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讀物的特質閱讀答案

漢文讀物的特質閱讀答案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並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它是從 視覺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視覺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圖片,也包括符號、公式、 圖表等。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 漢文讀物的特質閱讀答案,歡迎閱讀。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漢文讀物的特質

  ⑴一切用漢字”寫“成的讀物,都稱為漢字讀物。它時包括古今,地涵蓋中外,型不分集散,體無論科藝,言不別文白……漢文讀物既具有一般讀物的基本性質,又有其獨具的特質。

  ⑵漢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傳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漢字讀物有著悠遠的歷史源流。自甲骨文以來,漢文字型雖幾經變易,都沒有使文字出現斷代情況,更沒有產生新的文字系統。正因如此,才使歷代典籍得以流傳並保留至今。今天的漢文字讀者依然能讀得到並大部分讀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這在世界歷史上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蹟。

  ⑶漢文讀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負載最大的資訊量,其資訊密度相對很高。同拼音文字讀物相比,漢文讀物具有明顯的符號簡約性。相同內容的一篇文章,漢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書要比漢文的書厚許多。在聯合國使用的五種工作文字檔案中,漢文讀物總是最薄的一種。有學者認為,在語義資訊量相當的條件下,一個漢字字元所含的語義資訊相當於3.7個英文字元所含的資訊量。

  ⑷漢文讀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讀者的聯想,使讀解形象生動,意趣盎然。漢字本身就富於聯想性。漢字由象形開端,終於大部分演變成會意,佔漢字90%的形聲字,不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聲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會意是漢字聯想的兩扇大門。漢文的詞語也往往引起讀者的聯想。漢語中不少詞彙、成語、典故本身就是前人運用比喻、比擬、借代、誇張、摹狀等形象思維創造的言語成果,當讀者讀到這些詞時,就不是僅僅對字面義的直接攝入,而自然會從更廣遠的詞語義域展開聯想。例如,“螢雪”一詞是刻苦讀書的意思,但它立即會使人聯想到晉代車胤以螢火蟲的微光照書夜讀和孫康映著雪光讀書的情景。這樣的聯想無疑會加大思維的廣闊度和讀解的深刻度。

  ⑸漢文讀物在形式上具有審美特點。首先,漢字形體的影象性先天具有一種審美基因,加之書寫工具的.不同,筆墨運用的變化,佈局結構的安排等,使字型顯得千姿百態,神采飛揚,氣韻生動。其次,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短語、句子,如果結構型別相同,字數相等,位置一致,就會形成平行、整齊的句式結構,看上去悅目,使人產生一種句式均齊的美感。再次,漢語音節樂感很強。如果利用押韻、疊音、雙聲、疊韻、反覆、迴文等手段,讓相同的聲母或韻母在語流中有節律地重複再現,在聽感上就會形成一唱三嘆,迴環婉轉的音樂美。漢文讀物語言的音律美,為誦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⑹漢文讀物內涵淵深,外延博大,縱貫古今,深入人心,薰陶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選自《中華活頁文選》,有改動)

  1.文章從四個方面說明漢字讀物的特質,請你簡要概括其中兩方面的內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畫線句子“有學者認為,在語義資訊量相當的條件下,一個漢字字元所含的語義資訊相當於3.7個英文字元所含的資訊量”,能否刪掉“在語義資訊量相當的條件下”?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你指出一種並簡要分析其作用。

  說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富有文采,語言準確生動。請你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漢語中的詞彙、成語、典故等都能使人產生聯想。請你根據下面的提示,回答問題。

  (1)“推敲”一詞使人聯想到唐代詩人賈島____________的情景。

  (2)“三顧茅廬”的典故使人聯想到《三國演義》中_____________的情景。

  參考答案

  1.(1)有著悠久的歷史源頭流;(2)負載資訊密度相對很高;(3)容易引起讀者的聯想;(4)具有審美特點。(答對其中兩點即可)

  2.不能。這個語句起到準確表達、限制的作用;若刪掉,意思就變為在任何條件下一個漢字字元與3.7個英文字元的資訊量相當,不符合實際,體現不出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大意對即可)

  3.分析時必須扣住句子在語言環境中如何說明來進行。示例:(說明方法)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答對一種即可)(作用)(以舉例子為例)具體說明了漢文讀物容易引起讀者形象、生動、趣味盎然的聯想,拓展了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大意對即可)

  4.用生動說明,避免了說明文語言的枯燥乏味,激起人們的閱讀興趣。(大意對即可)

  5.(1)騎著驢作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想把詩句中的“敲”字改為“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做推、敲狀。(答對大意即可)

  (2)劉備請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出來運籌劃策,去了三次才見到。(大意對即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