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解之大壯卦

周易全解之大壯卦

  《大壯卦》是講馴養牲畜的寫真,全卦的內容主要與畜牧有關,《周易》一再講到狩獵馴養的情景,可見這在當時的社會經濟中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周易全解之大壯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乾下震上)大壯:利貞。 初九:壯於趾。徵,兇。有孚。 九二:貞吉。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 六五:喪羊於易。無悔。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註釋】

  (1)大壯是本卦的標題。壯的意思是強健,傷。全卦的內容主要與畜牧有 關。標題的“壯”字是卦中多見詞。

  (2)壯:用作“戕”,意思是傷。

  (3)壯:強壯,力大。

  (4)罔:古“網”字,用來捕獸的工具。

  (5)羝 (dT)羊:公羊。藩;籬笆。

  (6)羸(lei):用作“累”,意思是用繩子捆住。

  (7)決:破。

  (8)輹:用作“輻”,這裡指車輪。

  (9)易:用作“場”,指放牧的牧場。

  (10)遂:進。

  【譯文】

  大壯卦:吉利的佔問。 初九:腳趾受了傷。出行,兇險。有所收穫。 九二:佔得吉兆。 九三:奴隸狩獵憑力大,貴族狩獵用獵網。佔得險兆。公羊 用頭角撞籬笆,卻被籬笆卡住了。

  九四:佔得吉兆,沒有悔恨。公羊撞破籬笆,擺脫了羈絆,又 撞在大車輪子上受了傷。 六五:羊在牧場上逃掉了。沒有悔恨。 上六:公羊用頭角撞籬笆,角被卡住,退不了,進不了。沒有什麼好處,佔問旱情則得吉兆。

  【讀解】

  《周易》一再講到狩獵馴養的情景,可見這在當時的社會經濟 中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倘若這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的話,那 就表明周代尚處在由狩獵社會向農業社會過渡的階段。

  狩獵所獲, 或用作食物,或用來馴養(吃不完時養起來供以後食用)。這兩種 情況,《周易》都說到了。另一方面,從所記農業生產的情形看, 顯然還比較原始,而且經常發生搶奪糧食的暴力事件。這說明農 業生產還未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來源,還得靠狩獵和畜牧作為重要的補充。

  周人的發祥地在今天的陝西一帶。今昔對比,滄海桑田的鉅變給人的感慨不知是憂是喜。今日的陝西,恐怕找不到一個地方 可以狩獵,找不到一處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找不到一處可以開墾的處女地……今日的陝西,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黃土地、渾濁的黃河、信天游、窯洞和古銅色的黃皮膚。俱往矣,昔日肥沃繁茂 的草原,今朝已變為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叢林和網路。

  《周易》簡介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歷史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慾望,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成書時間

  成於西周

  顧頡剛關於《周易》卦爻辭製作年代的考證結論,認為周初作。李學勤也認為顧頡剛此文“推定經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為學者所遵信,可以說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範圍,是極有貢獻的”。

  成於戰國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於戰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後,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說法不足信。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成於西漢

  顧頡剛根據箕子和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說法不可信。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後作《論易繫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說《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制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繫辭傳》觀象制器章講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話是西漢後期人的說法。

  關於《繫辭傳》與《世本》的關係,胡適指出,“《世本》所據傳說,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書,《繫辭》不會在其後”“《世本》不採《繫辭》,也許是因為《繫辭》所說製作器物太略了,不夠過癮。《繫辭》那一章所說,只重在制器尚象,並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時已有蒼頡沮誦作書契之傳說,又何必不引用而僅泛稱‘後世聖人’呢?”

  周易作者

  《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即伏羲,文王和孔子。

  否定孔子作《易經》的大學問家很多,如歐陽修、龔自珍。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後認為“孔丘無刪或製作‘六經’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清儒家學者幾乎一邊倒認為“孔子以前不得有經”,康有為則認為:“凡‘六經’皆孔子所作”。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為,《周易》(64卦及卦爻辭)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為周公所作。

  哲學思想

  古代中國學者的哲學思考,透過對易經的研究得到啟發,哲學思辯能力也多數是在對易經的分析闡解和不同意見的爭鳴中得到訓練和提高。老子將易經的思想精華融入《道德經》中,創造了一個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他在經卦陰陽相抱三爻成卦的組合方式的基礎上,構造了一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起源圖式,揭示了事物內部所包含的種種勢力的對立統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相抱這一思想在易經還是一目瞭然的符號圖,到了老子便有了種種具體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間流傳後世對中國哲學影響最大的命題莫過於“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對立的雙方,必有一方為主,另一方為次。物極則反,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思想,在易經是透過爻辭,對爻象在卦體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凶等結語加以反映的。而在老子這裡,已經到了社會、政治、倫理等一切方面,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認為委曲總是由保全轉化。屈枉總是向伸直轉化,卑下總是向充盈轉化,蔽舊總是向新奇轉化,這種辮證思維方式,是老子觀察世界的方法。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他運用這條物極則反原理,對世間萬物進行著辯證概括,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他又用這一條法則,提出了一系列處理問題的具體辦法,老子這些從易經中得到啟發而形成的辯證思想譜寫了中國哲學史上頗有特色的一頁華章。

  孔子深得易經之道了,最顯著者有二:一是關於正名這一政治主張,二是關於舉一反三類推思想。在易經的推論規則中,有一條是關於陰陽爻與陰陽位是否一致的“當位律”。這一條思維規律要求在自然遞進推演時,每一爻的陰、陽性質必須與所在位置的陰陽屬性進行對照,一般而言,凡陽爻居陽位,或陰爻居陰位即“當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順)事物發展規律,倘若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則不當位,即此爻不符合(逆)事物發展規律,孔子把這一條推演規律擴大到了社會政治領域,提出了“正名”學說。在他看來社會政治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位置關係,也應當如同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那樣當位才能使一個國家秩序井然局面穩定,否則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不僅不能越位,而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能產生不當位思想,孔子這一思想又被後人推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