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名師教學實錄
《再別康橋》名師教學實錄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坐下。今天上課的格局不同於往常,喜歡嗎?(學生四人一組,面對面坐。)
生:喜歡。
師:這叫小組交流討論的學習方式。不是你們聽老師講,主要是小組之間交流學習,有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研究,好嗎?
喜歡語文課的同學請舉手。
生:(舉手)
師:不喜歡的舉手。
生:(沒有舉手的)
師:這說明你們老師語文教得好。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再別康橋》,這首詩以前知道的請舉手
生:(舉手)
師:這麼多同學知道呀。說說,你是什麼時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電視上剛好有這首詩。
師:那是在什麼時候?
生1:一年以前。
師:你呢?
生2:我接觸過幾次。
師:(驚訝的)幾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學,是一個同學在廣播站朗讀了這首詩。
師:以前知道這作者是徐志摩的舉手。
生3:(舉手)
師:請你將他的名字寫一遍。知道為什麼要寫一遍嗎?這個“摩”字要注意是嗎?
生3:(板演)
師:好。記住了,徐志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將詩歌朗讀一遍。
生:(讀)
師:有不認識的字舉手。
生:(沒人舉手)
師:沒有不認識的字,是嗎?下面請同學們推薦一個同學來讀一遍。
生4:(舉手)
師:你推薦誰?
生4:我推薦***
師:你為什麼推薦他?
生4:因為他讀得還可以?
師:你自己讀得怎麼樣?
生4:嗯……
師:那你推薦誰?
生4:推薦我自己。
師:有勇氣,同學們為她鼓掌。
生4:(讀課文)
師:好。謝謝你。讀得不錯吧?
生:(全體鼓掌)
師:有讀錯的嗎?
生5:第五段“滿載一船星輝”, 她讀成了“滿載一城星輝”。
師:嗯。還有嗎
生6: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她讀成“青棗”。
師:嗯。還有一個地方,“沉澱著彩虹似的夢”,我們看應該讀“似(shì)的”,還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師:對,彩虹似(shì)的。什麼時候讀“似”?
生6:相似(sì)。
師:下面小組交流一下。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喜歡?
生:(小組交流)
師:好。這個問題比較簡單,我們簡單地交流一下。喜歡這首詩的舉手。
生:(舉手)
師:不喜歡的舉手
生:(沒舉手的)
師:沒有不喜歡的。為什麼喜歡?
生7:首先我喜歡是因為是抒情的詩,更喜歡二三四段,把景物寫活了。
生8:我覺得這首詩給人一種做夢的感覺。
師:做夢的感覺,很好。還有這種感覺的同學舉手。
生9:我覺得有音樂感。
師:還有這種感覺的同學舉手
生10:我喜歡這首詩,前後呼應,中間運用了比喻等修辭手法。
生11:這首詩很緩慢,讀的時候很享受,給人一種輕鬆的感覺。
師:我們讀了這首詩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來要做什麼呢?你讀了這首詩,有什麼問題要問嗎?小組交流一下。
生:(小組討論)
師:好,同學們都寫了很多問題,有的同學寫了三個問題。請同學們提問題
生12: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星輝斑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境?
師:你是不理解“星輝斑斕”的意思,還是不理解這個意境?
生13:意境。
師:這是怎樣的意境?在這個意境裡怎麼想到要放歌呢?這個問題好,繼續提。
生14:前面說“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後面又說“但我不能放歌”,這不矛盾嗎?
師:哦,矛盾,問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們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洶湧澎湃的,為什麼這裡說是柔波?
師:大海的波浪是洶湧的,是吧?小河裡的波浪會是什麼樣?是不是柔波?
生16:為什麼說餘陰下不是清輝,又是清輝?
生17:為什麼是再別康橋?
師:以前來過,離開了;這次又來了,又要離開了。
生18:第五段的“尋夢”,尋的什麼夢?
生:第六段的最後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不懂。
生19:我想提兩個問題,一個是,徐志摩寫這首詩的背景;第二個是,第一段和最後一段為什麼要重複地用“輕輕的、悄悄的”?
生20:青草為什麼是柔柔的,應該是光亮的?
師:還有新問題嗎?
生21:為什麼用盪漾?
生22:前面是“輕輕的”,為什麼後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為什麼要用“揉碎”這個詞?
師:我現在要調查一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提出問題的請舉手。
生:(舉手)
師:有問題嗎?
生24:有。二三四段,為什麼分別講“金柳”、“青荇”、“餘陰”,為什麼講這麼多景物?
師:還有嗎?
生25:題目是康橋,文章應該重點寫康橋,可文章為什麼重點寫康橋邊的景物?
師:同學應該知道,學習沒有局外人,沒有旁觀者,大家都應該是學習的主人公。還有誰沒有提過問題呢?
生26:為什麼在康河的波光裡,我甘願做一條水草?
生27:為什麼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師:記住,以後我們都是學習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觀者。指名讀第二段
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師:你知道 “金柳”是什麼嗎?
生28:我知道。
師:為什麼柳樹是金色,是因為什麼照耀著?
生29:夕陽。
師:夕陽下,柳樹一片金色。“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個“那”,就是要往遠處看。你看到了嗎?
生30:沒有。
師:那麼在什麼地方?
生30:心裡。
師:對。“新娘”知道吧?為什麼看到金柳詩人就想到“新娘”,你們會想到新娘嗎?
生:不會。(笑)
師:詩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為什麼?
生31:應該是寄託思鄉的感情。
師:你為什麼會想到思鄉?
生31:因為我想家鄉。
師:與你的情感有關吧,那詩人為什麼想到新娘?與什麼有關?
生32:情感。
師:對,肯定有一段感情在裡面。詩歌與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豔影”是什麼意思?
生33:美麗的影子。
師:誰美麗的影子?
生33:新娘的美麗的影子。
師:“我在心頭盪漾”,“盪漾”是什麼意思?
生34:水波動盪的意思。
師: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生35:在我心裡面來回想,徘徊。
生36:不停地在我心頭出現。
師:就是在你心頭縈繞。
生37:不可以忘記。
師:對,不可以忘記,很好。能不能讀出水波盪漾的感覺來?
生:學生讀“在我的心頭盪漾——”
師:好,一邊讀的時候,一邊感受水波盪漾,新娘在他心裡跳。齊讀這段。
生:(讀)
師:“在我的心頭”應該停一停,(老師範讀最後一句)“在我的心頭——蕩——漾——”
生:(再讀)
師:你們是不是覺得小詩寫得很有趣。現在學習第三節,請你讀一讀。
生38:(生讀)
師:從感情的發展來說,你覺得這小節與前面相比是變得強烈了還是減弱了?
生38:強烈。
師:你怎麼說是強烈?
生38:因為後面說“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
生38:甘心。
師:你說詩歌一開始,詩人看到了什麼?
生38:天空。
師:天空沒有什麼意思。然後看到什麼?
生38:金柳。
師: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麼?
生38:水草。
師:金柳與水草你看著我,我看著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我們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條水草。
生:(笑)
師:你們願意做水草嗎?
生:不願意。
師:你們還小。
生:(笑)
師:讀第四段。
生:(讀)
師:“那樹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麼就不是清泉了呢?原來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不是,為什麼揉碎?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生:(討論)
師:好,下面交流。
生39:我們這小組是這樣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橋在水中的倒影,因為水面反射出夕陽的光,柔波盪漾,那橋好像睡了一樣,自己的夢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應該是內心的思想,要離別,很悲傷。彩虹是內心的追求。
生41:夕陽餘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樣子。
師:理解這一小節很難吧。
師:“餘陰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是什麼呢?
生41:應該代表他的夢。
師:徐志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在這裡上學,有一些讓他追求一生而無法實現的夢想。這康橋就是劍橋,劍橋大學,老師去過那地方,沒有彩虹橋,只有一座很小的橋。劍橋大學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學,希望你們將來能夠去那兒讀書。
那餘陰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作者偏偏說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們讀者,你可千萬不要把它看成是——
生:(無人舉手)
師:同學們,生活中有這種情況,比如你到商店裡看到一種你非常喜歡的筆,但是,這種筆很貴,你回家問爸爸媽媽要錢去買,可你爸爸媽媽說你不是有很多筆嗎,不買!但是,有一天,你爺爺給你買來了這支筆,你非常高興。以後你每次看到這支筆,你就認為這不是一支筆,而是——
生:爺爺的愛。
師:本來是一支筆,在你心裡那不是筆,成了爺爺的愛。那麼,這裡作者說不是清泉,那是什麼呢?
生42:象徵著夢
師:什麼夢?
生42:是……是……
師:象徵著愛情,知道嗎?
師:天上的虹,怎麼揉碎了呢? 剛才說了是風吹,就不完整了,但這是表面的。破碎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