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種植大戶先進事蹟(精選7篇)

茶葉種植大戶先進事蹟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很是熟悉吧,事蹟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茶葉種植大戶先進事蹟(精選7篇)歡迎大家閱讀與收藏。

  茶葉種植大戶先進事蹟1

  涇縣地處黃山北麓,為黃山餘脈,徽水河自南向北直通而過,青弋江由西往東橫貫全境。因此,山高林密,江河縱橫,氣候溫和溼潤,是涇縣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這種良好的自然和生態環境,使得涇縣擁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十分適應有機茶生產,故多次被評為“全國生態示範縣”和“全國鄉村旅遊與休閒農業示範縣”,目前涇縣為安徽唯一的“全國有機茶葉示範基地”。

  涇縣產茶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漢代,唐朝時的“白雲蘭片”曾經被李白贊為“仙茶”。據嘉慶元年《涇縣誌》記載,宋朝時涇縣就有茶樹四百萬六千六百八十七株。清中期涇縣東南部的尖茶不僅暢銷沿江各地,而且出口到東南亞地區,因此享有“洋尖”之美謄。另一種老牌名茶“湧溪火青”創制於明末清初,並且隨後被列為貢品。近十餘年來,涇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的發展,將其與宣紙、電機一同列為重點建設的“十大產業叢集”之一,釋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因而,涇縣茶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期。2021年,全縣擁有茶園近10萬畝(90%分佈於東南山地名優茶產區),茶葉總產2600噸,幹茶產值5億多元。其中名優茶1000餘噸,產值達4.9億元。茶葉大戶汪立平所在的黃村鎮平垣村南坑組,位於涇縣東南名優茶產區,其茶園都分佈在上南坑的高山密林中。這裡的山峰海拔多在千米左右,屬“山徑入修篁,深林蔽日光”的茶葉理想種植之地,當地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茶葉。片片茶園,叢叢茶樹,隱避在幽谷深處和峰巒之間。清明時節,春茶開採,山花競放,飄忽不定的雲霧常輕撫山澗茶園,使之時隱時現,充滿清氣、仙氣和靈氣。

  2018年,汪立平從都市返回家鄉,想起家鄉的優質資源——高山茶園,忽然靈機一動,即打起了種茶製茶的主意。由於山高坡陡,生產成本高,當地許多農戶都不願種植茶葉,自動放棄了。但是,倔犟的汪立平卻知難而進。他說幹就幹,立馬行動,一邊從銀行貸款流轉了60多畝高山茶園,購買了名優茶加工機械,並將老房子改造成製茶廠房;一邊動員本村農戶一起上山打理茶園,採摘茶葉。2019年7月,汪立平註冊成立了“涇縣黃村鎮上南坑茶葉家庭農場”,帶領全村人有條不紊地開展名優茶的生產和營銷活動。正當汪立平甩開膀子幹得正酣的時候,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了他當頭一棒,使茶葉銷售遭受了沉重的衝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這場疫情也給人們的飲食消費結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從此,非接觸式消費方式悄然而生。這給事業剛剛起步的汪立平無疑是晴天霹靂,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挑戰之中也隱藏著商機。汪立平思慮再三,重新振作了起來,決定在增加茶葉產量、提高茶葉品質上下功夫,並且在當地相關領導,特別是茶葉專家董永弘的幫助下,實行人工鋤草、施用有機肥、安裝殺蟲燈、安插粘蟲板等,進行全方位的綠色生產。他還請人採摘密林深處的野茶,一起製作包裝成一份一杯的小罐茶,逐個推介給在外務工時結交的朋友、老闆,並且藉助網路開展線上宣傳銷售活動。“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終於使茶葉價格賣到了每公斤7600元,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自制小罐茶的成功,提升了當地的茶葉品質和產品檔次,增強了汪立平種茶製茶售茶的信心與決心。從此,他更認真的“念茶經”了,千方百計在做好茶葉上做文章,茶產業也因此成為他的生財之路、致富之道。汪立平沒有忽視茶葉品牌建設,先後註冊了“百年老樅”、“白雲蘭香”等茶葉商標。

  為提高種茶製茶技術,壯大自已的農場,汪立平虛心向董永弘教授請教,不放過任何難得的學習機會。他一方面不失時機地參加由市、縣有關部門組織的茶葉技能、技術培訓班;另一方面邀請專家和有關領導來自己的茶園、茶廠傳授技術,現場指導,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努力把茶葉種植與製作做得更好,使農場和周邊農戶的效益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汪立平不滿足於現狀,2021年他緊跟外地的市場需求,在採製完第一輪高檔春茶之後,專門請董永弘教授教自己做紅茶,開發新的產品和新的市場。沒有地方製茶他就到親戚家借用空房,沒有裝置就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在董永弘教授的悉心指導和全力幫助下,當年就利用穀雨前後和夏茶的鮮葉,做出了300多公斤的功夫紅茶,且因原料採自高山密林,該紅茶香味濃郁,受到業內人士和廣州,深圳消費者的認可和高度讚賞。製作的紅茶,不僅很快銷售一空,還把市場從蕪湖、馬鞍山等涇縣茶葉的傳統銷區擴大到廣州、深圳等地,售價更是同期綠茶產品的兩倍以上!這使他2021年的茶葉產銷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30%,超過了1000公斤,收入更是翻了一倍。而且,這些紅茶中的一半鮮葉原料是從同村農戶家收購的,這不僅為他們減輕了茶葉加工、銷售的煩惱,還幫他們增加了10-20%的收入。汪立平致富不忘扶貧。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他已連續兩年主動為附近在冊的貧困戶免費加工名優茶,幫助他們銷售茶葉,使這些貧困戶每戶的茶葉收入比往年增加了2000多元。在平時茶季生產用工時,他也優先聘請貧困戶,茶季一結束就馬上支付工資。他還長年供養一位五保老人,悉心送去每日三餐。由於積極做公益,參與扶貧活動,汪立平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一致好評,先進事蹟曾在安徽第一大報《安徽日報》上刊登。汪立平的“涇縣黃村鎮上南坑茶葉農場”也越辦越興盛,越辦越紅火,目前已有高山茶園數百畝,2020年被評為涇縣縣級示範家庭農場,2021年被評為宣城市市級示範家庭農場,兩年邁了兩大步,上了兩個大臺階。去年8月紅茶售罄後,他又籌劃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茶葉生產。今年已向浙江茶機公司定購了幾十萬元的紅茶加工裝置,準備生產他的“荒山凹”百年老樅紅茶,同時積極向外拓展,開啟廣州、深圳等地的高階茶葉市場銷路,立志為名優茶產業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為當地農業增產茶農增收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茶葉種植大戶先進事蹟2

  袁從波是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薄家口村人,從1988年從事茶產業,30多年如一日只為做好一片“茶”。從一名普通茶農,到全國勞動模範,他一直以來以對茶葉品質的堅守,用一片葉子踐行助力鄉村振興的信心與決心。

  五一假期,袁從波正在巨峰鎮薄家口村御園春的無性系育苗大棚裡檢查每株茶苗的成長情況,從1988年包產到戶的1畝7分茶園,到現在的500餘畝無性系茶園,袁從波30年如一日,不斷改良茶葉種植技術、提升茶葉品質。最初從南方進的茶苗,因為氣候溫度等影響“水土不服”,存活率也就在70%左右。他先後趕赴安徽、浙江考察,邀請專家分析研究,聚集有經驗的農民一起交流,率先從南方引進無性系良種茶苗進行試驗種植,第一年引種的茶樹苗木成活率就達到95%以上。

  袁從波告訴記者,透過實驗,良種育苗也走在了全國前列,育苗在四十天左右,從育苗到栽一般六十天,大大的縮短了育苗的週期。南方茶苗達產一般在三年,而嵐山這邊的一年半就能達到種茶期,採摘時間也提前半個月,品質各方面都比原來提高了很多,產量能增產百分之三十左右,品質非常的好。

  由袁從波研究的這項技術不僅可以讓茶樹育苗週期大幅縮短,還可以選擇最優良的茶葉品種進行培育,大大解決了普遍存在的茶苗品種單一,量不足的問題。受樹苗扦插技術啟發,2015年袁從波又帶頭搞起了茶葉育苗新技術,實驗、推廣北方無性系茶苗。現在,他培育的無性系茶苗,實現了從過去“一年出苗、三年收益”,到現在“47天出苗、當年見效”的目標,讓綠茶產業實現了提質增效。

  面對本地茶葉品種單一、價格上不去的現實,2006年,袁從波開始了他的創新之路,專門從南方請來師傅,學習炒制紅茶、烏龍茶的技術。為了提升茶葉標準化管理水平,袁從波帶頭治理規則,全面強化了茶葉標準化生產流程。生產中,他以無公害茶園生產為最低標準,堅持茶園有機化、生態化管理,建成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技術等綜合運用的標準化茶園,不斷提升了茶園管理水平和原料生產質量,也為企業與茶農戶建立了雙贏的合作關係。

  目前,袁從波的茶園生產基地達一千多畝,解決了就業勞動力300餘人,帶動周邊茶農創辦茶葉企業、茶業合作社20餘家。同時,成立了工友創業園,定期對茶農進行培訓,帶領茶農共同致富。作為一名茶業發展帶頭人,袁從波始終把推動日照綠茶高質量發展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

  茶葉種植大戶先進事蹟3

  在盤州市坪地鄉,七官營村曾是最邊遠的一個小山村,這裡交通不便、沒有自來水,更談不上資訊共享,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趙燕是怎樣帶領村民致富的呢?讓我們走進她的故事。

  盤州市坪地鄉七官營村,這裡雲纏霧鎖、峭壁綿延;這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卻是當地茶葉生產區。茶葉成了當地群眾脫貧攻堅的主要產業,一片片茶葉致富了當地鄉鄰,坪地春香負責人趙燁這樣告訴記者。當時的她沒有茶葉種植、生產、加工的相關技術,她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一邊打理基地,一邊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積極參加相關農業產業的知識培訓,並先後取得華南農業大學頒發的貴州省華南農業大學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培訓證書。

  她就是憑著一腔熱血,只為能給當地留守婦女尤其當時的貧困戶家庭婦女提供一個就業平臺。可天有不測風雲,茶葉從種植下去足足有好幾天沒有下雨,為了解決種植用水問題,她從2.5公里外的大山上布管網。為了不讓老百姓承擔所有風險,怕打消當地老百姓發展茶葉種植的積極性,每天起早貪黑無償安排給老百姓澆茶葉用水,晚上7點後她就帶著年幼的孩子到茶葉種植基地澆水。

  在2015年的冬天,鄰近3個自然村的村民出行都不方便,路面坑窪不平,車子根本無法走動,為了讓大家出行方便,原本創業負債的她出錢找車拉毛石帶人把路墊平,由於資金有限雖然做不到完美但能讓車子勉強能夠通行;她給自己定下要求,每年儘自己的能力拿出一部分資金到學校看望留守兒童,並給予貧困家庭600元的慰問金。

  經過3年的時間,周邊老百姓逐漸瞭解並開始認可趙燕,跟著她學種茶,到目前為止,趙燕基地連同周邊老百姓的集中連片的茶葉種植面積達到5000餘畝,覆蓋農戶800餘戶,吸納當地勞動就業223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就業人員123人,建檔立卡戶佔55%,為每個貧困就業家庭年增收3500元以上,達到就近就地就業的效果。

  盤州市坪地烏蒙翠芽旺業種植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趙燕說:“我們茶園裡面已經種植了精品水果,下一步,準備想以我們農業產業為點,帶動我們周邊老百姓發展服務行業。”

  趙燕透過自己的努力先後榮獲了“貴州省第三屆返鄉農民工創業之星”稱號、“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及表彰、“最美勞動者”稱號及表彰。另外,趙燕創辦的企業先後被認定為東西部勞務協作扶貧就業車間、大連市援建就業扶貧車間、盤州市就業扶貧車間等榮譽。

  茶葉種植大戶先進事蹟4

  他是來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長嶺組的一位農民代表,面對偏僻貧窮的山村現狀,他不退縮、敢創新、真幹事,帶領鄉親成立金寨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萬畝荒山變成茶山花海,為村民鋪就一條致富茶路。他不僅自己致富,還讓全村人脫了貧,住上勞模農莊,過上幸福生活。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陳先志。

  山路蜿蜒盤旋,滿目青翠蔥蘢,空氣溼潤清新,微風溫暖和煦。9月初,來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桃嶺鄉懸劍山腳下,記者實地感受到的,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緻,還有火熱的鄉村生活。“雲端”直播賣茶葉、發展特色種養殖、引進光伏專案、發展鄉村旅遊、走茶旅融合之路……村民們說,“雖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我們的日子仍能越過越好!”

  “我們金寨老區人民在忙的這些事兒,都離不開他的努力。”村民們口中唸叨的這個人,便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陳先志。儘管陳先志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獲得的榮譽無數,但村民們更願意把他當作鄰家大叔、父老兄弟。

  “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帶領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由輸血變造血,讓大家一同邁入幸福生活。”站在記者面前的陳先志,短寸頭髮,話語謙遜,笑容敦厚溫暖,讓人心生信賴。

  作為一名紮根農村幾十年、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全國人大代表,陳先志在產業脫貧方面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帶領鄉親成立金寨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萬畝荒山變成茶山花海,為村民鋪就一條致富茶路。他還努力推動單一產業向多元化產業發展,確保農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讓山區農民過上幸福生活。

  創辦合作社,黨旗引領致富路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山峰連綿不絕,梅響兩大水庫(梅山、響洪甸水庫)鑲嵌其間,土地多是山區或半山區。這裡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走進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的黨建活動室,迎面而來的就是紅色的展板,鑲著黨旗黨徽,鐫刻著“黨旗引領致富路”幾個大字。陳先志說,簡單的幾個字卻凝結著創業的艱辛、領導的關懷和勞動的光榮。

  因家境貧寒,陳先志15歲輟學務農。艱苦的生活環境練就了他吃苦耐勞的品格和與貧困抗爭的勇氣。上世紀80年代初,當選為村民組長的陳先志帶領群眾苦戰三年,人工修通4.9公里的山區公路,架設農用電和通訊線路。接著又用四年時間修通到戶公路,率先實現“戶戶三通”。

  1998年,陳先志擔任林場場長。在職9年間,他不僅完成1800畝造林和430畝退耕還林任務,還辦起糧食加工廠、磚瓦廠、石料廠、木工廠、小百貨商店……改變過去靠開荒種糧、砍樹賣柴維持生活的狀況,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將荒山變成“綠色銀行”,發揮了生態效益。

  看著漫山遍野的野茶,陳先志又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不正是致富的源泉嗎?在金寨縣桃嶺鄉,因臨近梅山水庫,常年水分充足,有適宜種茶的先天優勢,但長期零星、分散的種植模式,難以形成產業發展氣候,村民也難以受益。

  “要想發展,就要用好懸劍山的自然資源,在家門口發展好茶產業,讓村民能夠靠山吃山,賺到更多的.錢。”2007年9月,在無資金、無人才、無模式的情況下,陳先志和9名種茶大戶合作,以老四季春茶廠為基礎,創辦了金寨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茶葉種植採摘加工。

  合作社剛成立,陳先志便建立了黨支部,採取支部聯村、支委聯片、黨員聯戶方式,先後將10名黨員培養成能人大戶,將9名年輕社員發展成黨員,建立黨員示範基地5處。

  “我的發展的動力從哪裡來?來自於黨的恩情,來自於群眾的信任。”陳先志說。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2008年大雪,合作社20多間房屋被壓塌13間,全家人站在風雪中絕望而無助。天剛矇矇亮,桃嶺鄉黨委書記步行10多里,來看望他們一家,並送來了一個紅包和一句話。紅包裡是救急用的3000塊錢,一句話是“有黨委政府在,你要挺住!”

  轉變經營模式,貧困戶住上勞模農莊

  “村民用山場及土地入股,貧困戶除了在合作社務工外,還可以獲得土地流轉租金和收益分紅。”陳先志介紹,合作社快速轉變山區農民傳統經營模式,共流轉荒山9130畝,用機械實施開荒保林,建立梯茶坡林、茶林共生的良種茶園示範基地。透過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品牌化運作,成功闖出一條資源整合、利益共享的新型發展之路。

  貧困戶蔡守偉為了照顧家中老人,無法外出務工。陳先志得知後主動找上門,讓蔡守偉在合作社務工。茶葉採摘時蔡守偉在茶葉車間上班,茶閒時就幫助管理合作社茶園,年增收3萬餘元。

  像蔡守偉這樣在合作社務工的貧困群眾還有很多。合作社也由原來的9戶發展到220戶,並帶動58戶貧困戶發展茶葉生產,2019年底,所有貧困戶都已實現增收脫貧。

  陳先志介紹,蔡守偉全家現已住進勞模農莊,和其他農戶一樣迎來了嶄新生活。讓農民也能住上小別墅一樣的房子,是陳先志近年來一直努力的目標。合作社為危房戶、貧困戶集中新建勞模農莊,目前已有24戶住進新房,計劃2021年再入住9戶。勞模農莊各種配套設施齊全,村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村民吃好住好,條件改善都來自於滿山的茶葉,茶產業讓脫貧攻堅有了抓手!”

  “合作社就是要透過組織力量來解決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難題,讓農民一天比一天富起來,帶領貧困人口共享發展成果。”陳先志說。

  技術培訓,扶起脫貧的精氣神

  “要想大家跟你一起幹,得能掙錢,不然講什麼都是空話。真做,真有效,農戶才會加入。只有把合作社經營好了,茶葉賣出價錢了,他們才會主動要求加入。”陳先志說,合作社的成效有目共睹。在多年的研發努力和精心推廣下,合作社註冊的“沐芽”牌產品榮獲中國(安徽)第三、第四屆茶葉博覽會“優質金獎”,第五屆國際茶產業博覽會“優質金獎”,茶葉也變得值錢了。村民爭先恐後積極參與。合作社大力流轉荒山,引導630戶栽種良種茶5000餘畝,新建梯層式茶園,形成近萬畝生態有機茶園。如今,合作社年茶葉產值達480餘萬元。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養一大批生產技術能手、產業大戶,合作社才能實現良性發展。”陳先志說。為了讓社員掌握茶葉種植技術和茶園管理知識,他在田間地頭指導實踐操作、講解自己的茶園管理技術和經驗,直到社員學懂學會。

  不僅如此,合作社還邀請金寨縣農委的專家到農村舉辦茶葉種植、茶園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班,採取開展現場培訓、組織社員開展外出學習等方式,引導社員學技術、學技能,努力提升致富本領。

  至今,合作社聘請專家上門集中授課已30餘場次,開展現場教學與外出培訓50餘場次,累計培訓2000多人次,培養了一支經營、管理專業隊伍,增強了合作社創新發展的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品牌保護觀念。

  “綠水青山惠民生。我們要抓住機遇,吸引更多的人參與農村產業建設,形成產業合力。”陳先志說。

  產業1+1,融合發展增收入

  茶產業只是當地脫貧致富的基石。懸劍山離縣城很近,風景優美,每年來這裡感受農家田園生活、觀賞自然風景的遊客很多。特別是聽到一位村民自家產的土雞和雞蛋都不夠賣的訊息時,頭腦靈活的陳先志嗅出了商機。他決定以“茶”為媒,建立農家養生小院,打出特色鄉村旅遊品牌讓村民增收。

  說幹就幹,他帶領合作社社員率先推出摘山珍野果、採新鮮綠茶、品農家土菜、享大山美景的旅遊觀光服務。社員們不僅將自家小院改造成農家樂,還帶動村民積極效仿跟進,每年接待遊客近萬人,為開辦農家樂的村民戶均創收3萬元左右,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

  “有了茶葉這個產業,我們脫貧攻堅有了抓手,也有了進一步增收的空間。”陳先志認為,要依託茶葉產業,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多方拓寬群眾增收路徑。

  為提高茶葉基地綜合效益,陳先志探索出一條“茶林共生、種養結合、產旅互助、農光互補”發展模式,引導貧困群眾在茶園套種油茶、獼猴桃、車釐子等特色經濟作物,利用資源和市場優勢,透過扶持貧困戶開辦農家樂、開設農產品超市、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等方式,助其增收。

  來到萬畝茶園,記者還看到了排排深藍平板這一新景觀。這是2017年落戶合作社茶葉基地的光伏發電專案,實現農光互補,專案人均年務工收入超萬元。

  以陳先華為例,他家中共3人,無穩定收入來源。合作社將他家的8畝茶園納入統一管理,指導他套種車釐子4畝,年增收7萬餘元,加上參加光伏專案時的務工收入,2017年已實現穩定脫貧。

  “疫情之下,我們同樣面臨挑戰與大考”。為了擴大農產品銷路,陳先志開始積極學習電商知識。今年5月5日,陳先志參加了金寨縣開展的“跟著勞模去扶貧,勞模帶貨肯定行”直播助農活動,開啟了“直播帶貨”,為金寨優質農產品代言。當天三個小時直播,直接促成網上銷售金寨農產品11815單,成交額58.4萬元。直播結束兩天時間內,各地客商線下直接訂單120多萬元。

  “如今,合作社產品已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我們還在微信群幫貧困戶賣雞、賣羊,銷路很好,價格也不低。”陳先志說。

  產業帶動,脫貧提速。有人種茶製茶,有人養殖土雞、黑毛豬,有人辦農家樂,有人種起了獼猴桃,鄉村發展面貌大變樣……陳先志說,下一步要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戰果,充分利用現有優勢資源,抓住鄉村振興機遇,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更多人共享這一發展成果,過上更好的生活。要讓村民的茶路越走越寬,越走越有勁頭!

  茶葉種植大戶先進事蹟5

  1980年冬,桃江縣三堂街公社龍頭壩大隊64歲的共產黨員周花菊,獨立承包公社三畝五分茶園,採取僱工協助經營的形式,專業從事茶葉生產。透過他的精心管理,茶園兩年奪得高產,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他的事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肯定,被授予湖南省勞動模範。

  周花菊承包的這個茶園,原由公社經營管理。茶場收入不論多少均上交公社,茶園的勞力參加生產隊分配。茶園勞動者沒有經營自主權,未和經濟利益掛鉤,生產積極性調不起來,所以,多年來茶葉產量和經濟效益都不高。1980年冬,周花菊與公社簽訂單獨承包經營茶園合同,合同規定,每年交公社純收入1000元以上,其餘全部歸承包者所得,茶園需要的勞力、資金、肥料等,都由承包者自己承擔。

  承包以後,周花菊以茶園為家,將自己的責任田交給別人承包,自己專業從事茶葉生產,每年在茶園勞動300多天。為了提高茶葉產量,他苦幹了兩個冬春,補蔸齊苗,移蔸並塊,將原來缺蔸嚴重、分佈零星的低產茶園改造成了一個連片齊苗的高產茶園。他在管理茶園的過程中,認真摸索種茶技術,總結出“三合理一及時”的管理經驗。即合理中耕,每季茶開採前半個月進行一次淺中耕,做到雨後松、見草鋤,每兩年進行一次深耕改土,深翻八寸以上,客土培園;合理施肥,堅持施豬糞、菜餅等有機肥料;合理採摘,堅持分批、多次、留葉的採摘方法,全年採摘期達一百四十多天。及時防治病蟲害,以防治為主,每年進行十多次除草,消滅病蟲棲身之所。由於他的精心培育管理,茶樹生機勃勃,樹冠覆蓋度達90%以上,葉面積指數在4以上。

  周花菊單獨經營茶園,勞力不夠時就在茶園附近臨時僱請。採茶葉時,他把茶園分成四片,每片僱請一個責任心強、採摘技術好的勞力負責,由他組成採茶小組,分片包乾,按質量要求採摘。採摘工資按每斤鮮葉8分至1角2分計算,當天發給。每年需付採摘工資1100元左右。中耕、除草、追肥時,以每天2元的工資僱請勞力,並負擔僱請勞力的伙食。每年請工200個左右。周花菊本人除一同參加勞動外,還擔任技術指導,茶葉採摘和茶樹培育管理都必須按他的要求進行。否則,僱請的勞力隨時可以辭退,另請他人。

  周花菊獨立承包經營茶場,使集體和個人都得了好處。1981年茶園純收入2013元,按合同上交公社1128元外,個人得885元。他分給協助他經營茶園的侄女350元, 自己得535元。1982年畝產鮮茶葉3821斤,摺合幹細茶1043斤,茶園純收入為1925元,上交公社1000元(公社考慮茶葉價格等特殊因素,上交金額比1981年適當減少)外,他個人得純利925元。周花菊的口糧從茶葉獎售糧指標中解決。1982年獎售糧指標2200斤,上交公社1000斤,僱請勞力用去約500斤,本人口糧還有700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農村經濟政策的落實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建立,益陽地區的社隊茶場和茶廠也普遍實行了各種形式的責任制,湧現出了一批責任制比較完善、效益顯著、促進茶葉生產發展的先進典型,周花菊就是其中之一,他憑藉承包三畝五分茶園當上省勞模的事蹟成為美談,他在茶葉生產方面的一些經驗,現在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茶葉種植大戶先進事蹟6

  出生在資興市州門司鎮的胡華英,2010年回鄉參與創辦了資興市仙坳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十年間,合作社已擁有100多名成員,2000多畝茶園,並幫助周邊8個村的300多名貧困戶脫貧。

  資興市仙坳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茶葉種植、茶產品加工和銷售於一體的農業合作社。現有茶園2000餘畝,年產茶近30噸。不過,在合作社的發展初期卻遇到了困難。

  “最開始我們這邊 ,因為一個老闆承包茶廠,他欠農戶很多錢以後我們才接手做的,當時農戶也是很不相信我們,因為他們也怕拿不到錢。”資興市仙坳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胡華英說。

  瞭解到農戶的顧慮後,胡華英一邊向農戶做好解釋工作,一邊自己開發示範基地,以合作社牽頭,和湖南金井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定期開展技能培訓,並且簽訂合同,將所生產的產品主要由金井茶廠銷售,保證了茶葉產品的銷售。

  “農戶看到我們慢慢做,做得好了,錢也付了現金給他們,讓他們慢慢接受我們以後,我們才把合作社統一組織起來。召集附近村民,慢慢地他們自己種一些茶葉,把他們荒廢的茶園重新開墾出來。”胡華英說。

  為了讓合作社的產品能達到綠色有機茶的標準,胡華英開始加大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在茶葉基地安裝殺蟲燈、黃板和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還嚴格執行茶葉質量控制技術規範操作流程。種植面積在逐年擴大的基礎上,勞力方面也吸引了附近丹坳、水南等8個村的3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進來,並按“固定分成加入股分紅”兩個階段進行幫扶。

  資興市仙坳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現在是郴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省級示範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選送的“‘仙坳’牌毛尖”榮獲第十一屆湖南茶業博覽會“茶祖神農杯”名優茶評比金獎。同年,胡華英個人榮獲全國手工紅茶製作技能大賽優勝獎。

  合作社在實施茶葉產業扶貧專案後,還瞄準產業發展趨勢,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拉長茶葉產業鏈條,著力提升茶葉產業的附加值,並立足當地青山綠水、茶園秀美的天然優勢,探索出了一條“茶旅結合”的發展新路子,每年可創茶旅經濟20萬元以上,並帶動貧困戶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對我們茶廠附近這邊比較漂亮的茶園100多畝進行改造,一共大概是投入80多萬,修建了旅遊長廊,對茶園的道路進行硬化,然後修建了觀景亭,品茶採茶體驗中心,讓遊客來我們這裡採茶、品茶。”胡華英說。

  茶葉種植大戶先進事蹟7

  人是為自己的目的生活的:為成功、為名利、為金錢、為責任、為感恩、為愛……,濮女趙華瓊是為普洱茶。她用35年的時間、精力和智慧,以矢志不渝的堅貞,譜寫著與普洱茶之間血脈相連,不離不棄的詠歎!

  “普洱茶是我心目中的太陽,追趕太陽,是我一生最偉大的事業。”趙華瓊說,“把濮氏祖先流傳下來的這匹綠葉研究好、發展好,服務社會、服務大眾,推動發展是我們濮氏後代最勇耀事業之一”。過濾趙華瓊的每一寸時光,上面都攜刻著深刻的普洱茶的烙印。

  1975年,20歲的趙華瓊從寧洱縣勐先鄉供銷社調到縣外貿公司(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普洱縣公司),開始接觸到“普洱茶”,從此便走上一條很不平坦的茶之路。做事認真、喜歡走新路的趙華瓊如飢似渴地讀有關茶葉方面的資料,並把從書上學到的、從老工人、老技術員那兒問來的有關種茶、管理茶的知識寫出來,粘在自制的木板上。這個小姑娘頂酷暑、冒風雨,揹著這塊展板,幾次三番徒步深入到種植茶葉的鄉鎮,義務向種茶群眾講解無公害種茶、管理的重要性,宣傳普洱茶廣闊的發展空間,動員公司扶持茶葉種植戶,啟用茶農的積極性。1993年,外貿企業實現國有民營擴大內銷,趙華瓊承包了茶葉分公司,她自己任經理。懂經營、善管理、愛鑽研、能吃苦、膽子大的她做起茶葉生意來有模有樣,產品遠銷西安、甘肅、新疆等地,就是在這段時間,她贏得了一定的資金積累。

  2001年2月,她被縣委政府任命為新組建的國有普洱茶(集團)公司首席總經理,並被董事會選舉為國有公司首席董事長。這時的趙華瓊面對的是一個困難重重的企業:廠房瓦落牆倒,草木叢生、機器蓋滿灰塵、工人沒事可做。“重整普洱茶雄風”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讓這個弱女子責無旁貸地再次挑起了這個重擔。她像一個肩負歷史使命的聖女,為發展、弘揚普洱茶四處奔走、呼籲,腳跑腫了,嘴皮說破了,一次又一次遭到白眼,不理解、不支援,她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晚上召開職工會議,鼓勵大家重新點燃推動公司發展的熱情,深夜孤燈一人還在整理公司重新騰飛的計劃。那時候,趙華瓊的丈夫因為患癌症已經去世10年了,女兒在外求學,有了一定生活基礎的她本來在省城找了個事做,一邊陪伴在女兒身邊,日子過得安寧、平靜,但對普洱茶的一往情深,對領導的期望,對多年奔波積累下的技術和經驗,以及把這些技術和經驗充分發揮出來的責任心驅使她再次回到家鄉,她把對女兒的愧疚深埋起來,全身心撲在工作上。

  趙華瓊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共30多萬拿出來,加上縣委政府的支援和員工的集資,閒置多年的機器終於運轉起來了,閒散多年的職工臉上又露出了笑容,幾千名茶農又有了穩定的收入,並很快推動了山區農民的脫貧步伐。趙華瓊再次嚐到犧牲自己的利益帶給更多人的幸福的快樂。當時,公司年平均銷售達3000多萬元,茶葉基地產量1000多噸。期間,她帶領技術人一起開發的普洱茶系列產品80餘種,首創的“普洱幹吃茶”、“普洱茶超細粉”、“普洱茶速溶粉”等產品,填補了雲南省茶葉深加工的空白。2002年她將自己製作的普洱茶產品送昆明醫學院食品研究所做實驗,得出:普洱茶對降低膽固醇及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具有明顯的療效。趙華瓊用車拉山泉水發酵的普洱茶,一經投放市場,深受客戶的好評,發酵茶迅速發展起來。2004年,普洱茶(集團)公司被列為雲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雲南省科技型龍頭企業,趙華瓊也獲得“普洱縣扶貧開發突出貢獻獎”、“思茅市(現普洱市)中小型企業創新二等獎。”

  2005年,因為企業改制出售,趙華瓊帶著幾個下崗職工,再次走上了創業之路。她們創新研製出來的“濮女”牌普洱茶特別走俏,傾心打造的老字號--普洱茶廠,始建於1975年4月,是雲南省最早定點生產出口普洱茶的四大歷史名廠之一,還註冊了普洱古茶公司。9個月後,趙華瓊與深圳永年公司聯手,組建了一個綜合實力更加強大的現代化普洱茶專業企業--“普洱市永年茶業有限公司?普洱茶廠”,趙華瓊任總經理、廠長。廠區佔地72畝,註冊資金500萬元,總資產3433萬元,年生產加工規模1500噸,最高銷售達3500多萬元,近三年上交稅收500多萬元。

  趙華瓊是總經理、廠長、企業家、普洱茶生產,管理,加工頂尖技術人員、渥堆生產工藝專家、市場推銷員、評茶師、高階茶藝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華茶人聯誼會、雲南普洱茶協會、雲南省茶葉商會、雲南省食品工業協會等理事,雲南省茶葉協會常務理事,普洱市茶葉協會副會長、普洱市政協委員、普洱市普洱茶文化研究會顧問、普洱茶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在這些耀眼的光環的後面,是平常人所不能理解和難於做到的對普洱茶的痴迷、對自己所選擇的事業的無限追求和忘我奉獻、對坎坷和困難的坦然面對,還有把自己的愛和熱情轉化成經濟、物質和文{隨機閱讀。桑葉茶有什麼功效,學習茶知識化食糧,奉獻給這片熱土和熱土上的人民的大愛!

  “做茶先作人”、“品茶品人生”是趙華瓊始終信守的人生規則。這個南下老幹部的後代遺傳了父親踏踏實實做事,乾乾淨淨做人的品格。即使她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也依然堅守著 “無年無節、不休不息” 的工作熱情,遵守著勤儉持家、艱苦創業的作風,她每天和職工在廠裡的食堂吃簡單的飯菜,穿她上班時的工作服裝,依然像一個母親和大姐姐,關心著廠裡的每一個職工。別人十分不解:你衣食不愁了,還這樣拼命幹什麼?為了普洱茶,為了廣大的茶農,為了家鄉的和諧發展。趙華瓊的答案從來沒有改變過,她的目的,就是要引領和帶動更多的茶人認識普洱茶、品飲普洱茶,健康全人類。趙華瓊的生命,早已與普洱茶融為一體,她是一個茶人、茶痴、茶精!以至於女兒和女婿都說“媽媽,你的世界裡只有茶而沒有我們!”不過,現在孩子們非常理解和支援母親了,只要有時間就從省城回來陪媽媽,逢年過節也回老家來看媽媽,就連7歲的孫女也每到假期跑到外婆身邊,孩子們的理解和孝心,讓她非常欣慰。

  讀書,是趙華瓊生活中另外一個重要內容,她的家裡有上千冊藏書,只有初中畢業水平的她自學拿到了大學本科文憑,她認為,只有不斷地充電、學習,才跟得上企業發展的需要。目前,普洱茶進入了升級換代時期,以現代的理念來構思、規劃普洱茶的發展是這個產業唯一的出路。為了提升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科學、健康需求,趙華瓊的企業申請了符合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衛生註冊並取得了出口食品衛生註冊證;建立了企業內部生產加工過程質量管理跟蹤體系,並取得QS認證;透過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等。依託科技,以精湛的工藝,嚴格的質量、衛生檢驗、規範化生產加工規程,精心製作了傳統產品及深加工產品120多種,多次獲得金獎、銀獎及優質獎,產品遠銷國內外,深受客戶好評。她所撰寫的《普洱茶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讓普洱茶經濟在普洱茶文化的促進下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和《普洱茶歷史及未來發展方向》等多篇論文分別在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一、二、三屆論文集及雲南省首家普洱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發表,還有20多篇調研報告、政協提案引起縣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她所編印的宣傳畫冊達10多種,所設計的普洱茶包裝已經有8項擁有國家智慧財產權局頒發的設計證書。2006年,永年?普洱茶廠成功組織了“雲南省首屆百年經典普洱鑑賞會”及“普洱茶廠首屆普洱交流會”,達到了宣傳普洱茶,廣交天下友的目的。2007年該企業獲雲南省茶葉產業發展先進企業,全國茶行業百強企業稱號,廠區獲最佳生態環境金獎;2008年獲得雲南省價格誠信企業稱號,2009年“濮女”牌商標獲得雲南省著名商標。因為成績突出,2007年2月,趙華瓊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同年獲中國普洱茶十大知名企業家之一、第二屆全球普洱茶傑出人物提名獎等榮譽稱號,2010年6月,趙華瓊被推薦為全省“十大傑出女性”提名人,2010年3月,她被推薦參加普洱市優秀婦女事蹟報告團到普洱市大中專院校作創業報告。

  趙華瓊就是盛開在普洱大地的“茶花”,以她的清香、善良、執著、創新和誠信引領著人們走進一座又一座普洱茶聖殿,去品嚐、去享受、去開創。

  55歲,人生的天命之年,趙華瓊卻依然青春勃發,如一杯陳久蜜香的濮女茶,無論斗轉星移,都可以在時光的洪流中磨礪出自己的品質和風格:甘味、澀味、苦味、香味、回味,從第一杯到最後一杯,由平淡到濃郁,由淺嘗到深品,永遠濃醇,永遠意味深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