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古詩賞析

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古詩賞析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即景抒情,借古諷今;風格明快,氣魄闊大,情調樂觀昂揚。此詞蘊含著對苟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憤慨之情。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註釋】

  ①南鄉子:詞牌名。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北固亭在鎮江東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

  ②望:眺望。神州:這裡指中原地區。

  ③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連綿不盡的樣子。

  ⑤兜鍪(móu):指千軍萬馬。兜鍪,頭盔,這裡代指士兵。

  ⑥坐斷:佔據,割據。休:停止。

  ⑦敵手:能力相當的對手。

  ⑧曹劉:指曹操、劉備。

  ⑨生子當如孫仲謀:引用《三國志·吳主(孫權)傳》注:曹操嘗試與孫權對壘,見舟船、器仗、隊伍整肅,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即劉表,字景升)兒子若豚犬(豬狗)耳。"暗諷今天的朝廷不如能與曹操劉備抗衡的東吳,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孫權。

  【譯文】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著永遠也流不盡的長江水滾滾東流。

  想著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佔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譯文二】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但是中原還是看不見。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滾滾地奔流不息。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的統帥,他能獨霸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評點】

  這首詞通篇用典以寄寓傷今之意,結篇更是唏噓感慨,悲壯之至。

  上片放眼古蹟,慨嘆江山不改,英雄俱往。“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詞以問句開篇,豪邁十足。此時南宋早與金國劃淮水為界,詞人登上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極目遠眺,看到的都是江北金國的國土,心中感慨萬千,大有山河不再之感。兩句的意思是: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但是中原還是看不見。“千古興亡多少事”是詞人縱觀千古興亡成敗而發出的問句,豪情萬丈,令人回味無窮。從古到今,這裡發生過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是對上句的回答,想當年,在這江防戰略要地,有多少英雄馳騁。但一切都遠去了,那些連綿不斷的往事,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滾滾地奔流不息。“悠悠”是時間漫長而久遠的意思。“不盡長江滾滾流”,化用杜甫《登高》的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下片追懷三國英雄,推崇孫權與北方強敵抗衡,鞏固江南霸業的才能和氣概,從而由上片縱觀歷史而生的興亡滄桑之感慨轉入對具體歷史英雄人物的憑弔,詞旨漸顯,仍是託古況今。結句所用典故,機關暗藏,借孫權和劉表之子劉琮的對比,即前者戰勝北方強敵從而鞏固江南國土,而後者不戰而屈的故事,來褒貶歷史人物,實則表達詞人振興南國,進而收復失地的一貫主張,同時諷刺苟安者的懦弱無能。

  本詞以古鑑今,短小生動而局勢開闊,少英雄暮年的悲壯沉鬱,而更多激昂慷慨的英雄本色。

  【主旨】

  作者透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諷刺南宋統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無能。全詞飽含著愛國、衛國的感情。

  賞析:

  辛棄疾在公元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舊曆六月被起用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後不久,即第二年的陽春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這首詞諷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對於朝廷的不滿,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腔愛國豪情。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極目遠眺,中原故土在哪裡呢?哪裡能夠看到,映入眼簾的只有北固樓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翹首遙望江北金兵佔領區,大有風景不再、山河變色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於是站在北固樓上,詞人不禁興起了千古興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呵天一問,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這裡金戈鐵馬,曾演出多少驚天動地的歷史戲劇啊!北固樓的“滿眼風光”,那壯麗的自然山水裡似乎隱隱瀰漫著歷史的煙雲,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世人們可知道,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多少朝代的興亡更替?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古多少興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詞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當年,在這江防戰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國時代的孫權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一位。“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他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自強,戰鬥不息,何等英雄氣概!據歷史記載: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據一方。赤壁之戰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歲。因此可以說,上面這兩句是實寫史事,因為它是千真萬確的歷史,因而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裡一是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而敢於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就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不斷壯大。而他之“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並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苟安。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冑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