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精選28篇)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精選2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實行工業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誕生過程及其內容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透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的工業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業化開始起步。
2.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第一部憲法的頒佈,真正地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顯著成就。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和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教學難點: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學生閱讀教材匯入框教師由此匯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提問】
閱讀教材18頁—19頁,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面臨怎樣的局面(背景)(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多媒體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
(2)中國、印度、美國的工業的對比表格。
(3)毛澤東的話語。
教師歸納背景
1: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背景。
2:我國工業水平落後。
【教師提問】=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當時的經濟狀況,我國政府制定了什麼。
學生回答: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多媒體展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圖片)
【教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第二段內容看一下,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
[教師要求]請大家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複述一遍。多媒體展示一五計劃的任務[教師引導]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什麼要以發展重工業為主一般來講,應該是先發展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對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1.當時的國情,中國的工業基礎太薄弱。
2.受蘇聯發展的影響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成就。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學生回答]多媒體展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
思考:動腦筋
教材第20頁
[教師引導]對於課本上“動腦筋”欄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觀點應該怎樣看待呢我們說,看待任何事物,必須放到當時的環境中去,解放牌汽車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它誕生的意義和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而不能拿它和現在的產品去比。
[教師過渡]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教師提問】
(1)1954年,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是什麼。
(2)這次會議的內容是什麼。
(3)這次會議上制定的憲法的性質如何。
【教師提問】同學們透過看書,知道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麼嗎。
[學生回答]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教師提問】它的頒佈有什麼歷史意義。
師生透過討論,總結:由於事先廣泛徵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過程方法目標:閱讀資料聯絡理解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佈示意圖》,說明“一五”期間我國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佈特點歸納分析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愛黨情感“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唯物史觀,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二、教學重點
“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佈
教學難點
1954年憲法的性質
三、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單元學過的線索。
教師講授:毛澤東和周恩來從西柏坡前往北京“趕考”,已經向全國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但是,由於國民黨的黑暗統治,舊中國的國民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中國共產黨接過來的是一副爛攤子,經濟底子太薄了。雖然經過三年努力,我們的國民經濟已經超過歷史水平,但跟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差距有多大如何趕上去請同學們閱讀第4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第一個五年計劃
1計劃編制前夕,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什麼特點(仍然屬於落後的農業國,工業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師過渡講解:為了迅速改變這種狀態,黨中央依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條件,決定透過政府制定計劃,從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發展重點專案,帶動各行各業全面發展。這就叫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
2“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麼(指導學生閱讀15頁課文,找到相關內容作好標記,然後加以理解記憶:
a.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
b.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c.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科技是發展工業的第一生產力,要靠人才來掌握。)
教師小結、過渡:由於“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符合當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還得到了當時友好國家蘇聯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時組織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完成《填圖冊》第7頁第2題的答案。]
3“一五”計劃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組織學生完成《填圖冊》第6頁第1題第1個小題的答案:
a.先在課本第17頁或地圖冊第8頁上標註出重要企業、新建鐵路和公路的位置,接著在填圖冊上完成答案。
b.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組織學生“對號入座”進行“接龍”活動。)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1這部憲法是什麼時候由什麼機構頒佈的(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麼(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3它的頒佈有什麼歷史意義(由於事先廣泛徵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3
教學重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
教學難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新學案第2頁的“知識網路”,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麼後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並沒有滿足貪婪的慾望,想要透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後,他們便找藉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範。由於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築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說、議。
學生閱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閱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願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後,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透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佔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閱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透過哪些不等條約割佔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說出大致位置和麵積)
2、學生完成新學案第7頁[自我測評]第二題“知識聯線”:([數字]表示相應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閱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說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鬥爭,說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後就要捱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後捱打的命運,就必須_國內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路]梳理本課線索。
2、佈置作業
3、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收復新疆》。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4
教學目標
1.透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瞭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透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透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的頑強鬥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恆心才能取得成功。
透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於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相容並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透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於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絡,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於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於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為後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鬥爭的成敗緊密聯絡。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絡。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絡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傢俱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誌今日新疆在歷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後,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絡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什麼會取名“絲綢之路”,說明什麼?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複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蒐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遊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後,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為內容設計旅遊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匯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範圍上的不同。為什麼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為西域。這裡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裡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係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麼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暴。(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後被迫對匈採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騷擾。匈奴控制西域並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並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後要求學生髮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託、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餘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後來張騫終於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瞭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瞭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絡、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於建立了友好關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定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麼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透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絡,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後,安息人由於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闢後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誇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後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傑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鬥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係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闢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絡;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係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5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領土臺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定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透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臺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透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鬥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鬥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鬥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著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鬥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透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於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商的關係難於理解。
【教學過程】
匯入:聯絡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麼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衛溫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臺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朝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
一、鄭成功收復臺灣
1、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臺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後來逐漸佔領了整個臺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臺,在當地人民支援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鬥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定臺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籤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俄國。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佔的全部中國領土,說:“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清聖祖實錄》)由於當時出現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透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並不等於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第一,它是雙方透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第二,當時在沙俄佔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並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透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6
教學目標
1、掌握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都江堰的修建;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
2、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聯絡。
3、認識到變革在歷史發展程序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歷史地位
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2分鐘)
(一)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由一生講述教材導言部分“立木為信”的故事,思考: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生答)師設疑:商鞅為什麼能在那個時期掀起變法運動?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變革的時代,去了解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情況吧。(板書課題: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
(二)、展示學習目標
大螢幕展示目標(學生讀目標),教師強調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歷史地位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二、先學(13分鐘)
(一)自學教材(10分鐘)
教師過渡語:讓我們帶著目標,依據導學案第一部分走進本課的學習之旅。10分鐘,好,開始!
1、說出鐵農具、牛耕的出現和推廣情況
2、說出都江堰興修的時間、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變法是在什麼情況下進行的?其目的、時間、指導思想、內容、性質、作用
4、各國變法的影響
(二)自學檢測(2分鐘)
1、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時期D.戰國時期
2、下列事件,成為我國春秋時期農業發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標誌的是()
A.用磨製的石鐮收割莊稼B.帶木柄的耒耜在農業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D.鐵製農具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
3、都江堰屬於()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 C.水利航運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體現了()
A.商鞅變法的精神和原則?B.商鞅變法的具體辦法
C.商鞅向奴隸主貴族發出的挑戰D.商鞅向秦國國君立下的保證
(三)我的疑惑(1分鐘)
過渡語:請你將自學和測試過程中的疑惑舉手提出來,請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三、後教(22分鐘)
(一)教師點撥,拓展延伸。(14分鐘)
過渡語: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效果如何呢?現在老師檢查一下,請看大螢幕。
1.教師精講點撥,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見課件)。
點撥1、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點撥2、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2.8分鐘瘋狂記憶“自學教材”問題;對桌之間互查一個重點問題。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7分鐘)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7
【課程標準】
1、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
2、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試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透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的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透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和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本課位於《中國歷史》七年級下P93——98,明朝建立後,明初的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於友好交往;明中後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鬥爭,並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於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並在那裡開始了殖民活動。
[學情分析]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明朝的政治、經濟狀況有了大致的瞭解,有利於本課內容的把握。但是學生對於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實,學生並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對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在此基礎上,要儘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經驗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透過引導學生探究鄭和下西洋的條件、目的、經過、意義等,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和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
過程與方法:
透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透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本課重點之一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誌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後,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樑,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蹟,影響至今,意義深遠,需重點掌握。
(2)戚繼光抗倭是另一重點。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援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禦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曆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鬥志的旗幟。學習這一內容,對於培養學生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學習這一內容,還有助於學生正確地識別善惡美醜,對端正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產生積極的作用。
2.難點: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教師可將《鄭和下西洋路線》等做成多媒體教學軟體,將航行路線動態地顯示出來,這樣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並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絡起來,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教學過程:
教學
步驟教學過程設計意圖匯入
新課一副照片,一張票證,就是一段凝結的歷史。出示一套郵票,問紀念什麼歷史事件?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8
一、課程目標
瞭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透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透過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四、教學過程
匯入:
討論:如果你是皇帝,你將如何選拔人才為你所用?
科舉制的誕生:
學生對比學習:隋唐以前的選官制度和科舉制
科舉制的完善:
學生設計:科舉制發展線索圖
科舉制的影響:
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
方案一:討論:在此之前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現今的選官制度對比
方案二:課堂小論文:科舉制度之我見
方案三:同學們瞭解了我國古代的考試製度以後,請你想一想: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製度和考試的形式有什麼合理化的建議嗎?能否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製作一份有關的建議書或計劃書。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裡了。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澤鄉起義的過程;張楚政權的建立;項羽的鉅鹿之戰;劉邦進逼咸陽和秦的滅亡;楚漢之爭及其後果。
2.能力與過程:從眾多的史實中分析戰爭發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戰爭勝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愛國、愛民的教育,體會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學重點: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統治的經過。
教學難點: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閱讀指導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雨,這場雨一連下了十幾天,淹沒了道路,雨剛停歇,就有許多人聚集在大澤鄉的山坡上,因為這場雨延誤了他們去漁陽守邊的行期,按秦法規定,誤期當斬,面對著死亡的威脅……(他們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結果如何?同學們想知道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歷史。
二、新課探究:
1、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匯入框的文字和圖片。(媒體顯示圖片)
學生思考: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學生們自然會想起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在古代修建這樣龐大豪華的宮殿群,需要怎樣的艱辛勞動?
2、分組討論(四人為一組)
話題:秦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
各小組討論後派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引導)收集歸納整理。(媒體顯示)
秦的暴政表現在:徭役和賦稅很重,刑法殘酷,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舉例說明)不僅如此,宦官趙高掌權,政治變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3、學生自主思索:
在這種情況下,你知道人民會怎麼樣?最初點燃戰爭的“導火線”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媒體顯示)
戰爭的直接原因:(遇雨誤期)
戰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組學習:“陳勝、吳廣起義“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0
【三維目標】
1.瞭解羅馬的興起、由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羅馬帝國衰落的基本脈絡;描述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對外擴張和版圖範圍;概述古羅馬的政治體制;掌握《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和意義。
2.透過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的轉化,分析羅馬共和制崩潰、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透過認識古代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奴隸制性質,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透過製作年代尺,進一步梳理羅馬的興衰史。
3.認識國家實行民主政治的意義,認識戰爭的本質,樹立熱愛和平的意識。
【重、難點】
重點:《十二銅表法》;羅馬的興衰過程
難點:古代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及原因;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自主學習;
2.建構知識──合作探究;
3.深化主題──反思總結。
【課時數】
1、課時
【匯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語叫“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什麼意思呢?你知道羅馬是怎樣興起和發展的嗎?
提示: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現。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著名的英語諺語。出自羅馬典故。古羅馬原是義大利的一個小城邦。公元前3世紀羅馬統一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公元前1世紀,羅馬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今天我就一起學習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起領略古羅馬的魅力。
設計意圖:介結合熟知的諺語引出所學內容,引起學生好奇心,也為之後學習羅馬帝國的發展做鋪墊。
【教學過程】
一、羅馬城邦
1.羅馬的興起、征服與擴張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羅馬興衰時間,理清本課脈絡。
提示:公元8世紀——羅馬文明興起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佈成文法;
公元前3世紀初——征服義大利半島、戰勝迦太基;
公元前2世紀——征服東地中海地區;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奴隸起義;
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維掌握最高統治實權;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
2世紀——羅馬帝國進去黃金時期;
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教師講述: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這裡,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義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公元前509年,羅馬人建立起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後,不斷對外擴張,迅速統一義大利半島,並最終稱霸於地中海。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瞭解共和國建立後對外擴張的情況,重點了解三次布匿戰爭。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敗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喪失了獨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
4.教師講述:布匿戰爭是羅馬對外擴張中發生的重大戰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隸制國家,它壟斷了地中海西部的運輸貿易,逐漸富裕強大起來。當羅馬人征服義大利南部後,一場與迦太基的殘酷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因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所以這場戰爭稱“布匿戰爭”。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1
一、內容與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原始的農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農耕生活情況,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圖片、歷史地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資訊。認識它的用途,進而瞭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教學的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徵,把握好不同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
二、目標與分析
1、目標:瞭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狀況。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與前人的比較,原始氏族村落農耕文化的特點,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的出現等概念難以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初一的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出現的原因,其中關鍵是在教學中多開展一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於調節課堂氣氛。
四、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半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透過此環節使學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發展情況。
師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教師提供的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如何?
1、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製衣
例題: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的陶器主要有( A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紅陶
變式練習: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原始農耕居民是 ( D )
A、北京人 B、丁村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問題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透過此題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發展歷史。
師生活動:先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然後結合教師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我們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能說明什麼呢?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
問題2:那麼,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原因,講述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理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小組討論,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
【難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匯入法。
教師展示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並提出問題:詩詞中有這樣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描寫了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有什麼呢?學生回答:統一了蒙古。接著教師追問:在此之後蒙古又展開了哪些戰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從而匯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所學思考:面對蒙古草原分裂割據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樣的舉動?
學生回答: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同時被擁立為大汗。
教師追問: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之後,如何使蒙古族發展壯大的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後,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編制組織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出征;組建了一支有一萬人的護衛部隊;建立了司法機構;創制蒙古文字。
(二)過程
教師出示《蒙古滅西夏與金》的示意圖,並提問:隨著時間的發展,蒙古統一全國的條件漸漸成熟,那麼蒙古統一全國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學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之後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
教師補充講解:在成吉思汗率軍進攻西夏時,在六盤山去世,西夏與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所滅
教師追問:在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麼做的?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於西夏曾與金交惡,金朝拒絕支援西夏。南宋不顧北宋滅亡的教訓,與蒙古聯合夾擊金朝,導致金朝滅亡。
教師繼續提問:這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唇亡齒寒,做事目光要遠大,不要侷限於當前的利益。
(三)意義
教師展示《蒙古滅西夏和金之後的形勢圖》,並提問:蒙古滅西夏和金的歷史意義何在?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之後派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金朝滅亡後,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後持續了40多年。
教師展示史料,並提問:面對強大的蒙古,為何南宋遲遲未能攻下,請結合史料及所學談談你的認識?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1.蒙古善用騎兵,但宋軍善於守城戰和水戰,宋軍可根據地理形勢對抗蒙軍。
2.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蒙軍損兵折將。
3.宋朝人口數量龐大,故和蒙軍保持了長久的對峙局面。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複習本節課所學。
作業:成吉思汗的繼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國後的措施有哪些?課下蒐集資料,下節課交流討論。
四、板書設計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3
一、教材分析
本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12課的內容。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族。以及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朝在我國曆史上起到重大的作用,本課涉及到了元朝的政治、經濟、民族關係等內容。元朝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佔有重要地位的朝代。本課承上啟下,講述了元朝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它結束了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為明清的經濟、政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奠定了及其重要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透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都很高,透過老師的引導講解,學生更加的容易掌握知識,本課的內容寬廣、豐富。一些史實,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觸到,教師在課堂中適當的引導講解,更利於學生的知識接收。透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學習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蒙古國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2、掌握元朝的建立和元朝的政治以及經濟的發展。
3、掌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和民族融合的史實。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透過學習啟發學生認識元朝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是在全國統一的條件下和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礎實現的。以此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起到的積極作用。
2、透過學習。瞭解文天祥在反元鬥爭中始終堅貞不屈,體現了高尚的氣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2、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教學難點:
1、行省制度
五、教學方法
討論法、圖片講授法、探究法
六、課時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透過學習,我們瞭解在宋朝時期,是一個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在南宋時期,金與南宋議和後,這兩個王朝都有了哪些發展,在他媽相爭的同時,哪個民族在默默的興起。(蒙古族)這支民族建立起什麼政權,(蒙古國)是的,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新課——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共同來了解這支民族。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早期的蒙古草原處於哪一種社會局面,你能用一段史料對其評價嗎?(引導
學生進行歸納)
⑴時間:12世紀
⑵社會局面:混亂不已
⑶史料“沒有逃避地方,只有衝鋒打仗。沒有平安辛福,只有互相殺伐”。
過渡:蒙古族的這種情況最後,最後由誰解決了。這個人是誰?
2、(出示人物圖片)右圖上的人物是?他屬於哪一個民族?
⑴人物:鐵木真
⑵民族:蒙古族
3、他的出現,使蒙古族的社會局面發生怎樣的改變?成吉思汗又是為何被稱“一代天驕”的?
⑴社會局面:長期混戰局面結束
⑵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建立蒙古國
4、鐵木真領著軍隊統一蒙古各部落後,又是如何被稱為“成吉思汗”的?
⑴1206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
⑵尊稱“成吉思汗”
過渡:成吉思汗在位期間,並沒有統一全國,那麼在他去世後,蒙古族有沒有
統一全國呢?(一起來看看)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成吉思汗”過世後,相繼滅了哪些朝代?
⑴西夏、金
2、(圖片展示)西夏和金的滅亡,對於南宋而言,起到什麼作用?
⑴形成了“包圍之勢”
3、1271年,誰建立了元朝,定都於?
⑴忽必烈
⑵定都:大都
4、(圖片展示)忽必烈即位後,與哪一年起兵滅宋?結果如何?
⑴1276年起兵滅宋
⑵結果:全國統一
過渡:1276年,南宋滅亡,元朝統一全國。那麼,在滅宋時,南宋曾出現哪些抗元大將?
5、在抗元的將領中,誰最為有名?
⑴文天祥
6、文天祥在抗元中,體現了哪些精神?
⑴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
7、文天祥被俘後,曾在獄中寫下哪一首後世流傳的著名詩句?
⑴《過零丁洋》
⑵《詩句展示》引導學生朗讀詩句
8、思考:元朝的統一是大勢所趨,而文天祥組織的抗元鬥爭,卻又受到後人的敬佩,這是為什麼?過渡:元朝統一全國後,元世祖是如何去管理這偌大的疆域?
9、元世祖為鞏固統治,在哪些方面加強管理?
⑴農業、交通運輸、商業、政治
10、為加強管理,元世祖在農業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⑴農業
①禁止蒙古貴族圈佔農田做牧場。
②治理黃河。
③推廣棉花的種植。
11、(材料一展示)問:材料一中,體現了元世祖什麼思想?其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⑴思想: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發展
⑵表現:
①禁止蒙古貴族圈佔農田做牧場。
②治理黃河
③推廣棉花的種植。
過渡:為了加強農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元世祖還採取哪一措施?(交通運輸)
12、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元世祖下令開通了哪些交通路線?目的是?
⑴目的:為便利南糧北運
⑵開鑿會通河、通惠河兩段新運河,開闢了海運
13、(材料二展示)問:隋朝運河和元朝的運河,有哪些不同,元朝還開通了哪條運輸路線,共同作用是?
⑴不同之處①隋朝運河透過都城洛陽,呈大彎曲狀。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4
一、內容及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中華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黃戰蚩尤,“禪讓”時代的堯、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黃帝對人類的貢獻,理解它關鍵就是要透過一些資料圖片資訊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的重點是中華文明之祖的貢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透過文字圖片資料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讓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二、目標及分析
1、目標:瞭解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掌握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2、分析: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掌握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禪讓”的含義與實質,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七年級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什麼叫“禪讓”制,其中關鍵是教師提供歷史資料,學生講述堯、舜、禹的傳說故事,從中形成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四、教學條件支援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學生直觀的瞭解掌握本課的歷史知識。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麼稱他為“人文之祖”?他們究竟對中華民族有什麼歷史貢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3課 中華文明之祖 問題一:炎帝、黃帝和蚩尤
設計意圖:透過此問題使學生了解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實和華夏族的形成。
師生活動:學生看書,教師補充一歷史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1:炎帝、黃帝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見課本P11頁)
問題2:“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1)炎,黃戰蚩尤
(2)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3)地點:涿鹿
(4)交戰雙方:炎帝、黃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質:部落戰爭
(6)結果:炎黃部落打敗蚩尤
問題3: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炎帝、黃帝部落聯合打敗蚩尤,此後炎、黃部落經過長期發展形成華夏族。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5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之時。
透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透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匯入:複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穫圖》
指導學生看圖,並回答:
仔細觀察《耕穫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裡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麼?——稻穀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麼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麼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週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透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程序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程序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範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後作業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6
重點:
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
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
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裝置,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匯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徵,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湧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後於西歐。並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後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並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並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於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後,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影:“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並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並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後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鬥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係。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佈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侷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並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透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匯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後期性質的變化。
最後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後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三、義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義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義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義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義大利在歷史程序中落後原因。
最後由學生歸納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程序、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義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程序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日本明治維新
一、匯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透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7
學習目標
1、透過自主閱讀,說出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南北方矛盾的焦點,南北戰爭的導火線,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和影響;列舉南北戰爭的意義。
2、透過合作探究,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評價林肯。
3、透過師生探究,說出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作用,認識統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
重點:
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歷史意義;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所作出的歷史貢獻。
難點:
美國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方式的矛盾。
匯入新課
在美國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的“總統山”上,雕刻著美國四位著名的總統。你最敬佩的美國總統是誰?
有人在美國民眾中做了一個民意測驗,要大家選出心目中最尊敬的總統。有三位總統名列前茅:
第3位是美國第1任總統,領導過美國獨立戰爭,被尊稱為“美國之父”的華盛頓。
第2位是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戰勝了世界敵人法西斯,深受人民愛戴。
第1位是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
2016年4月特朗普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曾表示,他可以做的非常有總統的樣子。“開玩笑的說,我可以比美國曆史上的任何一位總統都像總統,除了林肯。”特朗普說,“因為,你沒法超越林肯1他的名字是與美國曆史上一場偉大的戰爭聯絡在一起的,這場戰爭就是“美國南北戰爭”,也叫美國內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國內戰》。
講授新課
一、南北矛盾加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問題:
1、獨立後的美國南北經濟發展;
2、南北不同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矛盾的焦點問題。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點撥:
1、美國的領土擴張
2、兩種經濟制度(1)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2)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3、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矛盾的具體表現:
4、圖解南北矛盾:
二、內戰爆發和北方的勝利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內戰的根本原因,導火線,戰爭的爆發,戰爭初期形式。
2、林肯政府為扭轉戰爭局勢採取的措施;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佈的時間,內容和意義;
4、林肯的貢獻;
5、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意義。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講解: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明歷程;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印度的初步瞭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印度這一名稱起源於印度河,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東的廣大地區稱為印度,後來西方人沿用了這一名稱。在我國的《史記》中把印度稱為“身毒”,《漢書》中把它稱為“天竺”,《大唐西域記》中才把它成為印度。現在印度共和國的印地語的國名為“婆羅多”,起源於古代婆羅多族。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古代印度。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師提問: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造成這裡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提示: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2.教師講述: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遊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許多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恆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目標導學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麼,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後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麼?
提示: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聖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殊地位。
3.問題思考:它對後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聯絡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提示: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目標導學三: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
1.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看過《西遊記》齊天大聖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那麼,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
提示: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裡對於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並不反對奴隸制,並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國王為什麼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想想為什麼佛教能廣泛傳播?
提示: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鬥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後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並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三、課堂總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後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後,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9
教學目標
掌握:西晉、東晉、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與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瞭解:明確淝水之戰的時間、背景、經過和影響及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史實。
認識:在探究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的過程中,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認識勞動人民對於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教學重難點
重點:“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
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影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2分鐘)
(一)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白居易的《憶江南》以及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江南地區的描述(教師解釋:江南指的是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今天,江南比北方發達。而在古代卻是江南落後於北方。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是什麼原因促使了江南的開發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江南地區的開發》(板書課題: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二)、展示學習目標
大螢幕展示目標(學生讀目標),教師強調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影響)。
二、先學(13分鐘)
(一)自學教材(8分鐘)
過渡語:讓我們帶著目標,根據自學指導完成自主學習部分的學習任務。好,開始!
1、西晉建立的時間、統一全國的時間、滅亡的時間?
2、內遷“五胡”的名稱?東晉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3、4世紀後期統一黃河流域的政權、建立名族?
4、淝水之戰發生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影響?
5、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表現、影響?
(二)自學檢測(3分鐘)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完成全國性短暫統一的政權是
A北魏B西晉C東晉D前秦
2、.淝水之戰的雙方是
A前秦和西晉B東晉和宋C前秦和東晉D宋和前秦
3.“草木皆兵”這一典故與下列哪次戰役有關( )
A鉅鹿之戰B官渡之戰C赤壁之戰D淝水之戰
(三)我的疑惑(2分鐘)
過渡語:小組長帶領本組成員解決組內的疑問和自主檢測部分,解決不了的疑惑舉手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三、後教(22分鐘)
(一)教師點撥,拓展延伸。(7分鐘)
過渡語:同學們自主學習部分完成的很好(評價優秀小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節課的知識點,請看大螢幕。
1.教師精講點撥,構建知識體系;(見課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鐘)
過渡語:請同學們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題,小組之間討論統一答案。
(要求:1.個人獨立思考,把答案寫在學案上;2.組內討論,達成統一觀點; 3.小組選派代表班級展示。)
合作探究題目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長提出來,課堂上由其他小組同學解決,或者由老師幫忙解決。第二部分是老師在本學案上設計的合作探究題目。以小組為單位對學案上題目進行交流,分組分題目進行課堂展示,教師結合課件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精講點撥。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0
【學習目標】
1.透過閱讀教材,能準確說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發源地、奴隸制小國興起時間、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時間及名稱和文明遺存。
2.透過小組討論,在教師提示下,歸納總結大河文明的產生與其地理環境的關係,正確分析古印度成為文明古國的原因。
【教學重點】種姓制度、佛教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種姓制度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你知道《西遊記》的故事嗎?唐僧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西天”是現在的哪裡?
“西天”就是現在的印度。今天的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各方面的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古代的印度是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學習古代印度。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
2.河流:印度河、恆河。
3.出現國家時間:公元前1500年左右。
4.鼎盛時期:孔雀王朝統治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是華氏城。
知識點二 森嚴的種姓制度
5.建立: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6.四個等級:最高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
知識點三 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
7.時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8.教義: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9.傳播:公元前3世紀後,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後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閱讀教材P10,說說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
2.古代印度在鼎盛時期有哪些表現?
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①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②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
③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古代印度人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嗎?
“阿拉伯數字”、佛像藝術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藝術對中國影響巨大,如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藝術的影響。
探究二 森嚴的種姓制度
閱讀下列材料,探究相關問題。
在古代印度的城市裡,經常會聽到一陣陣敲擊瓦罐的聲音,路上行人就會像要避開瘟疫一樣紛紛躲在路旁。這是為什麼?
同樣是人,他們卻要遠離城市居住;同樣是人,他們卻被看成是不可接觸的“賤民”。就連死了,也要埋到人跡不到的地方。這是一種什麼制度,為什麼會延續到今天?
婆羅門編造說:從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羅門,從手生出剎帝利,從腿生出吠舍,從腳生出首陀羅。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會制度有什麼特點?
實行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種姓制度)。
(2)說說種姓制度的特點。
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3)種姓制度有什麼影響?
種姓制度嚴重阻礙了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
探究三 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
閱讀教材P13,回答下列問題。
(1)佛教創立的時間、創始人。
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
(2)佛教為什麼能夠很快發展壯大,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同時,由於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援。因此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簡要說說佛教的傳播情況。
公元前3世紀後,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後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1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封建頑固勢力為什麼要反對變法,然後按照書上的材料講清政變的經過,指出戊戌政變標誌著戊戌變法的失敗。書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蹟可以透過學生閱讀教材並播放教學課件中的影片資料,讓學生認識到譚嗣同等愛國志士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最後,就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然後由教師加以歸納概括。
匯入新課
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公車上書”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國強佔膠州灣,帝國主義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不久,光緒帝召見康有為,頒佈《定國是詔》,正式開始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
教學思想:
本課涉及的理論知識較多,特別是重點、難點部分,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把講述、體溫、討論等方法結合起來,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關心時政的精神。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提問:"公車上書"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學生回答: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然後教師指出:公車上書後,全國的維新變法運動不斷髮展,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進一步刺激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1898年6月,光緒帝下詔變法,這就是歷史上的"戊戌變法"。
二、保國會的成立:按書中材料講清保國會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維新
螢幕顯示"百日維新"的內容,教師設問,引導學生分析。
師:哪些內容會損害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
生:改革舊制部分(學生可能會回答具體內容)
師:對。這樣變法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反對,這也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師:"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願望?
生:人民、當官的。
師:這裡的"民"具體指什麼人?
學生可能不會立即答出,教師要分析"民"指的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願望。
師:經濟方面的改革會起到什麼作用?
生:(概括)有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
師: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於文化、教育、科技的發展,有利於西方科技的傳播。
師:軍事方面會產生什麼影響?
生:學習西方先進的訓練方法,增強國防力量等
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書中的思考題。答案略。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四、戊戌政變
以學生自學為主。(電腦螢幕顯示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戊戌政變的經過)認識慈禧太后的專權兇殘、袁世凱的陰險狡詐、譚嗣同的英勇無畏。記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師最後指出:戊戌政變標誌著戊戌變法的失敗,從光緒帝下詔變法到變法最終失敗,前後僅103天,因此,這場變法又稱為"百日維新"。
小結: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就往而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是符合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這一歷史潮流的,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繼續奮鬥。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波斯帝國的形成與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與帝國的建立;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2.能力培養:透過“結合當代世界地圖,查一查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國家”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輔助學史的能力;透過比較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擴張的異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透過羅馬帝國的擴張和文化傳播聯絡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戰爭影響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聯,一般來說,戰爭具有強烈的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從而增強學生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的願望,並能對戰爭的後果做出比較客觀的價值判斷。
本課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介紹的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二世紀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戰爭。
教學重點:“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教學難點:如何辯證認識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
【講授新課】
請學生學閱讀匯入框後,提問學生現代有一項重要的體育比賽就來源於希波戰爭,請問是什麼專案?學生回答是馬拉松長跑後,請一位學生講述其來歷,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感染。同時,讓學生認識,在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衝突所產生的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希波戰爭
公元前6世紀,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頻繁出征和擴張。前5世紀早期,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獲得勝利。(簡略講述三次波斯戰爭經過,也可以讓學生來講他們對於三次希波戰爭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亞歷山大東征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瞭解馬其頓國的強大、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看《亞歷山大銅像》,讓學生去感悟銅像本身的象徵意義,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顯示《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幫助學生識記亞歷山大帝國疆域的大致範圍。(伊蘇斯戰役是亞歷山大東侵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作適當補充)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和學生共同探討,得出以下的認識:從帝國的疆域來看,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這樣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隨著東侵的過程,客觀上是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入到希臘文化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教師還可進一步補充,這時的亞歷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學者、藝人紛至沓來,競芳鬥豔,各顯才華。
三、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展示《羅馬的擴張》圖,讓學生了解2世紀時羅馬帝國規模時的疆域四至──北達不列顛及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東至幼發拉底河,南括埃及、蘇丹北部及整個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瀕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過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由於戰爭的停止和統治政策的加強,羅馬帝國最初約二百年間,境內局勢安定,經濟繁榮。這是羅馬帝國曆史的“黃金時代”。至於繁榮的情況,讓學生看教材內容。回憶在中國古代史學過的“絲綢之路”、兩漢與大秦的往來有關知識,加強中外歷史的聯絡。
書中有兩句英漢對照的古代羅馬的諺語,它們實際上是羅馬文化的寶貴遺產,對於加強歷史學科與英語學科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師可提問學生“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諺語的?”學生對這兩句諺語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教師都應當肯定。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能形成以下認識:“身在羅馬,就做羅馬人”反映出當時人們以做羅馬人為榮的一種自豪的心態;“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出昔日羅馬帝國疆域的遼闊和盛世的輝煌,等等。
如何認識理解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是教學的難點,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著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這是學生必須認識並加以理解的。對此教師讓學生結合亞歷山大東侵影響的學習展開自由討論,並形成以下認識:戰爭充滿著暴力,同時客觀上又傳播著文化,這就是戰爭影響的兩個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匯入框裡所概括的那樣:“在古代世界,充滿著強國與弱國,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與碰撞。這個過程伴隨著暴力、奴役和壓迫,但是在客觀上也導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羅馬文化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拉丁語不斷向外傳播,二是的誕生和發展。拉丁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宗教之一。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透過問題設定、歷史情景再現、自學概括等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對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具備初步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課件在以《大漢天子》主題曲《守業更比創業難》為背景音樂中開始。
師:為什麼我們的華夏族會改稱“漢族”?為什麼我們中國人被稱為“漢人”?我們的語言被稱作“漢語”?中國文字又被稱為“漢字”。
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實際上這一切都跟漢朝有密切關係,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速發展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際威望高。正因為漢朝的強大,不僅影響到世界,而且對中國後來的發展同樣影響深遠,因此,很多同中國有關的稱呼被冠以“漢”字而固定下來。)本節課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漢朝的強盛情況。
(三)講授新課:
1.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展示史料:
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漢書·王吉傳》
材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董仲舒《天人三策》。
引出探究問題一:
你認為“大一統”的含義是什麼?漢武帝在位時期如何實現漢朝的大一統的?
學生討論後發言,教師總結:
這裡所說的“大一統”不僅僅指領土的統一,它還包括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
展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片資料
引導學生回答工“漢武帝在位時期如何實現漢朝的大一統的?”並理解什麼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後教師可歸納以下幾點並板書:
(1)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政治: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國勢力
(3)軍事:北擊匈奴,鞏固邊疆
(4)經濟:統一鑄幣,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第3、第4點在後面的第13、第14課會祥細學習)
課堂練習1、2題,由一個小組作答,分值可由教師決定。
教師小結:
這種大一統局面是在漢武帝時期實現的,我們一起透過一個片斷了解一些漢武帝。
2.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展示“漢武帝”影片材料引出。
探究問題二:為什麼漢武帝在位時能實現這個大一統局面?(對於本問題估計同學們發言會比較踴躍,可讓同學們暢所欲言,最後引導學生將實現大一統的條件歸納為兩大類: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
主觀條件:漢武帝本身的雄才大略,善於用人。
客觀條件、物質基礎:漢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為漢朝帶來了經濟繁榮的局面;
小結:這人問題提醒我們,分析問題要注意全面,要注意多角度思考問題。下面我們繼續探究漢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為漢朝帶來了經濟繁榮的局面的具體情況。
3.文景之治:
展示史料:
材料一:民失作業,而大飽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海內安寧,家給人足。 ――《資治通鑑》卷15
材料三: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 ――《漢書·食貨志》
引出探究問題三:材料二、三描述的是怎樣的社會狀況,這種狀況與材料一所描述的社會狀況相比,有何變化?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是由漢朝政府推行的哪些具體措施來實現的)?學生討論活動後各抒己見,教師總結:
良好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文帝景帝時期政府推行輕徭薄賦、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具體措施有:
(1)輕徭薄賦;
(2)獎勵農桑;
(3)提倡節儉;
(4)重視以德化民。
課堂練習3、4題(由沒能選題的小組作答,分值由教師決定)
課堂小結:
本節課是我們身邊的一些縮影把我們帶到了幾千年前的繁榮安定的社會,圍繞“繁榮安定的社會局面”這個中心,我們也知道了:這個繁榮安定的社會是怎樣實現的?為什麼在漢武帝時期能夠實現?這個繁榮安定的社會不僅僅影響到當時的中國社會、影響到當時的中國普通老百姓,它同樣影響到中國社會未來發展,影響到我們今天。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學如何會全面分析問題,客觀辯證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歸納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表現;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實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關係;從積極開放和兼收幷蓄兩個角度瞭解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知道唐代詩歌和書畫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藝術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透過思考和概括盛唐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透過詩歌瞭解幾位大詩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這種政策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對唐朝詩歌的瞭解,使學生認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極具特色,才華過人,而且熱愛祖國,關心民間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當德才兼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光耀千古的詩壇。
教學難點:從藝術角度、歷史角度去理解、欣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關於唐詩的影片。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透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而這其中,唐詩作為中國古詩詞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廣。唐朝作為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詩歌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將進酒》《望嶽》《琵琶行》朗朗上口;詩人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貫耳。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詩歌盛世,而迄今為止流傳下來的近五萬首唐詩,也足以帶我們領略那氣勢恢宏的盛唐氣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經濟的繁榮
1.史料解讀。
2.根據材料中的圖片並結合教材,老師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答案提示:(1)農業: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於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窯、邢窯、唐三彩。
(3)商業: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模宏偉,佈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材料三:在西藏地區,流傳著一首讚美文成公主的詩歌: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烏廷玉《隋唐史話》
2.教師講述:吐蕃族的基本概況。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讀圖並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松贊干布的情況。
答案提示: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改革制度的措施。他還仰慕中原文化。
4.讀材料三和課本知識,老師引導學生說出文成公主遠嫁的情況及其影響。
答案提示:
(1)情況: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曆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
(2)影響: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5.讀教材,老師引導學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現。
答案提示:
(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2)表現:
①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
③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係密切。
④唐太宗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
目標導學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1.圖片展示。
2.提出問題:結合圖片和課本知識,說說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
答案提示: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社會風氣相容幷包,人們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目標導學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畫像。
2.分組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主要描寫哪些方面的內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出蔑視權貴、超凡脫俗的風骨。
(2)杜甫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悲憤悽婉之情。
(3)白居易的詩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讀。
材料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杜甫《憶昔》
材料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學生分組朗誦材料中的詩句並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有哪些特點。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
(2)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聖”。
(3)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誦,深受大眾歡迎。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5
課標內容:
瞭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與東突厥的關係;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
④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會盟。
1、透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透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係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係的瞭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係,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傑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係
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式:
匯入新課: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於繁榮階段,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一、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佈
3、唐朝與突厥的關係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唐蕃和親與會盟: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後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 ),西達( ),東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領( ),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 )在天山以南設立( )都護府,( )在天山以北設立( )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 )( 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 ”了。
8、( )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徵。
9、( )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裡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6
教學要求:
學生學習課文之前,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中的相關片斷,以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理清課文的條理。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查詢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開三國故事會。
教學重點:
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勝與負的根本原因。查詢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開三國故事會。
教學難點:
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學構想:
在教學中重點理清課文的條理,抓好預習檢查,使學生初步瞭解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役發生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起因是什麼,經過怎樣,結果如何,然後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教學準備:
投影片、錄音帶、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理順課文條理,引導學生逐段深入學習。
學習過程:
一、激趣匯入。
1、板書課題
2、揭示課題:我們今天要學習《赤壁之戰》,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縣西赤磯山。據歷史記載,東吳的孫權以三萬大軍打敗了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孫權是怎樣打敗曹操的,他為什麼能打敗曹操,學習了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瞭解背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看看
(2)交戰雙方是哪些人?
(3)交戰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2、回答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所知《三國演義》的故事進行回答)
3、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4、默讀課文,想想赤壁一戰的過程,開始怎樣,後來怎樣,結果怎樣,然後給課文分段。
5、討論分段。(按戰役的起因、戰前準備、戰役經過及結果來劃分段落。)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
(2)理解“調兵遣將”,周瑜為什麼要調兵遣將?
(3)讓學生談談對“隔岸相對”的理解。
(4)說說這段話講了什麼?(赤壁一戰的起因。)
2、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2)示投影:說說你對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的看法?
3、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
(2)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默讀五、六、七自然段,討論瞭解:a、文中幾次提到“東南風”?劃出有關的句子。b、指名讀一讀為什麼要在“東南風很急”的情況下來進攻?c、讀一讀曹操的表現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
(3)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進行的?學生默讀思考。
(4)火攻一戰的結局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讀課文十、十一自然段。討論理解:a、理解“鑼鼓震天”“丟盔棄甲”。b、說說曹操逃跑的原因
(5)
四、讀透課文,教師
作業設計:
1、熟讀課文。
2、預習“思考、練習”第二題。
3、把今天學過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並和他們討論孫權、曹操輸贏的原因。
板書設計:
戰役的起因:南下,奪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戰戰役的準備:鐵鎖連船、準備火攻
戰役的過程:假投降、火燒曹營
課後小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複習課文,理清課文條理,領會作者是怎樣圍繞文章中心一層層表達
學習過程:
一、複習匯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周瑜、黃蓋是怎樣用火攻打敗曹軍的。(板書課題)
2、請學生簡要說說火攻一戰的過程。
二、領會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戰中,東吳以三萬軍隊打敗了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這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麼?
2、學生討論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2)曹操:驕傲輕敵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從這
三、開三國故事會。
1、分小組準備故事會材料。
2、組織小評委,推選主持人。
3、開三國故事會。
4、評委給每個小組打分,給優勝小組頒發獎狀。
四、教師
作業設計:
1、把你今天在課堂上得到的知識講給家長聽。
2、聯絡實際談談你有什麼收穫。
3、預習《田忌賽馬》。
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東吳: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勝敗原因
曹操:驕傲輕敵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一炬,主權進一步喪失,俄國透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以及在國難當頭的歲月裡,農民起義軍反抗鬥爭的歷史史實。
2.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說它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發展過程,掌握時空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並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的根源所在)從中領會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鬥爭的首要目標為什麼是清政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反抗侵略和壓迫永遠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強大力量。
2.認識一個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與落後,這與它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鬥,進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3.透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史實進行中國人民一貫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光榮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及列強侵華罪行。
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複習提問法。
2.說、看、議結合法。
3.分析歸納法。
4.連環提問法。
講述新課:
複習提問: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嚴重後果?列強是否滿足既得的利益?
匯入新課
1.正文的授課思路可採用一條線索三大板塊的結構方式:
①一條線索:即課文的標題“第二次鴉片戰爭”
②三大板塊:由全課板書設計構成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罪行
三、第二次鴉片戰爭引發的鬥爭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8
教學目標
1、八國聯軍侵華是帝國主義發動的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爭,加深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
2、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說明中華民族有著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難點 為什麼說《辛丑條約》是空前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師:1860年英法聯軍在北京犯下什麼滔天罪行?
生:火燒圓明園
師:可是中國的劫難並沒有停止,就在英法聯軍佔領北京40年後,北京又一次被列強佔領。這是什麼戰爭?
【講授新課】
一、原因:為鎮壓義和國運動
師:看P24小字,找出義和國運動的興起時間、地點、、領導階級、口號。
生:1899年,山東,農民階級、“扶清滅洋”
師:從口號和P24“閱讀廣場”中,可以看出義和國運動的性質是什麼?
生:反帝愛國運動
師:義和國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有什麼異同
生:義和國運動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愛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運動。
師:1900年,義和國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看P24插圖,圖中寫著什麼?董軍門是指清甘軍首領董福祥。義和團運動的迅速發展,引起誰的恐慌和仇視?
生:帝國主義
師:由此可見,帝國主義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生:為了鎮壓義和國運動
二、經過(1900.6~8.)
師:找出時間和侵略國家
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1、侵略國: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師:1900年6月,八國聯軍2000多人,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統帥是誰?
生:英國海軍中將西摩
2、統帥:西摩、瓦德西
師:戰鬥在京津鐵路線上打響,義和國和清軍在廊坊、楊村狙擊敵人。義和團在廊坊大敗侵略軍說明什麼?
生:中國人民具有反抗外國侵略的鬥爭精
3、廊坊大捷
師: 西摩率殘部狼狽退回天津。與此同時,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國軍艦攻陷了大沽炮臺。看25插圖,八國聯軍大沽口登陸。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區東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國聯軍隨後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開始了保衛天津的戰鬥。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國聯軍從天津出發,沿運河兩岸向北京進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4、攻佔北京
師: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滅義和團。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聯軍的統帥是誰?
生:瓦德西
師:瓦德西是德國陸軍元帥。他特許侵略者公開搶劫三天。看P26小字,看看他們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們燒殺搶劫,無惡不作,圓明園第二次被毀。看插圖《八國聯軍屠殺義和團》,上面寫著什麼?齊化門就是今天的朝陽門。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的英勇鬥爭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看P24匯入框。
三、結果:《辛丑條約》
師:1901年,農曆辛丑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奧、比、西、荷11國與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看插圖,左邊是11國公使,右邊是清政府代表慶親王奕劻(前)、李鴻章(後。)條約的內容是什麼?
生: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②北京的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③清政府向各國認錯道歉,並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紮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戰略要地。
師:①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經濟
師:賠款本息共計9.8億兩,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賠款(約3000萬兩),總數超過白銀10億兩。當時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只有8千多萬兩,這相當於清政府12年的總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賠款4億5千萬兩,用意在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這是侵略者要透過賠款來懲罰、汙辱所有的中國人。
②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外交
師:危害是什麼?
生: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各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師:③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政治
師:危害是什麼?
生: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師:④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軍事
師:危害是什麼?
生:便利侵略者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
四、影響
師:《辛丑條約》是一個空前喪權辱國的條約。從此,清政府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生: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板書
一、原因:為鎮壓義和國運動
二、經過(1900.6~8.)
1、侵略國: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2、統帥:西摩、瓦德西
3、廊坊大捷
4、攻佔北京
三、結果:《辛丑條約》
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