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張生原型元稹

西廂記張生原型元稹

  元稹的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可見其經歷的不一般。據說他還是西廂記張生的原型呢。

  唐代大文人元稹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一方面,他有許多正面形象,比如長得非常英俊。與他同時代的大文豪白居易就曾羨慕地說元稹是個“儀形美丈夫”;又比 如他多才多藝,據歷史記載,元稹擅長書法、音樂,尤其是詩歌。他的詩歌流傳非常廣,以至於皇帝在宮中經常聽嬪妃吟唱他的詩,御口親封他為“元才子”。另一 方面,元稹卻又是著名的薄情寡義負心郎——他是《西廂記》中主人公張生的原型。為了權勢,他拋棄愛人攀龍附鳳,不擇手段地向上爬,最終卻只當了短短几個月 宰相。

  這樣一個性格、經歷都極其複雜的人物,他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呢?實際上,元稹一生在仕途、婚姻上的成功與失敗,都與他童年時的陰影有關。

  從小寄人籬下

  元稹的童年非常不幸。他出生於大曆十四年(779年),字微之,祖先是鮮卑貴族,漢化後以“元”為姓,從北魏至隋,地位都很顯赫,不過到元稹父親元寬這一代,家族早已衰敗。

  元稹的母親鄭氏是填房,和元稹的父親相差近20歲。元稹出生時,父親50歲左右,母親剛剛33歲。在這個老夫少妻的家庭中,元稹上面還有3個哥哥。大哥、 二哥都不是鄭氏所生,只有三哥元積和他是一母同胞。元稹8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大哥、二哥拒絕養活鄭氏和元積、元稹兄弟,萬般無奈之下,鄭氏只好帶著兩 個幼子回到孃家。

  因為家中貧困,元稹小時候讀不起書,他很羨慕別人家的小孩有父親、兄長教導。這種不幸使得元稹在得到舅舅等親戚的幫助時愈加奮發,他希望透過科舉來擺脫寄人籬下的日子。也正是這種心境,使得他在以後的人生中為追求成功,往往急功近利、不擇手段。

  由於沒有父親管教,元稹從小就不拘禮法。他會獨自一人跑去憑弔古蹟、騎馬打獵,也會在讀書之餘混跡於街頭巷館,觀看賭博、欣賞歌舞等。

  15歲時,他去考了明經科。唐代的科舉考試分為進士科和明經科兩種,進士科地位比較高,明經科地位很低。以元稹的才華,考取進士科絕對不是問題,但他只希 望以最快的速度證明自己,提升社會地位,進而改善生存環境。結果倒是很讓人欣喜,元稹考中了。按照唐代政府的規定,只要再經過吏部的選拔考試,他就可以去 當官了。就在當官後不久,元稹遇到了自己的“崔鶯鶯”。

  與“崔鶯鶯”的戀愛

  “崔鶯鶯”是元稹所寫小說《鶯鶯傳》裡的人物。《鶯鶯傳》影響很大,後代不斷有人以此改編,元代劇作家王實甫寫的《西廂記》尤其出名。其實,“崔鶯鶯”與 “張生”的故事真的在歷史上發生過。元稹就是那個“張生”。只不過,與《西廂記》裡才子佳人終結良緣的歡喜結局不同,元稹是個負心的“張生”。而“崔鶯 鶯”的真實名字,已經沒有人知道了。

  遇見“崔鶯鶯”的那一年,元稹22歲,正處於對生活充滿激情和嚮往的年紀。

  那一年,“崔鶯鶯”一家孤兒寡母路過山西永濟,碰上當地的軍變。譁變的軍人看中了崔家的錢財,想要搶劫。元稹當時在山西當一名九品芝麻官,出於善意,和軍 人交涉,保護了崔家人的性命和錢財。崔家為了感謝元稹,設宴答謝。宴席上,元稹認識了崔家的小姐“崔鶯鶯”。一來二往,和正值妙齡的“鶯鶯”產生了說不清 道不明的`情愫。終於有一天,“崔鶯鶯”半夜來到元稹的房間。這就是後來元稹自己所說的“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樣每天半夜 幽會,持續了近一個月。沒過多久,元稹竟住到了崔家,一待數月。

  這時,吏部的選拔考試即將進行。元稹要離開山西奔赴長安,“崔鶯鶯”似乎知道這次分離就意味著分手。在元稹遠行的前一天,“崔鶯鶯”強顏歡笑地對元稹說: “即便你對我始亂之,終棄之,我也不敢怨恨你。”隨後又彈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給元稹聽,聽到的人都傷心地哭了。元稹不顧滿臉淚珠的愛人,決然離開。不 料,考試未中。失意之下,他寫信給“崔鶯鶯”訴苦。不久就收到了回信。信裡,這位飽受相思之苦的女子說:“兒女之情,悲喜交集。”雖然她自己在夜裡常常哭 泣,但她也知道,很多事情是無法勉強的,是“命也如此,知復何言!”在信裡,“崔鶯鶯”不斷地叮囑元稹“千萬珍重,珍重千萬!”要多吃飯,當心身體。元稹 看完後,竟然十分得意,把“崔鶯鶯”的信四處拿給別人看。於是,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痴情女子愛著元稹。

  接下來的兩年裡,元稹和“崔鶯鶯”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直到吏部考試再一次舉行。這次,元稹順利地透過,卻也跟“崔鶯鶯”正式分手。無奈之下,“崔鶯 鶯”嫁給了別人。奇怪的是,元稹在得知“崔鶯鶯”嫁人之後,竟然跑到“崔鶯鶯”的夫家,以表哥的身份,希望騙“崔鶯鶯”出來和他見面。但“崔鶯鶯”並未出 現。因為她知道,那個千里來尋她的“表哥”,已經不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了。

  娶了豪門小姐

  在拋棄“崔鶯鶯”後,元稹轉頭就和韋叢結婚了。韋叢是朝廷顯貴韋夏卿的小女兒,下嫁元稹的時候剛剛20歲。此時的元稹,僅僅是秘書省的小官。韋夏卿出於什麼原因同意這門親事,已然無從考證了,但出身豪門的韋叢並不勢利貪婪,沒有嫌棄元稹。

  元稹費盡心思,才攀上了這門婚事,所以十分珍惜。當時元稹的薪俸不高,家裡比較貧困。韋叢和他結婚後,吃了不少苦。難能可貴的是,出身豪門的韋叢非常賢惠,面對貧苦的生活坦然處之,對於元稹也從無半分怨言。元稹對她十分感激,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和睦。

  然而,貧窮的生活和多次生育,極大地影響了韋叢的身體健康。在元稹31歲的時候,年僅27歲的韋叢去世了。悲慟之下,元稹開始長白頭髮。他邀請大文人韓愈 為妻子撰寫了墓誌銘,自己則寫下了感人至極的詩歌《遣悲懷》三首,其中最出名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詩裡面說:“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 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曾經一起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一旦永訣,比起共富貴的夫妻 更加悲傷。“貧賤夫妻百事哀”更成為中國文學中對家庭生活最有概括力的名言之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