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重點詞語解釋

小石潭記重點詞語解釋

  《小石潭記》是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寫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寫得有景有情,富有詩意,十分引人入勝。下面是小石潭記重點詞語解釋,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1.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2.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佩環:玉佩、玉環,都是系在腰上的玉製裝飾品。

  3.清洌:清澈。

  4.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為:成為;作為。

  5.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6.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7.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8.坻,水中高地。

  9.嶼,島嶼。

  10.嵁,不平的岩石。

  1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翠的樹,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12.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許:上下,表示數目不確定,左右。

  13.皆若空遊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好像水都沒有)。

  1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陽光直射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布:映現。徹:穿過,透過。

  15.佁然不動:(魚影)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愣住的樣子。

  16.俶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俶爾,忽然。

  17.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18.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像北斗七星一樣曲折,像蛇爬行一樣彎曲,忽明忽暗,一會兒顯現,一會兒隱沒,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鬥,(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那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爬行那樣。

  19.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20.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

  21.以其境過清:因為它的環境過於悽清。清:悽清,冷清清。

  22.居:停留 之:代小石潭的景物

  23.隸而從者:跟隨著我們一起來的人。 隸:隨從。而:表並列。 從:跟隨,動詞。

  24..小生:年輕人。

  拓展閱讀:《小石潭記》複習案

  複習目標:

  1、背誦默寫課文

  2、掌握作者及作品

  3、掌握本課重點文言實詞、虛詞,重點句子的翻譯。

  4、把握文章主題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複習過程:

  按照複習提綱,依據課本及其他資料進行復習

  一、背誦課文(能熟練背誦)

  二、文學常識

  《小石潭記》選自 ,作者   ,字 , 代著名文學家,是 之一,他曾被貶永州,寫下了著名的山水遊記多篇,合稱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三、解釋詞語

  1、心樂之:樂,

  2、水尤清冽:尤,

  3、潭中魚可百許頭:可,

  許,

  4、日光下澈:澈,

  5,影布石上:布,

  6、佁然不動:佁然

  7、俶爾遠逝:俶爾,

  8、往來翕忽::翕忽,

  9、斗折蛇行:鬥,折,

  10、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

  11、悽神寒骨:悽,

  寒,

  12、悄愴幽邃:悄愴,邃,

  13、以其境過清:清,

  14、不可久居:居,

  15、乃記之而去:去,

  四、一詞多義

  清:水尤清洌 以:全石以為底

  以其境過清 卷石底以出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以其境過清不可知其源

  五、活用(找出活用的字並解釋)(3)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下見小潭(向下,往下)

  3、皆若空遊無所依(在空中)

  4、日光下徹(向下)

  5、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像北斗星那樣;像長蛇那樣)

  6、其岸勢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

  7、心樂之(以…為樂)

  8、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使…悽,使…寒)

  六、翻譯句子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5、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7、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8、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七、閱讀理解:

  1、理解性默寫;

  文中表現水清澈的句子:

  直接描繪小石潭周圍景色給人悽清感覺的句子:

  2、第二段寫了潭水什麼特點?用的什麼寫法?

  3、、第四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4、文章寫景融有感情,說說本文作者在寫景中,感情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遊記的一大特點,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6、請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理由。

  7、為發展旅遊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8、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參考答案:文章先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重點實詞。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4、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增強語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特徵,生動形象的寫景方法。

  教學難點: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寫作方法,激發熱愛自然、讚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訪名山遊大川實乃人生一大樂事,面對充滿詩情畫意的山山水水,我們總會心曠神怡、浮想聯翩,既能獲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許多感悟。然而有那麼一位名人,面對秀麗奇特的自然風景,卻覺得“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不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石潭記》,與他同遊,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們學習《小石潭記》。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貞元九年(793)中進士,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

  2、作者曾被貶為永州司馬,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遭遇,寫下了有連續性的、精美的山水遊記多篇,合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3、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便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學習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為坻(chí)

  為嵁(kān)佁然(yǐ)參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遠逝

  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漢語知識:

  1、一詞多義:

  ①、可: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②、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過清。

  ④、差:長短不一,參差披拂;交錯,動詞,其岸勢犬牙差互。

  ⑤、以:因為,以其境過清;表示前一行為是後一行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譯,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樂:以…為樂,心樂之;逗樂,嬉戲,似與遊者相樂。

  2、古今異義:

  ①、小生:古義青年,後生;今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去:離開;今常用義為“往”。

  3、詞語活用:

  ①、西,向西,名詞作狀語。例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樂:a。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例句:心樂之;b。形容詞作動詞,嬉樂,逗樂,似與遊著相樂。

  ③、下,a。名詞作狀語,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詞作狀語,在下面,下見小潭。

  ④、鬥: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一樣。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例句:其岸勢犬牙差互。

  ⑦、悽: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淒涼。例句:悽神寒骨。

  ⑧、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寒冷。例句:悽神寒骨。

  ⑨、空:名詞“空”用作“遊”的狀語,“在空中”。例句:皆若空遊無所依。

  ⑩、近:形容詞“近”帶賓語“岸”,作動詞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師小結:

  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先敘寫尋潭的經過,概寫石潭的全貌。再寫潭水與游魚。接著寫潭溪與岸勢,最後寫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遊者。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悽苦之情。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二、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並背誦第一自然段。

  六、教師小結:

  人生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失落、抑鬱、痛苦更是於事無補。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用燦爛的笑臉去應對挫折,不僅要做生活的強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4、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裡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3、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裡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裡,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五、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六、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裡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七、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三。

  八、板書設計:

  21、小石潭記

  1、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2、潭中景物——特寫鏡頭:潭水:清澄,側面描寫;游魚:動靜結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

  4、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於景。

  ————環境清幽、抑鬱憂傷。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對於像我這樣的一個實習的語文老師,古文教學一直是我的薄弱環節。而李老師在這方面頗有經驗。聽了《小石潭記》的一節課,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字詞句的翻譯及背誦上,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課李老師的學習目標很明確,教學內容緊扣目標,這節課的設計有兩條線,以“讀”為明線,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暗線來進行的。透過設計的初讀(聽錄音)——解決生字詞,再讀(生齊讀)——解決片語,疏通文意,三讀(師範讀)——解決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四讀(生默讀)——體會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見本節課的設計很好,環環相扣,學生的能力呈臺階式上升。

  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優美意境,提高學生閱讀鑑賞的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老師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導學生改寫課文、用圖畫表現課文意境、用歌曲圖片等形式表現課文內容,以喚起學生對美的切身感受,這位老師在情感體驗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個人語文素養和提高藝術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頗深。

  透過本次聽課,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透過反覆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