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一剪梅·遊蔣山呈葉丞相》賞析

辛棄疾《一剪梅·遊蔣山呈葉丞相》賞析

  引導語:《一剪梅·遊蔣山呈葉丞相》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葉衡的依依惜別和讚頌。這首詞詞句婉約,語言清新樸實,別有一番氣息。

  一剪梅·遊蔣山呈葉丞相

  宋代 辛棄疾

  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

  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閒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賞析

  詞中上片回憶與葉衡同遊鐘山,“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點明瞭具體地點與時間,“獨立蒼茫”、“日暮天寒”以蒼茫無人來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說明了環境的悽清,從而渲染了一種淒涼悲切的氛圍,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首句“歸去來兮”,說明葉衡即將離開建康奔赴京城。“探梅踏雪幾何時。”,回憶與友人當時一起在鐘山上踏雪尋梅的經歷。

  “雪”象徵著純潔,“梅”則象徵著清高,傲岸的人格,詞人與友人一起踏雪尋梅,則是說明兩人志同道合,兩人的友誼也是純潔高尚的。“今我來思”和“楊柳依依”是《詩經·小雅·采薇》中的詩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後,自己一個人再來鐘山那種“物是人非”的淒涼心境,化用即成的詩句,卻毫無做作之感。

  下片緊承“今我來思,楊柳依依。”“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閒愁,芳草萋萋。”幾句,描寫了友人離開以後的具體情景:白石崗依舊是長滿了萋萋芳草,景色沒有變,卻沒有同遊之人,從而而心中充滿了愁緒。“多情山鳥不須啼。”,則是對這種愁緒的強調——不用山中多情的鳥兒悲啼,心中自會惆悵不已。最後兩句,引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讚頌李廣的話說明葉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們的稱頌,葉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愛戴。

  思想感情

  此詩作於公元823年(長慶三年)早春。當時韓愈已經56歲,任吏部侍郎。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雖然時間不長(他57歲就病逝了),但此時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鎮州(今河北正定)藩鎮叛亂,韓愈奉命前往宣撫,說服叛軍,平息了一場叛亂。穆宗皇帝非常高興,把他從兵部侍郎任上調為吏部侍郎。

  在文學方面,他早已聲名大振。在復興儒學的事業中,他也卓有建樹。因此,雖然年近花甲,卻不因歲月如流而悲傷,而是興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大約韓愈約張籍遊春,張籍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於是作這首詩寄贈,極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觸發張籍的遊興。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