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林運使墓誌銘》原文+翻譯
楊萬里《林運使墓誌銘》原文+翻譯
楊萬里《林運使墓誌銘》原文是怎樣的呢?楊萬里《林運使墓誌銘》原文講述什麼故事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楊萬里《林運使墓誌銘》原文以及,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原文:
公諱孝澤,字世傳,莆田人也。少好詞章,卓然自立,一時流輩罔不推表。宣和六年,登進士第。
建炎初,調南劍州順昌縣尉。會有告某賊欲犯城邑,公不謀同僚,不檄旁援,獨計以為可先未發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賊方槌牛釃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無一人免者。未幾,丁太夫人憂,當論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吳建曰:“使賊而張,州且不保,況邑乎?是不可不賞!”乃以聞。服除,授左承事郎,監建陽縣麻沙鎮稅。秩滿,調泉州晉江縣丞。太守器其詳整,訟有積歲不決者,一以屬公,靡不立斷,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彌高矣,聽決益精明。北邊有釁,斂兵於漳以戍焉。前守匱於賦,故事戍者既行,居者增餐錢,而州不時給。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①色,公不為動,徐曰:若輩欲反,必先殺我。餐錢極無幾爾,獨不可強取。叱令還營,取一二尤者置之法,而令月庚之,眾服其暇。
歲大疫,為糜粥藥餌,賙路界。死不能掩埋者,官為棺斂。部使者上最,進提點廣南東路刑獄,公力辭不就。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閣,主管建寧府武夷山衝佑觀。訓詞曰: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朝廷方行綜核之政,切齒汙吏。有言於丞相者曰:林公雖老,持節鄉部,肅清一路,獨不可耶?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轉運副使。命下,八郡聳然曰:此真監司也。公即以鄉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謂所知曰:廣南之命既得辭矣,顧拜今命,辭遠樂近,非人臣義。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強致,復俾祠祿②,是歲乾道六年也。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終,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無外嗜。與人交,一見傾底裡;至遇事,凜不可犯。南康、臨漳歲倚山澤之入以佐公幣,公盡捐以俾民。遇過使客,燕享儉而敬,賓亦欣然滿意。公自律清苦,一夕視事,竟有持燭送公至闑③內者,公曰:此官燭也,亟命持去。
註釋:①猘zhì,狂犬,猛犬。②祠祿,官名。宋制,大臣罷職,令管理道教宮觀,以示優禮,無職事,但借名食俸,謂之“祠祿”。③闑,niè古代豎在大門中央的短木。
譯文:
林公名孝澤,字世傳,是莆田人。年輕時喜歡詞章,卓越不凡,一時間同輩人沒有不推崇舉薦的。宣和六年,考中進士。
建炎初,調任南劍州順昌縣尉。恰巧有人報告某賊想要侵犯城邑,林公不跟同僚商討,不發檄文請求援助,獨自謀劃認為可以(在賊人)為發動襲擊之前就先擒住敵人,他帶領士兵趁夜出發,黎明到達賊人所在的地方,賊人正殺牛斟酒,聚集在神祠中,於是林公等人突然襲擊他們,沒有一人倖免。沒過多久,遭遇他母親的喪事,應當論定功勞,卻有個郡僚阻止此事,通判吳建說:“假使讓賊人發動襲擊,州郡尚且可能不能保全,何況小小的城邑呢?這不能不獎賞!”於是把這件事上報朝廷,服喪期滿,林公被授予左承事郎,監管建陽縣麻沙鎮稅務。任期屆滿,調任泉州晉江縣丞。太守器重他處事周詳完備,有多年都不能決斷的案件,全都把它們交付給林運使,沒有不迅速決斷的。人們心裡很佩服他。
擔任漳州知州,林公年齡越大,決斷越精明。北邊有戰事,林公在漳州徵兵來守邊。前太守稅收匱乏,按照舊例戍邊的人出發後,家裡人可以補貼些餐錢,但州郡卻不能按時給予。那些守邊的人聚集在庭下不肯離開,有狂怒神色,林公不為所動,緩緩地說:你們想要造反,就先殺了我。餐錢肯定寥寥無幾,唯獨不能以強硬方式取得。林公大聲呵斥他們回到軍營,將其中一、二個鬧事最兇的人按軍法處置,令他們按月賠償,眾人都很佩服他從容(處置突發事件)。
有一年發生大的疫情,林公準備了稀粥、藥物,在各地區救濟百姓。已經死亡不能掩埋的,官府提供棺材收殮。督察人員上報考核林運使為最優,提拔林公為提點廣南東路刑獄,林公竭力推辭不上任。天子重視他,改任直秘閣,主管建寧府武夷山衝佑觀。訓詞說:守法循理的'官吏是我所看重的,知道滿足的人是我所尊敬的,秘閣重臣的正直是我所愛惜的。朝廷正推行綜合考核管理的政策,對貪官汙吏切齒痛恨。有人對丞相說:林公雖然年紀大了,在鄉部為官,掃除障礙,難道不可以麼?丞相認為他說得很對,向皇帝報告,讓林公擔任本路轉運副使。詔令下達,八郡驚恐說:這是真正的監司啊。林公就以鄉里避嫌請求退避,有聖旨催促林公入朝向朝廷稟告,林公對了解內情的人說:(前面)廣南的任命已經辭掉了,反而接受現在的任命,推辭遠處的任職而願意近處就職,這不是做臣子應有的節義。奏章兩次呈上 ,朝廷知道不能用強力使他上任,又使他擔任祠祿,這一年是乾道六年。第二年正月十八日生病去世,享年八十三歲。
林公本性淡然,沒有別的嗜好。和人交往,坦誠無私;一旦有事務要處理,就凜然不可侵犯。南康、臨漳每年倚靠山澤收入來增加官費,林公將它全部捐獻來幫助百姓。遇到經過此地的公差,林公用酒食款待他們,既節儉又恭敬,賓客們也很高興滿意。林公為官自律,清廉節儉,一天晚上辦理公務結束,有人舉著蠟燭送林公到大門口,林公說:這是公家的蠟燭,讓他趕緊拿走。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太常博士、寶謨閣直學士等職,韓侂冑當政時,因政見不合,隱居十五年不出,最後憂憤成疾而終。有《誠齋集》。
楊萬里的詩歌創作大體上經歷了從模仿、過渡到自成一體的過程。紹興三十二年以前,他是學江西派風格的,這詩作後來被他燒掉了。此後到淳熙四年(1177),是他詩風轉變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他一方面向張浚、張栻學習和切磋理學的奧旨,同時把從日常生活中體驗與領會理致的見解挪移到文學創作中來。他在《題唐德明建一齋》詩中說:“平生刺頭鑽故紙,晚知此道無多子。從渠散漫汗牛書,笑倚江楓弄江水。”這種蔑視書本而重視日常生活的態度成為他詩風轉變的契機。現存《江湖集》的七百多首詩中,既有學陳師道五律、王安石七絕及唐人絕句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風趣輕快的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