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三美的特點

再別康橋三美的特點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再別康橋有三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三美的特點,一起來看看吧。

  徐志摩是我國現代浪漫主義詩人,也是中國新詩歷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為讀者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作。

  徐志摩是我國現代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新詩的發展歷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和深厚的藝術氣息。《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在1928年秋歐遊歸途中的作品,這也成為了他的代表著作,是中國20世紀中最出色的詩篇之一。詩篇憑藉對康河動人景緻的描寫和對泛舟在河上的想象,表達了徐志摩對劍橋大學和康河依戀不捨的情懷。作品所顯現出的藝術之美,可以說是文壇中的精品之作。徐志摩作為新月詩派的創歷人,在詩篇的創作標準上一直遵循著“三美”理論。他的作品通常以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的三美特色為主張。

  1、音樂美

  音樂美是對整首詩中的音節所說的,一首優秀的詩歌要有和諧的音節以及較強的節奏感,使人讀誦起來朗朗上口。在創作中徐志摩對詩歌的音樂美是非常重視的。徐志摩說過:“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內含音節的勻整與流動,就像一個人身體的秘密是他的血管的流通。”這首詩篇中所表現出的音樂美在於“迴環往復”,在作品首尾呼應的結構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1.1 節奏美

  本詩的整體節奏和諧動人,在全詩共七節,詩人反覆運用了疊字的手法:“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輕”和“悄”不但給人以柔和溫婉的感覺,再加之多次重疊使後更顯得輕柔纏綿。在詩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聲母、韻母相同的詞語,例如“豔影、榆蔭、盪漾、班斕”這類的連綿詞,使人讀誦起來具有一定的音樂美感,也充分表現出了詩篇中和諧、柔美的溫潤之感。

  詩篇中整體的節奏雖然是溫和、柔美的,但也體現了許多的輕快之處。作品的開始和結尾處的節奏表現的較為明朗輕快;作者在尋夢放歌的時候節奏稍加急促,這種快慢節奏的相互對應也反映了作者波動的情緒,使音樂美在節奏變化上充分的體現。

  1.2 韻律美

  押韻是文章中,在每句話的末尾放相同“韻”的字,讓其在聲音上產生一種和諧的迴環感。一首詩篇中的音樂和它的韻感是息息相關的,詩篇在韻律上採取了每兩句押韻,每節都隨情換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全詩音節平仄交替、勻稱整齊,聲調回環往復,使人讀誦起來抑揚頓挫、節奏和諧鮮明,極具婉轉悠揚的旋律磁。

  1.3 結構美

  詩篇在描繪手法上運用了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的結構。在映襯離愁氣氛的同時,把詩篇中的節奏感和旋律美巧妙的組合在一起。作者透過對節奏的正確把握,使詩篇中迴環往復的音樂之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2、繪畫美

  繪畫美是指詩篇透過優美動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的走到作品的意境裡。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詩畫同源的說法,詩歌也一直都講求繪畫之美,詩與畫也一直都是默契相同的。許多古代的文人在詩詞創作的同時也非常熱愛繪畫,所以常常會把詩詞和繪畫合為一體,便有了“書畫同源”說法。而徐志摩也是其中之一,他熱愛自然、崇拜山水,在詩篇的意境和詞藻的的運用上更是專注,在他創作過程中一直都不遺餘力地追尋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

  2.1 繪畫外表

  《再別康橋》運用簡練的語句,為讀者們展顯出了行雲流水般動人的景象。全詩中選取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這類簡潔卻極具藝術色彩的詞語,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視覺想象空間。詩篇共分為七節,而每一小節都會為讀者營造出不同的迷人畫面,第一節是詩人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第二節是河畔上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第三節是康河水底的水草向詩人招搖似乎有話要對詩人講;第四節是浮著水草的水中倒映著霞光,波瀾盪漾。這時的詩篇中又為讀者描繪出了一副康河晚景圖的景色。整幅畫面如霞光斜照般迷人,雲彩、垂柳、柔波、水草、清潭在夕陽的映照下也變得班斕絢麗。

  2.2 內在寫意

  寫意畫通常運用散點透視的方法,一幅作品可以用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對事物的內在精神情感的表達往往大過於外在的寫實。這便是人們常說的“不求形似,貴在神似”《再別康橋》正是透過唯美迷人的畫面,抒寫了詩人情感失意後複雜感傷的心情和康河夢幻般的意境之美。

  在夕陽的映照下,河邊的青柳也被染成了金黃色,在絢爛耀眼的同時,也讓人突增淡淡的傷愁,“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也正符合詩心當時內心的情境。詩人多年來一直把康橋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再次故地重遊自然讓詩人滿心歡喜,但此次行程匆忙,而這一次的康橋之行也可能是此生的最後一次,這讓徐志摩心有不捨,難免傷感。“金柳”的“金”也表達了作者內心中複雜交錯的情感。

  3、建築美

  建築美是指將文字透過使用正確的排列手法,例如勻稱的小節、整齊的句子使文章呈現出美感。

  聞一多根據中國漢字的'特點提出了三美理論,他認為中國使用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而中國人的在鑑賞文藝的過程中,大概有一半是透過視覺神精來傳遞的,所以我們要讓文字充分發揮它的藝術空間,根據漢字的形體特點,讓讀者在詩歌的視覺空間中擁有直觀的感受。

  3.1 格式錯落有秩

  詩篇是以每四行為一節,一三行稍短,大概六個字,二四行稍長,大概八個字,詩行呈現出長短錯落有秩的形式美,如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3.2 整體結構勻整

  詩篇雖然顯現了錯落的變化美,但其中也是有規可循的,其實從整體上看,無論是節式、章法、句法、韻腳上雖然各有變化,但還是非常嚴謹勻整的,整體表現出了規整之美,如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彩,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通篇欣賞詩歌之後,不禁讓人心起漣漪,這正如詩篇用變化的旋律表達了作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詩歌以輕快、舒緩相融合的節奏以及輕柔起伏的旋律,表達了詩人內心如水波般變化的情感。

  4、結束語

  徐志摩以聞一多提出的“三美”為藝術特色,透過自己在藝術上的獨特造詣,讓《再別康橋》成為新月詩派首屈一指的佳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