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一、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記敘文,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小學語文教材。作品講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沙洲壩時帶領人們深挖水井的故事,表達對前人的感謝與敬佩。

  二、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精選1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得到了以下效果:

  1.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吸取識字教學中集中出示詞語的教訓,牢記生字詞的教學要看具體情景,採用邊理解課文內容邊板書詞語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識記生字、理解詞語,感覺效果比較好,但是我又反思,學生對字詞掌握得比較好了,但是對正文的閱讀感知又變得比較弱,會不會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安排這麼個環節,顯得有些瑣碎?因為識記、理解不是一句話就帶過的東西,常常要停下閱讀課文的思路來進行教與學,會不會破壞了課文的整體感,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面?另外,我改正主持人式的教學,穿插進行組詞、擴詞、造句、說話訓練等能力訓練,感覺學生積極性較高,都搶著說出自己的詞語或句子,課堂氣氛較好。

  2.孩子在課堂上是否動情了是學好這類文章的關鍵。如何讓孩子動情呢?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樹立形象,在匯入課文時我非常莊嚴、神聖地介紹人物,如生平、事蹟、別人對他的評價等等,讓學生對人物肅然起敬,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瞭解,激起他們內心深處為人物人格震撼這樣一種情味感和學習的強烈慾望。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再加以朗讀指導,最後把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帶進課堂,實現情感的遷移,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的基調,訓練表達,培養語感,滲透情感和價值觀教育。

  二、成功之處

  1.由於文字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所以在課前我就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毛主席的圖片資料及小故事,在課堂上交流、反饋,加深對毛主席的瞭解,也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2.在教學時我始終以讀為主。讓學生從帶著問題讀到讀通、讀順,到抓住重點詞句想象讀,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讓他們感悟毛主席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感悟鄉親們飲水思源的行為。最後由文字聯絡生活,引導學生體會現在生活的幸福,談談“我們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時候,又應該不忘哪些人”,如:“穿衣不忘織布人”“吃飯不忘種田人”“住房不忘建房人”等等,讓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愛意,學會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不足之處

  1.忽略了直觀感受在低年級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講課過程中,未能透過較多當時時代的圖片來直觀感受。沒有身臨其境的效果,所以在體會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時候,不夠深刻。

  2.本文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成了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並非專指吃水這件事,它有了更廣泛的意義,一句話就是不忘本。在滲透人文精神的問題上,可從學生自身經歷去談感恩,教學效果會更好。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因素。而且現在的學生對那一段歷史的瞭解知之甚少,那麼在教學時學生很容易覺得枯燥,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一定要在新授內容前讓他們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歷史背景有簡要了解。在教學開始時用歌曲匯入,激發學習興趣。緊接著對毛主席進行簡單介紹,讓學生初步瞭解毛主席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

  2.讓孩子親眼看看那樣的年代。找更多資料,在教學課文時,讓學生們展現了那個艱苦的年代:生活艱苦、物質匱乏……把畫面定格在鄉親們為了吃水,挑著擔子,來回走上好遠的路,孩子們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嬉笑的表情沒有了,臉上的表情變了。趁著機會,引導孩子們從畫面中回到課文中,來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有了直觀的感受,讓孩子們來理解:為什麼要“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2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

  一、憶苦,瞭解背景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這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元號,很難引起學生是視覺的快感,上課開始我以童謠匯入: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讓學生想象沒有水的苦惱,聯絡自己的生活談談:“沙洲壩人民沒有水……”學生帶著缺水少雨的苦悶走進文字切切實實的生活場景中。

  二、思甜,豐富過程

  隨著對課文的理解,我讓學生化身自己為跟隨主席挖井的小戰士,把教室又變成了另外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小戰士,你拿的是什麼工具?”“咦?小戰士,你的手怎麼這麼髒?”“小戰士,瞧你,滿頭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戰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來吧?”學生邊和老師對話,邊動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謠: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與剛才第一首民謠的鮮明對比,多側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來。

  三、感恩,想象練說

  課文最後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中昇華。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話由於立碑傳文而蘊含著深廣的意蘊。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認知經驗的限制,他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於是我問學生沙洲壩人民有了這口井會幹哪些事?藉以提供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閱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心中湧起感謝毛主席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為學生”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啟用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在此方面,對課文的延伸方面還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這方面的教學。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3

  一、由於文字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去甚遠,所以老師要想方設法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

  1、可以利用已有的跟文字相關的音樂資源讓學生感受毛主席的豐功偉績,激發學習興趣。

  2、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毛主席的圖片資料及小故事,在課堂上陳述,透過言說,加深對毛主席的瞭解。

  3、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

  另外,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對文字的感悟。

  二、當學生第一次跟生字寶寶見面時,要給學生以較為強烈的刺激,可以利用聲音、影象、動作、情景等各種方式加強生字與事物的聯絡,使生字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比如本課所要教學的“井”字,可以出示古井的圖片,同時,將左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搭在一起,這既是“井”字的字形,又是實物“井口”的形狀。在這樣直觀、形象、有趣的教學中,學生自然的學會了漢字。

  三、創設豐富的識字情境,讓學生在重複出現中鞏固生字。兒童識記漢字的一個特點就是記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鞏固識字尤為重要。而鞏固的方法又不能知識簡單機械的重複,應該創設豐富的識字環境,在不同的環境中讓學生與生字寶寶“一回生,二回似曾相識,三回、四回成好朋友。”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4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幫助鄉親們挖水井,解決了吃水困難。解放後,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裡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可是課文所描述的年代對於我們來說,都很遠了,何況我們的學生,他們更是生在幸福中,長在幸福裡,他們根本不能明白。我引出了問題:

  (1)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2)在哪裡挖井?

  (3)為什麼要挖井呢?

  (4)是誰吃水不忘挖井人?

  於是讓學生去讀課文,多讀幾遍;再讀課文,分出自然段標出序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以回答上面的問題做好鋪墊。在教師“適時點撥”這個環節中,在回答上面設定的四個問題時,回答的很流利,我隨著學生的回答及時的板書。並簡單的說了說當時的背景。於是引導學生感悟,以體驗到鄉親們因為村子裡沒有井,所以他們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挑水吃,再引出偉大領袖毛主席為了幫助鄉親們解決吃水的困難,而親自挖了一口井。而鄉親們為了感恩、為了記住毛主席,所以後來立了一塊石碑——(學生讀出)“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而在學習“我會認”的生字時,也是放手讓學生學習,不懂的地方適當點撥。這個環節學生學得很好,主要原因是“小老師”發揮了作用。達到了學生自學、互學,教師點撥的效果。

  在“高效課堂”中是一個較好的起步,雖然效果不是很好,可也是跨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因為他們難以想象當時那樣的年代,而我卻設定了一個針對一年級而言難度很大的問題,這也是我考慮不周,不足之處當中的問題,但我不會感到遺憾,因為這給學生在今後的“高效課堂”中奠定了一個很好的起點。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5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33年4月,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時,看到鄉親們吃水困難,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

  解放後,鄉親們為了紀念毛主席,在井邊立碑紀念的故事。課文內容簡短,通俗易懂,還配有一幅插圖。但文章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對時代背景非常陌生。對於毛主席,學生大多隻是聽過名字,其他一無所知。因此課前我利用晨會給學生講述有關毛主席的小故事,讓他們瞭解毛主席,讓他們感悟毛主席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感悟鄉親們飲水思源的好行為,從而增進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透過學習能理解課文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情感。音樂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第一節課我充分利用音樂的影響力,並利用已有的課程資源讓學生感受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引發探究慾望,激發學習興趣。上課初我就讓學生透過欣賞《東方紅》這首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氣氛一開始就很活躍,學生情緒高漲。在學生第二自然段時,我抓住“村子裡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讓學生髮揮想象,鄉親們在挑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然後透過“帶領”“挖了一口井”等詞語讓學會上體會毛主席是怎樣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一心一意幫助鄉親們克服吃水困難的。透過有層次地朗讀訓練,想象,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感悟。毛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位傑出領袖,他一生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鬥,中國人民永遠懷念他。

  為了讓學生的感情昇華,對主席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讓學生以身邊的例子說一說:“喝水思源”的道理,學生對此紛紛發言,如吃飯不忘種田人,穿衣不忘做衣人,子女不忘父母恩、學生不忘教師情等等,使感情得以昇華,達到了教書育人的效果。這堂課的教學效果還是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6

  昨天就《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進行了授課,備課時發現這一課不好備,而且是第一課時,要想出彩,真的是要下功夫。拿著課本,帶著教參,對著課件,我在家苦惱了兩個夜晚,還是理不順這篇課文的思路,週四匆匆忙忙上了這一課,感覺存在的問題很多!

  1、匯入的時間太長,大約用了十分鐘,一節課也就四十分鐘,用了四分之一的時間,從井匯入,用圖片,引出井,認識象形文字,匯出課題,繞了一圈,其實沒有這個必要,簡單點,直接匯入就行。

  2、識字環節,重在於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但老師牽的太多,學生的思維未被啟用,這一環節的課堂氛圍有些沉悶。

  3、朗讀指導還不夠,這一節課的朗讀目標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讀文,但學生讀書的面還不夠,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目標?怎麼樣讀,是流利地朗讀?方法是什麼?老師要和學生一起在讀中發現,重在讓學生歸納總結。這節課,朗讀環節,匆忙而過,彷彿蜻蜓點水,不深入。

  4、寫字環節,觀察的方法是什麼?看結構、比寬窄,比高低,找佔位,這樣的方法並沒有交給孩子,所以只有部分學生觀察很仔細,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認真觀察了,寫字教學枯燥,時間不夠,孩子們注意力不夠集中。

  改進措施:

  1、深入瞭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看看每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什麼,讓課文的課時備課與單元備課緊密結合,同時要多看名家課例,舉一反三,要會學習,還要多學習。

  2、備課要備詳案,尤其是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如這一課的識字環節,識字方法有哪些,學生會提到哪些?哪些學生不知道,也需要掌握,執教老師自己要知道,課堂預設要精、準、細,在備課上一定要下足功夫。

  3、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缺口,知道學生哪方面是薄弱點,課堂的訓練重點是什麼,要把握住,不能偏離,若是學生扯得太遠,要及時地學生拉回來。

  4、課堂流程要完整,時間要把握準,板書設計要體現這節課的重點,各個環節的知識點之間要能透過板書串連起來。

  5、要學會用兒童的語言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真正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有所收穫。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7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課程改革後,語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課文後都有一個實踐性內容。

  從實施新課改到現在,我一直只重視課文後面安排的的實踐題,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後,讓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體會到了實踐操作題在農村中落實是比較困難的。下面是我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讀然後說說從中想到了些什麼,有什麼問題要提?其中有一個學生就提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沙洲壩的人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呢?這個問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想如果要花時間解釋這個問題,就不能突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了。

  但如果不告訴學生,又覺得是給學生潑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機對學生說,是呀,我們這兒一點也不缺水,可那兒為什麼那麼缺水呢?今天老師就把這個問題作為你們的回家作業,你們可以用你們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第二天上課,當我走進教室,有的學生已經守候在那。學生們說,他們那兒很少下雨;那兒的氣候跟我們這兒不同。站起來交流的人不多,可見這道回家作業題的質量了。有一個學生說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問了爸爸,可爸爸把話題轉開了,沒有告訴我。’我們要讓學生由“學會知識”轉變為“會學知識”,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可在我們農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訴學生更多,而家中的書籍更是少得可憐,附近又沒有圖書館,上網查詢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更是困難。從《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中使我認識到,教材中的實踐題,需好好利用外,還需要想好一些對策。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8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啟用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另外,聯想到有不少家長向我反映孩子在家裡任性霸道的表現,這篇課文會是很好的感恩教育的素材。

  (一)讀為本,把握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

  我們認為,“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它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始終牢牢把握住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式的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給予學生讀的時間和空間,並藉助一定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和興趣。如,揭示課題後,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題,從讀得正確到讀出一定的語感;初次接觸課文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朗讀的方式進行“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在多次朗讀後,讓學生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話,開展兩人競賽,讀出自己的理解;學習完課文後,補充一定的閱讀材料等。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讀”使學生和文字之間展開了較有深度和廣度的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二)重情賞趣,關注教學過程的情趣體驗

  學生學得主動、有情有趣是本堂課的一個顯著特點,40分鐘時間的課堂教學,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主動興致盎然的學習狀態之中。這同老師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情趣體驗有很大關係。比如,在朗讀課題的時候,學生把“不忘”讀出了重音,老師誇張地稱讚:你二十年都不會忘記了!給學生強烈的成功體驗。在進行課文的初次朗讀時,故意“唬”學生:老師不教你們,有沒有信心把它讀得正確、流利?在指導競賽性朗讀時,老師的“詐錯”等,這些富有戰色彩的教學策略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情趣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顯得輕鬆、主動。

  (三)強調人文性,重視人文內涵的普遍意義

  人文內涵的處理,一向是此類課文教學設計最為棘手的難點。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過去我們偏重所謂的“革命英雄主義教育”,造成了思想薰陶的狹隘性,影響了學生對這類文章的欣賞和理解。關於人文內涵的滲透,我們可以從兩個我及其來思考:一是滲透怎樣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樣滲透人文精神?本課的設計擺脫了“過於推崇領袖人物”的色彩,突出了“普通人”的情感體驗和感受,強調當事人雙方的相互理解和關愛。讓學生說說“石碑立好後,可能會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後,又會說些什麼”,學生既體會到了毛主席和八路軍的奉獻精神,也看到了普通農民的淳樸和真誠。在怎樣滲透人文精神的問題上,我們即尊重了文字又超越了文字,讓學生聯絡生活,談談“我們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時候,又應該不忘哪些人”,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愛意,激發出濃濃的感恩之情。

  (四)立體閱讀,補充人物事件的歷史背景

  革命題材課文敘述的故事與當今兒童的生活體驗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學生閱讀課文的行為實際上是橫向單一的平面性閱讀,它給予學生的閱讀資訊比較少。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各類足量的相關背景資料,實現學生縱向多緯度的立體性閱讀,提高閱讀革命題材類課文的質量。本課的補充閱讀材料有四類,分別包括:沙洲壩地理環境的簡介;毛主席居住瑞金的歷史;八路軍在瑞金的故事;沙洲壩人民五次保衛“井”。這些簡短的文字延伸了學生課文閱讀的理解和判斷。比如,學生從中知道了“沙洲壩人為什麼要挖井吃水”,領悟到“井被反動派破壞了五次,村裡的人都勇敢地把它修好了,村裡的人也很偉大。

  (五)分步識字,落實課程目標的全程理念

  隨文分散識字是課程標準低段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解決“識”和“寫”的問題上,我校採取了“分散識字、集中書寫”的原則,即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我們透過多次的呈現分階段識記;要求學生正確書寫的字,我們一般安排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讓學生書寫。就本課而言,筆者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的任務。第一階段在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和識字能力記一定量的生字,如不少學生透過預習記住了想念的“念”、戰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階段在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分散、適時地安排一定量的識字教學。如,開課時,指導學生多次朗讀課題,旨在認識生字“忘”“挖”和“井”;進行重點性的朗讀指導時,老師特意挑選生字相對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結束教學前,讓學生多次大聲朗讀課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於透過反覆的“讀”達到識記足量的漢字。第三個階段在課後複習和小課,採取認讀包含生字的課外句子來複習鞏固生字的識記;課文要求書寫的6個漢字,安排在一節小課中集中完成。

  我認為,背景材料的介入是沒有固定的模式的,可以靈活運用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但介入的原則必須是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學生於介入中瞭解課文背景,豐富文字資訊,在思考中走向多元的、立體的、有價值的學習。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9

  有幸展示了一節語文課,得到了教研室張自福主任以及校領導,同事的中肯建議。張主任指出,應從五個方面看一節語文課,即看目標、看教法、看學的效果、看“味道”、看課堂文化。下面我就從這五個方面去反思自己執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堂課。

  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三個,一是會認13個生字和2個新的偏旁,二是會寫兩個生字,三是初步朗讀課文,積累生字組成的詞語。目標相對明確。但是僅僅設定目標明確還不夠,還要在目標中定位重難點,以及評價學生對目標實踐的效果。

  在認字環節,採取自由拼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學互讀的形式。方法多樣但是因少了激勵評價,學生興致不高,略顯枯燥。拼音與漢字的佈局上應該上下有序,突出漢字的主體地位,拼音只是認字的輔助工具,課件製作還應再精細化。實際的教學預設沒有在課件中呈現出來,帶拼音讀生字後再去拼音讀才好,不去拼音,只是口頭約定不看拼音,教師無法瞭解學生認讀的真實性。讀生字環節結束後出示了詞語,意圖是用熟字組成新詞來鞏固識字,但是忽略了學生對詞語認讀的水平,坡度大,環節生硬。每一個教學環節應當是層層遞進的關係,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易到難,有趣味性識記的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對難易程度的接受性。

  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去繁從簡,難易程度更要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比如在學習新的偏旁廣字旁和心字底時,過於形式化,拓展的字多且難,心字底的學習也浮於表層,沒有引領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在意義上對偏旁有新的理解和認識。在教育機智方面沒有警覺地意識到學生對病字邊與廣字旁的混淆。識字方法的交流應在前面更好,我自身偏好“想象法”的識字方法在學生身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運用想象法編故事,識記了“面”字,形象生動又有趣,學生與老師的想法相撞,更激發了學生識字興趣。但是忽略了啟發學生對其他生字的識記與點撥,教師認為的簡單其實學生未必簡單,成人理解的`難,學生未必記不住,比如“吃”和“叫”字,學生很容易記住,“想”和“鄉”字對學生來說反而不好識記,不能取代孩子的理解,剝奪了學生表達與展示的機會。在環節上,倘若先交流識字方法,而後再出示詞語鞏固識字,效果或許更好。

  最後談一談針對本課的朗讀。朗讀是這一課的重要目標。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思維的味道、積累的味道。在朗讀的過程中拓展語言文字的訓練。看似抓的主要問題其實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張主任指出,誰是挖井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朗讀中對偉人的故事留有印記。程主任也指出,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一年級的讀書還是要提高趣味性,有了趣味孩子們才有讀書的熱情,有了熱情才有效果。在調動學生情趣方面顯然不足,缺少競爭和鼓勵的指名讀、男女生賽讀等,不足以點燃學生的讀書熱情,此時可以採取一些手段、一些遊戲式的讀書競爭機制,去推動學生的讀書熱情,定能讀的通順,讀出滋味!

  語文的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心靈碰撞。創新是好的,必要的,但是一節紮紮實實的語文課也必然離不開“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環節。這節課的展示,尤其是展示後張主任、程老師給予的點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指明方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堅定的夯實環節,理清思路,更要備得充分,絲絲入扣。在清晰可用的框架之內,盡最大努力,讓教法與學法打磨出一道耀眼燦爛的光電,教師教,教得實實在在、靈活有趣;學生學,學得紮紮實實,意猶未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0

  這節課的內容跟學生的生活實際離得較遠,現在的學生對那一段歷史的瞭解知之甚少,在學時學生很容易覺得沒意思。“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裡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

  課文要告訴我們學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但是如果只靠讀課文來理解,告訴學生是肯定不行的。在第二自然段中的重點句是“村子裡沒有水,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現在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優越,水資源充足,就這麼一句話,學生很難體會到沙洲壩缺水的嚴重程度。所以我問學生:同學們,如果現在開始,大家回家之後就用不到水了,你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有的說:沒辦法洗手;沒辦法吃飯,更沒辦法做飯;可能好幾星期不能洗澡;衣服髒了也不能洗;每天都很渴…….還有: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要多遠?有的說:可能要幾天幾夜;還有的說:也許不用那麼遠,但是要翻山,如果在山裡過夜的時候遇到老虎獅子怎麼辦?

  從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學生很快回到了那個缺水的時代,想象到他們沒有水用的困難,還想到要吃水,不僅僅是困難,可能還會付出生命的待價。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1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吸取《識字6》中集中出示詞語的教訓,牢記生字詞的教學要看具體情景,採用邊理解課文內容邊板書詞語,在這個過程中識記生字、理解詞語,感覺效果比較好,但是我又反思,學生對字詞掌握得比較好了,但是對正文的閱讀感知又變得比較弱,會不會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安排這麼個環節,顯得有些瑣碎?因為識記、理解不是一句話就帶過的東西,常常要停下閱讀課文的思路來進行教與學,會不會破壞了課文的整體感,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面?另外,我改正《識字6》中主持人式的教學,穿插進行組詞、擴詞、造句、說話訓練等能力訓練,感覺學生積極性較高,都搶著說出自己的詞語或句子,課堂氣氛較好。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2

  在本課教學中,我吸取《騎牛比賽》中集中出示詞語的教訓,牢記生字詞的教學要看具體情景,採用邊理解課文內容邊板書詞語,在這個過程中識記生字、理解詞語,感覺效果比較好,但是我又反思,學生對字詞掌握得比較好了,但是對正文的閱讀感知又變得比較弱,會不會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安排這麼個環節,顯得有些瑣碎?因為識記、理解不是一句話就帶過的東西,常常要停下閱讀課文的思路來進行教與學,會不會破壞了課文的整體感,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面?另外,我改正《騎牛比賽》中主持人式的教學,穿插進行組詞、擴詞、造句、說話訓練等能力訓練,感覺學生積極性較高,都搶著說出自己的詞語或句子,課堂氣氛較好。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3

  一、分步識字重內化效果

  本課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任務:預習中主動識字;閱讀中分散識字;作業中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鬆,教學效果好。

  “課堂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學生識字時,沒有按以往一個固定的套路讀拼音、數筆畫、說部件、連詞語,而是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記字、辯字。當小老師寫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生動教學重情趣體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教學中,注意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如朗讀競賽、識詞遊戲、學當小老師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讀中感悟重人文內涵

  教學始終以讀為主線,從帶著疑問讀到讀通、讀順,到抓住重點詞句讀,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蟄伏在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突出“普通人”的情感體驗。中學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感恩,既尊重了文字,又超越了文字。

  四、想象拓展重語文實踐

  “語文學習要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靜止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聽說讀寫活動,如“當小老師教學生字”、“看到碑文,他們會說些什麼”的角色體驗。用“不忘”的句式說話等設計留給學生探索嘗試、交流反思的空間,讓他們在與文字無拘無束的碰撞交流中,切實提高語文能力,獲得人文素養。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4

  我們一行六人參加全區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我們學校有選手參加,選手課講得非常精彩。我們共聽了七節課,其中有一節課是一年級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這是通遼的一位選手講的,這節課她設計的好,很有新意,但是她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自身原因,耽誤了時間,沒有完成教學任務,還壓堂,叫評委很不滿意。

  這節課雖然沒有完成任務,但是也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這篇課文在我看來,內容離學生生活太遠,不能吸引學生,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因此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沒有認真專研教法,只是帶領學生讀了幾遍,內容理解的少,透過課件叫學生簡單的瞭解當時嚴重缺水,瞭解了毛主席,沒有真正走進文字。而這位老師她能吃透教材,能運用已經學習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匯入與眾不同。

  上課伊始,她引課時運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識字6,叫學生開火車讀識字6的詞語,當時大家都認為她在浪費時間,當學生讀完識字6的詞語後,她立刻又出示三個詞,它們是“一位偉人、一位戰士、一位老鄉”,接下來她用這三個詞匯入今天這節課內容,“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一位偉人、一位戰士、一位老鄉挖井的故事。”話說完就板書課題,當時我心裡就有疑惑,她為什麼匯入課文這麼羅嗦呢?

  二、以詞解詞。

  當她檢查完學生讀課文情況以後,開始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大螢幕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指名讀這一段內容,這段難理解的詞特別多,她會怎樣教呢?這時她出示了前邊開始時讀到三個詞語,請你再讀課文把畫橫線的詞和下面的量詞連線起來成為一句話,這樣設計就降低了難度,又訓練學生說話能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趣一來,立刻把課文中難理解的詞和下面的量詞連成一句話,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寫字指導有特色。

  這位老師在進行寫字時,她不是向我們那樣,把這篇課文要求寫的字進行指導,她是把生字進行歸類,這節課她指導的都是帶有“心字底的字”,把本冊書中出現的帶有心字底的字都帶進課文,注意觀察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做到舉一反三。她指導生字時叫學生先寫一個,再寫一個,寫字環節落得實。

  一節課不可能上的那麼完美,一定有不足之處,但我們只有取長補短,自己的課堂才能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