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閱讀答案及賞析

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閱讀答案及賞析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此詞抒寫了閨中離愁,相思懷遠之情。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閱讀答案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

  晏殊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1)作者晏殊是北宋 (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2分)

  (2)“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分析詞的上闕中“景語”所傳達的情。(2分)

  (3)如何理解“心長焰短”?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聯絡全詩加以賞析。(4分)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閱讀答案

  (1)婉約派(2分)

  (2)景語“碧紗秋月,梧桐夜雨”營造出一種寧靜、淒冷的氛圍,透露著詞人的孤苦寂寞。表達了詞人與情人離別,音信遠隔千里,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景物特點的概括1分,感情1分)

  (3)“心長焰短”表面指細長的燭心和短小的火焰。實際上,心長是指情長意長,悠長的思念和悠長的恨。焰短暗示著力不從心,暗示著希望渺茫。“心長焰短”正是詞人自身的寫照。(2分)表達了詞人無漢扭轉人生,無法改變別離命運的哀嘆。(2分)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作者

  晏殊

  (99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宛麗,有《珠玉詞》。亦工詩善文,現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賞析:

  此詞寫難以排遣、無所寄託的思念之情。情無所寄,相會無期,夜長無寐,只好移情於燭:明明是人心裡難過,卻說蠟燭向人垂淚;明明是人心餘力拙,卻說蠟燭心長焰短。這裡,人即燭,燭即人。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開篇點題,說自與情人離別以來,音信遠隔千里,惆悵的是,這一片深情無從寄去。以情語開篇後,作者接著以景寫情,“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寫的.是:碧紗窗下,對著皎潔的秋月,臥聽淅淅瀝瀝的夜雨滴梧桐葉上。

  “幾回無寐”上承景語,點破相思,說的是:有多少回啊徹夜無眠!“碧紗”二句,代表不同時間、地點、景物,目的是突出“幾回無寐”四字。對月聽雨,本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寫表情的動作,用於此處,思與境諧,表明主人公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類似的意境有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上片泛寫別後相思,下片實寫此時此地的感受。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幾句寫的是:登上高樓極望,只見天空遼闊,層雲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樓高目斷”,另筆提起,與上片“幾回無寐”似接非接,頗有波瀾起伏之勢。“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一結三句,是全詞最精美之筆。以紅燭擬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贈別》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蠟燭向人垂淚表示自己心裡難過,但杜牧詩的著眼點“替人垂淚”而且“有心”,大晏詞則以“心長焰短”一語見長。那細長的燭心也即詞人之心,心長,也就是情長意長,思念悠長恨悠長;焰短,蠟燭火焰短小,暗示著主人公力不從心,希望渺茫。這三句景真情足,讀來只覺悱惻纏綿,令人低徊。

  這首詞妙於淡雅閒適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蒼涼,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