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導語:辛棄疾所寫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是膾炙人口的詞作,運用了比興藝術,抒發了自己對於愛國情感。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歡迎閱讀!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註釋

  ①造口:即皂口,鎮名。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60裡處。

  ②鬱孤臺:古臺名,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的賀蘭山上,因“隆阜鬱然,孤起平地數丈”而得名。

  ③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這裡指淪於敵手的宋國都城。

  ⑤可憐:可惜。

  ⑥無數山:這裡指投降派(也可理解為北方淪陷國土)。

  ⑦畢竟東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

  ⑧愁餘:使我感到憂愁。

  ⑨鷓鴣(zhègū):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啼聲悽苦。

  譯文

  鬱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

  我抬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

  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背景

  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關於此詞之發端,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有幾句話非常重要,他說:“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當時辛棄疾南歸十餘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捨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講解

  “造口”,即造口鎮,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掌管刑法獄訟的官吏)時,途經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后由南昌倉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當時人民的苦難,寫了這首詞,題在牆壁上。

  從這首詞裡可以看出,作者懷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廣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來,由於金兵南侵,祖國南北分裂,廣大人民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終堅持抗金立場,併為不能實現收復中原的願望而感到無限痛苦的心情。這種強烈的愛國思想,也正是辛棄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體表現。

  上片四句在寫法上,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意思是說:鬱孤臺下清江裡的流水呵!你中間有多少逃難的人們流下的眼淚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馬亂中流下的眼淚聯絡在一起,這就更能夠表現出當時人民受到的極大痛苦。四十年來,廣大人民多麼盼望著能恢復故土、統一祖國啊!然而,南宋當局根本不打算收復失地,只想在杭州過苟延殘喘、偷安一時的生活。因此,作者撫今憶昔,感慨很深,在悲憤交集的感情驅使下,又寫出了“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兩句,以抒發對中原淪陷區的深切懷念。“鬱孤臺”,古臺名,在今江西省贛州市西南賀蘭山頂。“清江”,即贛江,流經贛州市和鬱孤臺下,向東北流入鄱陽湖。“長安”,即今陝西省西安市,西漢、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經登上鬱孤臺想望長安。這裡的'“西北望長安”,是想望北方淪陷區,反映作者的愛國感情。“可憐無數山”意思是說:很可惜被千山萬嶺遮住了視線。“可憐”,作可惜講。從望不見長安到視線被無數山遮住,裡邊含有收復中原的壯志受到種種阻礙、無法實現的感嘆。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下片緊接著上片,繼續抒發對中原故土的懷念。“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說:滾滾的江水,衝破了山巒疊嶂,在奔騰向前。它象徵著抗金的正義事業,必然會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後的勝利。這裡表明作者對恢復中原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但是,作者並沒有脫離現實,沉醉於未來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幾年來,他目睹了抗金事業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緒滿懷。“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兩句說:傍晚,我在江邊徘徊,正在為了不能實現恢復大計愁苦著呢,可是恰巧,又從山的深處,傳來鷓鴣鳥的哀鳴。這叫聲聽起來,彷彿是“行不得也哥哥”。從鷓鴣的悲鳴聲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復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這首詞寫得非常質樸、自然、流暢。尤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兩句,十分含蓄,耐人尋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