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菊花》和虞世南《蟬》對比閱讀

元稹《菊花》和虞世南《蟬》對比閱讀

  元稹的《菊花》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的題材,但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

  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蟬

  虞世南

  垂諉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回答不超過50個字)

  答: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

  3.兩首詩分別寫了“菊花”“蟬”兩種事物,那麼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態嗎?

  4.在兩首詩裡,作者的形象是如何顯露出來的?

  解析:

  3.詠物詩不直接表露詩人的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徵、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這是常識。根據詩中對這個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徵,分析詩人的真正用意,這是方法。

  4.詠物詩常常運用自況、自喻、自比的手法來表現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徵。

  閱讀答案:

  3.兩首詩雖然分別冠以“菊花”、“蟬”,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別有興寄。《菊花》中,借菊花的高潔的品質來表現詩人自己高貴無瑕的品行。《蟬》中,作者借“居高飲露”的蟬來表現自己那種“不假良史之辭”,不借“東風之力”,而是憑藉“垂諉飲清露”的超凡脫俗的形象來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要外界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的隱然自得之情。

  4.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蟬”的形象描繪而自喻出來。在詩歌裡作者貌似超脫,遊離於詩歌的形象“菊花”“蟬”之外,其實,在“此花開盡更無花”裡;在“居高聲自遠”的蟬聲中,我們完全可以品評出作者那種清高的節操來。

  拓展閱讀:元稹生平簡介

  元稹的家庭世代讀書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經擔任過南頓丞,父親元寬也曾經擔任過兵部郎中。元稹長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背誦古詩。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不願供養後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只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孃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堅強賢淑的母親沒讓生活的重擔壓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強對子女的教育。

  鳳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會一時比較安定,元稹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母親鄭氏賢能知書,善於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稱讚:“今夫人女美如此,婦德又如此,母儀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謂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謝上表》中曰:“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因感鄰里兒稚,有父兄為開學校,涕咽發憤,願知詩書。

  慈母哀臣,親為教授。”可見元母不僅持家有道,還親授元稹詩書,擔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於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裡借書,然後徒步去姐夫陸翰家求教。表兄胡靈之又教他詩歌格律和騎馬射箭。九歲時,元稹作詩成熟,驚歎於長輩。因成長於民間,他對邊塞風雲和農村凋敝已有所瞭解。

  初進宦海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十五歲的元稹以明兩經擢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兩科。不過兩科相比也有難易之分,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而唐代文人也更為看重進士科。元稹為儘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為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一戰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閒居於長安。但他沒有終止勤奮學習。家庭藏書給他提供了博覽群書的條件,京城的文化環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次年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百首悉心讀之,始大量作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