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作品的深層結構-以徐志摩《再別康橋》為例
解讀作品的深層結構-以徐志摩《再別康橋》為例
筆者將文學作品的內容關係稱之為深層結構,是相對於段落層次這種表層結構的一種籠統的叫法,並沒有區別它是文字整體的還是區域性的。但一般提到“結構”一詞的時候,指的還是前者,也就是作品所有內容的共有關係。因此我們在建構作品的整體結構框架時,先要對文字的的內容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瞭解。
全面深入瞭解作品的內容,也不只是一種概念上的要求。整體結構框架是作品解讀的座標。如同一個定位系統,只有當它涵蓋了作品所有相關內容並正確反映了相互之間的關聯時,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內容的缺失所導致的結構的訛變,會使它喪失對作品進行準確的解讀定位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全面深入地瞭解作品的內容才是最為必要的。
但有一種情況卻會阻礙這種瞭解的進行,那就是文學作品的“冰山現象”。
所謂文學作品的“冰山現象”,是指某些作品所呈現的顯在的內容,其實只是它整體內容的一個較小的部分。就像海上冰山將它的大部分山體都潛藏在了水下一樣。這固然是出於某種表達的需要且有了蘊藉的好處,但卻因為那潛在的部分難於一眼見出,還會深刻影響到顯在部分的狀態,在分析作品的整體結構時,就易造成內容的遺漏與關係的誤認。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內容關係”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思路。
“內容關係”作為“深層結構分析”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可以從中理解出“內容在關係中”的。
“內容在關係中”提示我們,不要孤立地看待作品內容。一方面,對內容的解讀,還須聯絡到它所處的關係中去;另一方面,當作品的內容有所不明時,在確實把握了相互關係的情況下,就可以判斷是否有潛在的內容,進而由顯見隱,順藤摸瓜地找出那潛在的部分。
下面,筆者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為例作些說明。
本詩的顯在內容是再別康橋的眷戀。包括詩人(主體)與校園(客體)兩個要素。
是否會有潛在的內容?
悲歡離合與愛恨情仇禍福生死同為人世常態。它們對應著存在而又相互聯絡。我們在關注其中的一端時不可忘了另一端的影響。詩題有“再別”二字,則之前當有“再來”,之後也該有“再往”。那麼,“來”從何處?“往”去何方?
不難查實,這裡的所來所往都是詩人的家國。一九二八年,詩人因家事等煩惱想借遠行以求得解脫。最遠點就是英倫康橋,起點和終點同是他在中國的家。詩人以他的身心為筆在這世間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圈,解讀該孤立在其中的某一點嗎?
而所來所往就真的會影響到所辭?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描寫了朝辭白帝的輕快。不難明白,辭別的輕快源自歸往的欣喜,而此前逆水行船的滯重又放大了順流飛舟的輕快程度。
作為一首典型的寫景抒情詩,解讀還須落實到它的意象。本詩的意象主要有“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清荇”泛著柔波的康河、“榆蔭下的一潭”“沉默”的夏蟲等。
先看中間幾個。
河畔的金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河畔的金柳”已不是純然的自然界的柳樹;作為意象,它融合了人間新娘的形象,是美樹與美人的'雙重疊影。那麼,臨別的學子對於母校一株柳樹的眷戀,也就類似於即將遠行的新郎對於他的新娘的不捨了。
青荇與康河。康河以她的軟泥養育了眾多的青荇,柔波又給青荇們以普遍的護愛。對青荇而言,康河就是母親的形象。想要投入她的柔波做一條水草的感情,是兒女對母親的感情。
榆蔭下的一潭。“那榆蔭下的一潭”是詩人尋夢的地方,“沉澱著彩虹似的夢”,是夢的載體。那它對於詩人的意義,也就有了夢鄉——夢裡故鄉的性質。因為一個可以讓他漫溯不已去尋夢的地方,也會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那就只有心中的故鄉了。
總合上面的分析,我們會看到,“金柳”有“新娘”的影子,“康河”有母親的影子,潭水有故鄉的影子。而“新娘”“母親”“故鄉”合在一起就是一個整體的家園。可以說,詩人在他母校的自然景物中,“看到”了他心中家園的影子;而學子對於母校的感情,也就帶有了遊子對於家園的感情。
這樣分析靠譜嗎?
“一切景語皆情語”,偶爾的修辭或許不能說明什麼, 但普遍的傾向你不能否認是一種情感的流露。
且“新娘”“母親”“故鄉”剛好從不同的方面完足了家園的內涵。你能說這就全是一種巧合?
其實早在一九二二年,詩人在他所寫的長詩《康嬌再會吧》中,就稱康橋“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可為又一佐證。
至此我們可以說,《再別康橋》一詩是有潛在內容的。這個潛在的內容,從事件關係看,應是詩人現實的家園;而從意象組合看,則表現為以喻體或擬體形式出現的詩人心中家園的影子。
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個問題是,這個“影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影子?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影子與家園的現實有什麼關聯?
先看第一個問題。
仍可由相互關係找到那潛在的內容。
首先,“家園的影子”是作為喻體或擬體用以形容校園景物的美好的,那它本身就該具有與這些景物相通的美質。
新娘具有與“金柳”相通的美質;
母親具有與康河相通的美質;
故鄉則兼具了清泉與彩虹的雙重特點。
可以想見,詩人心中的新娘,應是一位氣質高雅、體態婀娜、美豔迷人的女郎。
心中的母親,也是一位慈愛寬容、對兒女充滿了如水柔情的婦人。
而心中的故鄉,就匯聚了清泉的純淨與活力、彩虹的絢爛與脫俗,可以直通天堂的諸多好處,能夠讓她的兒女們去自由地追求各自美好的夢想了。
顯然,這樣的影子家園,就是詩人理想的家園。那家園的影子,也就是這種理想在校園景物上的一個投影。
“心不孤起,仗境方生”,詩人之所以會在母校的自然景物上“看到”他心中家園的影子,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景物本身具有與他的理想家園相通的美質,形成了特定的審美對應,契合了他當時的情感指向。於是看到楊柳就會聯想到新娘,看到康河就會聯想到母親。一方面也是因為詩人家園理想的強烈迫切,一遇適合之境就會“附體顯靈”,也就是“仗境方生”了。
第二,詩人面臨離別而變得“沉默”,一種解釋是,離別就意味著迴歸,回到他現實的家園。則他現實的家園當與他理想的家園成對立的關係。果真如此嗎?
現實的“新娘”。此時陸小曼與詩人結婚已兩年,全沒有了先前美女才女的樣子。她身患痼疾,頹唐不堪。就靠鴉片與按摩紓緩病疼。即使這樣,還要與人出入於各種社交場合,繼續她社交名媛的生活。詩人所經常遇到的,是眼睜睜見她與另一男人同臥一榻吞雲吐霧,這男人還要為她施以按摩。在治病解疼的名頭下,肉體與精神的親密不避嫌疑。更有不堪的是,陸小曼揮金如土的惡習,驅使詩人為賺錢還債而疲於奔命,身心俱悴,已到了崩潰的邊緣。
現實的父母。雙方父母本不同意二人棄舊圖新,沒少設局阻攔。二人的固執與陸小曼的作派更使徐父斷絕了對兒子的接濟,還搬去與詩人的前妻住在一起。後來甚至不讓陸小曼參與祭祖。
現實的故鄉。二十年代的中國戰禍頻仍,生靈塗炭;政治腐敗而貪賄公行。激烈的階級對立斷絕了第三條道路,詩人英國式的自由民主的社會理想看不到實現的可能。而作為一個崇尚自由與個性的詩人,“新月派”的“純美的藝術”“普遍的人性”又遭到了左翼作家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批判。
看來,詩人現實的家園與他理想的家園真的相反。那麼,詩人在校園的自然景物上看到的家園的影子就不過是他家園理想的一個幻影,也是他家園現實的一個倒影。
再看第二個問題。詩人在校園的自然景物上看到他家園的影子,這與他現實的家園又有什麼聯絡?也就是說,詩人為什麼會“反認他鄉是故鄉”,且把故鄉顛倒放?
人與家園的關係,是人與環境的關係。家園之於人,是他生命的依託,精神的歸依。人之需要家園是註定的,也就是現實的;而人對家園的需要又是充分的,也就是理想的。二者雖有差距但只要有相當的契合,人與他現實家園的關係就是相對穩固的。一旦差距過大缺少了契合,人對家園的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滿足,那他與現實家園的關係,首先斷裂的就是精神上的紐帶,接下來有可能發生的就是實體的斷裂了。而由於人之需要家園是註定的,他就會去尋找新的家園,部分的或整體的,精神的或實體的;再或乾脆心造一個理想的家園來與現實對抗。這就是所謂感情轉移與精神補償之一類了。“桃花源”與“烏托邦”就是這麼產生出來的。詩人之所以會“反認他鄉是故鄉”,且把故鄉顛倒放,其根本原因也正在於此。從前文看,詩人現實的家園只會令他痛苦失望,他想要遠行其實就是想要逃離。這意味著重新尋找的開始。而當他在往日校園生活的回憶中找到了精神的慰藉,面對校園又有了面對家園的感覺時,就表明這種轉移已然實現。至於這個轉移的物件為什麼單單就是英倫康橋而不是別的什麼地方,則只能說明康橋更符合詩人的理想和性情了。康橋美得純淨,美得富有靈性:柳是雅潔的,水是清澈的,柔波有母親的情懷;整體又給人以優美、寧靜、調諧的氛圍。適於心靈的休養。康橋生活的特點是自由浪漫。隨意賞景,星夜划船,漫溯尋夢,實在是非常愜意的事。這些都暗合了主體的詩性人格。所以才有了那種類夫妻、類母子的融洽狀態,以及見之於“盪漾”“情願”“放歌”的心動、心甘、心歡的感覺。
最後一個問題是,詩人的情感轉移意味著什麼?
詩人認柳為妻,認河為母,認他鄉為故鄉,反映了他對故園現實與家庭生活的雙重失望以及對美好自然的一體迴歸。詩人此時最想的,就是與他心愛的康橋永相為伴。
但“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再別”也就是永別。詩人的心情無疑是絕望的。所以,“輕輕”是以表面的“輕”掩飾內心的“重”,“悄悄”是以表面的“靜”掩飾內心的“動”,“沉默的康橋”是“以我觀物”的表現,折射出主體本身的沉痛。因為“作別那西天的雲彩”也就是永別了康橋美好的一切——他心中最為美好的家園,“不帶走一片雲彩”就是連一片雲彩也不能帶走:一種徹底的訣別。
透過以上一番由此及彼的關係分析,我們對本詩的內容算是有了一個較為全面深入的瞭解:它不是表面看來的只有詩人與校園的兩項,而是包括了潛在內容家園要素的三項,其中的家園要素,依其潛藏的深淺,又有家園的影子、家園的理想、家園的現實三個層次。藉助意象組合的分析,我們最先看到的是家園的影子,然後循著這個方向,又依次看清了家園的理想與家園的現實。那麼本詩的結構,就不是簡單的兩相對應,而是一種複雜了許多的三角關係。有了這個符合文字實際的結構框架,解讀才算得到了正確的定位:詩人因為對現實家園的失望而發生情感轉移,將他的理想投射到了校園身上,這就出現了校園景物與家園影子的二位一體。再別康橋的眷戀,於是有了永別家園的傷悲。
總結。本詩的內容關係,依次可以概括為下面幾句話:對應聯絡,二位一體,三項合一,兩兩相對,多重轉移。依次指的是事件關係、意象組合、主客關係、關係的關係。分析就是從把握關係入手以認清內容特別是潛在的內容,從而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結構來定位解讀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