的父親梁三老漢。也許有人難以理解認為他的父親總是在嘲笑他,阻礙著他的創業之路。其實不然,當你細細回想他的所作所為時,你會發現梁三老漢對於兒子的良苦用心。他給梁生寶的其實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撐。梁三老漢也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人物,他的思想,行為與梁生寶形成對比,更加的展現了生寶的光輝形象。在那個時期,梁三老漢經歷了三起三落的創立家業的辛酸史。他最大的夢想是利用新社會分給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勞動真正地創立起個人的家業來,也做個郭世富式的“三合頭瓦房院的長者”。他的身上也有勤勞、善良、樸實的品質。他儘管懷疑、反對兒子辦互助組,但心裡卻無時無刻不關心著互助合作運動的命運。他先是反對互助組,接著對自己迷戀的舊道路產生了懷疑,最後終於承認了自己兒子的道路是對的,站到了合作化運動的一邊。最終還是服了兒子的才能。
梁三老漢雖然不屬於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卻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和特有的藝術價值。作品對土改後農村階級鬥爭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廣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這個形象的完成。所以說他對錶現主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與兒子的創業之路其實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透過他前後的思想鬥爭,其實一方面反映的是農民對於新思想的逐漸認識過程。是對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思想逐漸瞭解的過程。
另一方面也是透過他強烈的思想鬥爭來表現作為農民階級在接受新事物方面的侷限性和滯後性。 作者柳青曾說:“要知道,好多歷史事件,都是逼出來的,譬如,不搞五年計劃,不一定會有糧食市場緊張;糧食商人不搗我們的亂,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實行統購統銷;不實行統購統銷,互助合作不一定會一下子結束逆水行舟的階段而快馬加鞭。歷史巨人的腳步並不亂。沒有上帝!是辯證法同志決定:舊勢力在滅亡以前囂張和瘋狂, 讓它刺激我們,逼使我們很快地發動消滅舊勢力的鬥爭,義無反顧!”
縱觀歷史的確如此,有多少重大的歷史變革不是在走投無路,山窮水盡的地步觸發的。有多少英雄人物
不是在絕處逢生的亂世湧現的。有多少新的思想不是在相互碰撞,矛盾層出之時誕生的。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無路開新路。
任何一部小說無論它的內容多麼精彩,它的的語言多麼優美。但是小說中的精彩片段只能作為我們飯後茶餘的閒談和笑耳。而我們真正要領悟的是作品向讀者傳達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去領悟它的精神,它的內涵,它所蘊含的道理。因為這才是可以在以後的道路中指引我們的人生,豐富我們的思想。
這篇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精神將是我們以後人生奮鬥歷程中一筆寶貴的財富。人生的道路充滿了太多的困難和坎坷。尤其是處在現在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的時代,出在人才薈萃的年代。我們要想輝煌的走完自己的人生,實現自己的夢想,使自己事業有成。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才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信心,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屈原曾今說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生道路漫長艱難需要的是我們的恆心,需要的是我們的堅持和勇氣。只有相信自己行,才能我能行,堅持就是成功。每天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時代並不要求我們非得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雖然我們有平凡的身軀但我們可以有不平凡的思想;雖然我們有平凡出生,但是我們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雖然我們有平凡的才能,但是我們可以有不平凡的執著。而這些不平凡將會成就你的出色的人生,將會創造出無數的奇蹟。我們應當擁有像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永不言棄、默默無聞的品格。年輕是每個人最大的資本,而恰恰因為我們現在擁有年輕這最大的人生資本,這筆人生最大的財富。因此我們應該有所追求,有所作為。
如果說堅持、執著是成功的基石。那麼思想上的創新,進取則是成功的養料。不管一個人能力有多大,但總是思想支配行為。一棵養料不足的大樹,註定不能枝繁葉茂。人亦如此。一個思想落後、不積極進取、不務實創新的人註定不能成就大業。因此擁有新的思想,新時代的精神,與時俱進對於我們尤為重要。故而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要不斷的開拓視野,積極的吸收新的思想,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為思想注入新的血液。這樣才能讓你的思想永葆活力,迸發生機。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擁有不竭的動力。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朝氣,有新思想,有新方式但仍不能忘記前輩們辛辛苦苦的努力。我們應該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揮聰明才幹,繼往開來、不斷地創新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即使前方道路可能困難重重,但是請相信我們擁有最大的資本——年輕,我們擁有最大的精神支撐——信念,更重要的是我們擁有最大的毅力——執著。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之處往往僅有幾步,特別是當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因此我們應該抓住這關鍵的幾步,努力奮鬥成就夢想。不要到年老之時因為自己當初的碌碌無為而慨嘆人生的苦短,而悔恨自己的虛度年華。
人生道路漫長艱難,創業之路篳路藍縷,讓《創業史》所留下的精神財產陪伴你步入成功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