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透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拾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飽含著濃濃的愛國思想。全詩如下: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註釋】
⑴南鄉子:詞牌名。
⑵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在今鎮江市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
⑶望:眺望。神州:這裡指中原地區。
⑷北固樓:即北固亭。
⑸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長、久遠。
⑺年少:年輕。指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兜鍪(dōu móu):指千軍萬馬。原指古代作戰時兵士所帶的頭盔,這裡代指士兵。
【譯文】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佔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賞析】
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詞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猶如長流不息的江水。“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三國時代的孫權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自強,戰鬥不息。據歷史記載: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據一方。赤壁之戰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歲。因此可以說,上面這兩句是實寫史事,因為它是千真萬確的歷史,因而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裡一是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而敢於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就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不斷壯大。而他之“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並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苟安。
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它與稼軒同時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相比,一風格明快,一沉鬱頓挫,同是懷古傷今,寫法大異其趣,而都不失為千古絕唱,亦可見辛棄疾豐富多彩之大手筆也。
【擴充套件:練習與答案】
1. “不盡長江滾滾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聯詩句?此句在本詞中既是實寫也是虛寫,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8分)
①化用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哪一句與本詞讚美的是同一歷史人物?本詞中,詞人透過讚美歷史人物寄寓了怎樣的情感?(6分)
①《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共8分)
①(2分)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②(共6分)北固山下臨長江,詞人登臨北固樓,遙望故國神州,滿眼風光之中自然有滾滾東流的長江,所以是實景描寫。(2分)同時,詞人由眼前的自然風光聯想到歷史上的興亡之事,悠悠歲月,有如奔流的長河,淹沒了歷史的風雲,(2分)所以此句又暗指(比喻)時間的'流逝(詞人思緒的飄飛),也是虛寫。(2分)
2. (共6分)
①(2分)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②(共4分)作者透過讚美年輕的孫權雄踞江東,與曹操、劉備抗衡,(1分)意在表達渴望建功立業(收復失地)的壯志,(1分)同時也暗含年華老去、報國無門的憤懣,(1分)以及對統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復國的慨嘆。(1分)
二
(1)本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3分)
(2)詞人借這一人物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⑴塑造了一個統帥千軍萬馬,雄踞東南一方,奮發自強,戰鬥不息的英雄孫權形象。或塑造了一個年少有為,具有非凡膽識,蓋世武功的不斷征戰的英雄孫權形象。
⑵詞人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正是反襯當朝文武的庸碌無能,怯懦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