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正氣歌書法

文天祥正氣歌書法

  引導語:文天祥《正氣歌》這首詩的開頭即點出浩然正氣存乎天地之間,至時窮之際,必然會顯示出來。隨後連用十二個典故,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凜然顯示出浩然正氣的力量。下面就是《正氣歌》的知識與書法圖片,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正氣歌》原文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闃鬼火,春院閉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濛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正氣歌》參考譯文

  天地之間,有一種氣,叫作正氣。這種氣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在大地上,這種氣凝結為高山大河;在天宇中,這種氣凝結為日月星辰;在人的身上,這種氣就叫做浩然正氣,雄渾而磅礴,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

  在太平盛世的時候,這種浩然正氣飽含祥瑞遍佈普天之下;而在時勢維艱的關鍵時期,這種浩然正氣就表現為一種至高無上的節操,展示並留存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春秋時齊國的史官直書史實、晉國的董狐直言犯上、秦朝的張良為復國仇,遣壯士刺殺秦始皇、西漢的蘇武囚居匈奴十九年而不改其志、漢末的嚴顏,寧做斷頭將軍,不做降將軍、晉惠帝時的嵇紹挺身救主,血濺帝衣、唐玄宗時的張睢陽怒罵叛賊、咬碎鋼牙、顏杲卿罵賊不止,割舌如故、東漢的管寧清操可比冰雪,令人欽敬、漢末的諸葛亮《出師表》,驚天地泣鬼神、晉朝的祖逖擊楫中流,英風浩浩、唐朝的段秀實笏擊叛賊,正氣凜然,等等等等,均可名標青史、垂範後世。

  這種浩然之氣磅礴凜冽,留存萬古,可以衝貫日月;生與死在這種浩然之氣的激勵之下,還有什麼可以計較的!蒼茫大地,就是賴有這種浩然之氣才得以挺立,浩浩天宇也是賴有這種浩然之氣,才得以讓人敬畏!三綱以此得以延續,道義以此為其根本啊!

  可嘆的是,我生在國家衰亡之際,僅憑個人之力實在也無法改變其命運。自己最終則成為敵國的俘虜,被囚車連天加夜的送往元人的京城。在敵巢之中,我將生死都置之度外,各種刑法又算得了什麼?以死來報答我的國家是我現在最心甘情願的作為!

  陰黑的牢房,閃爍著片片磷火;雖是春天,牢院卻似夜般漆黑。各種囚犯都關押在這裡,是牛是馬、是鳳是雞、是大宋丞相,還是犯科小人都沒有什麼區別。有一天,大夥死在一起,共同化作溝中的汙泥,誰能分出彼此?像這樣度過了兩年有餘,我居然百邪不侵、健康如常!唉呀!如此糟糕透了的惡劣環境,居然是我的安樂所在!豈是我有所準備或是上天給予的僥倖,使得任何艱難困苦也無法將我摧殘!

  看著自己空有的偉岸之軀,仰視高天上潔白無暇的浮雲,再次引發了我心中深深的悲憤,讓我從心底發出呼喊:蒼天啊,你哪裡是個盡頭,使我大宋王朝及其子民重新擁有興旺發達與幸福安樂的時刻!

  那些可敬可佩的仁人志士已經遠離我們而去了,他們的典型事蹟也已成為陳年的歷史,但是每當我們開啟歷史的長卷重溫他們的高尚情操和宏偉業績的時候,依然會感受到它們的精神品質對我們的深深震撼與激勵!

  《正氣歌序》原文

  餘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汙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潮,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簷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逮,腥臊汙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餘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然爾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正氣歌序》參考譯文

  我被囚禁在大都,關在一間土牢裡,這間土牢寬有八尺,深約三丈二尺,單扇的門又低又小,窗子又短又窄,地勢低窪而黑暗。在這炎炎夏日,各種氣味聚集在一起:雨水從四面流入彙集到這裡,床鋪和桌子都浮了起來,這就是水氣;大雨後滿室泥濘,經過半天蒸發浸泡後,更加糜爛,這就是土氣;天氣忽然放晴而燥熱起來,然而牢房閉塞,四面不通風,這就是日氣;在屋簷下升火燒飯,使室內更加炎熱,這就是火氣;囤積在倉庫的米糧腐爛了,陣陣臭氣四溢逼人,這就是米氣;囚犯肩並著肩擠在一起,身上汙垢發出腥臊般的惡臭,這就是人氣;有時從廁所、死屍、爛鼠等處散來各種混雜的惡臭,這就是穢氣。這幾種氣味加起來,遇到它的人很少不會病倒的。而身體衰弱的我,生活在這裡,到現在已經二年了,幸好沒有生病,這大概是有所修養才能如此吧!但又怎麼知道我所修養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孟子所說的:“我擅於培養自身所具有的浩然正氣。”這土牢中有七種惡氣,我的浩然正氣只有一種,用一股正氣抵抗那七種惡氣,我還怕什麼呢!何況這浩然之氣是天地間的正氣啊!於是作《正氣歌》一首。

  《正氣歌序》參鑑賞

  “養氣”之說原於孟子。他所說的“氣”,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性的正氣。“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範疇。在宋代理學中,更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張載便以“氣”作為宇宙的本體,主張“氣一元論”。朱熹以“理”為世界本原,但又強調“氣”化育萬物的作用,在他看來,氣是理與萬物的媒介。文天祥在這首五言古詩中關於正氣的鋪寫,與上述思想有一定關係。

  這首詩的序為散文。有駢句,有散句,參差出之,疏密相間。在序裡,作者先以排句鋪陳,以駢散穿插描寫了牢獄之中的“七氣”,極力渲染出監牢環境的惡濁之至。而詩人又說自己身體本來孱弱,但在“七氣”的夾攻之下,竟然安好無恙,那就是因為靠著胸中的浩然正氣,有了正氣在胸,便能抵禦所有的邪氣、濁氣,這些說明了寫《正氣歌》的原因,接著便引出下面對“正氣”的詠歎。因此,序和詩在構思上是有連屬的,在技巧上是前後照應的,是全詩的有機組成部分。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從“天地有正氣”到“一一垂丹青”為第一部分。這部分是對浩然之氣的熱情禮讚。“正氣”與天地並生,與宇宙同在,詩人首先寫出“正氣”的這種偉大性質,使“正氣”的描寫,有了一種充塞乎天地之間的崇高美。天地萬物,均受“正氣”之稟賦。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氣的化育生成。下面詩人將筆一轉,便將“正氣”轉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氣,充塞於蒼冥,可見正氣的力量。“皇路”二句,寫清平之時,稟受正氣之人雍容和雅,為朝廷的清明政治盡力。這兩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襯。下面,詩人筆鋒又轉,寫在危難之際,稟受正氣之人便表現出了凜凜氣節,他們為了正義而不避禍難,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業績彪炳於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間的過渡之筆,顯的十分自然。

  從“在齊太史簡”到“道義為之根”為第二部分。在這部分裡,詩人歷數了史冊上十二位忠臣義士的壯烈之舉,來寫浩然正氣的體現。詩人連用四個“在”字,形成了一連串的排比句式,顯得氣勢極為充沛。正因為“正氣”的賦予,才有了這些志士的壯舉。詩人為避免單調,將“為嚴將軍頭”等四句換成了“為”字的排比句。之後,詩人稍作舒緩,以“或為”為排比句,每兩句寫一人。詩人透過以上三組排比句,歌頌了中華歷史上十二位忠臣義士的壯烈之舉。這其中,有的是不畏權奸、秉筆直書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驅敵的將相;有的是面對強敵,寧死不屈的義士,他們有共同之處就是忠烈。辨證來看,“忠”是要作具體分析的,但這些人物的“烈”卻是極為感人的。“是氣所磅礴”到“道義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壯烈,概括“正氣”。“正氣”所鍾,可以不論生死。“地維”、“天柱”,實際是說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綱”句,有封建倫理道德的內容,“道義”也是如此。就是說,“正氣“是以封建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作為基礎的。“正氣“作為激勵愛國志士的精神力量,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業績,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它的封建倫理性質也應該指出。

  從“嗟餘遘陽九”到“古道照顏色”為第三部分。前面是說正義賦予歷史上那些忠義之士以忠烈之績,從“嗟餘”開始則轉向詩人自己。“遘陽九”是說自己遭逢惡運,“隸也”句是說自己對國家危亡也無力迴天。“楚囚”兩句,一方面寫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達自己忠於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用典極為恰當貼切,在敘述中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懷。“鼎鑊”兩句,抒寫詩人視死如歸的壯烈之志。“陰房”六句,寫環境的幽暗惡濁。“如此”兩句,則是寫自己正氣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說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氣是抵禦“百沴”的法寶,任何邪惡之氣,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詩的結語,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氣賦予他們的壯烈事蹟,在史冊上永遠是炳炳烺烺,千古不滅。詩人從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氣的沾濡。古來忠臣義士的烈舉,是詩人樂於學習的典範。“風簷”兩句,顯得十分從容不迫。

  全篇的結構核心是“時窮節乃見”。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氣”發端,然後層層陪襯,突出“時窮節乃見”。之後再歷舉“哲人”事蹟證明“時窮節乃見”;又以自己囚於土牢而堅貞不屈來表明“時窮節乃見”。全詩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脈絡分明。浩然正氣直貫全篇,故歷述古人事蹟和己身遭遇而無堆砌之感。先寫古人而後寫自身,並表明“時窮節乃見”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現出他的浩然正氣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沃壤之中。正由於繼承、光大了優秀文化傳統,才使作者文天祥成為一位民族英雄,讓他發揚了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也使他的這篇古詩成為弘揚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典範之作。

  這首詩很長,又是五言之體,容易寫得平板拖沓,但這首詩卻以其慷慨悲壯撥人心絃,使讀者倍受感染。這主要是詩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氣流溢其聞,使詩作元氣淋漓,毫無乾澀之感,且詞氣滂沛,筆力道勁,格凋沉雄。全詩以平和穩健的散文化語言,緊緊環繞對浩然正氣的禮讚,於夾敘夾議中層層深入推進展開。首言浩然之氣之源與形,簡括幹煉。中間一通史詩性的列舉,雖繁富而不累贅,十二位忠臣義士的烈舉,一氣呵成,儼然大河奔流,滔滔東去,且詩人三易排比句組的語言,使詩富於變化。這種表現形式上的雄渾與浩然正氣意蘊上的雄威極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體現出全詩的底蘊:“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同時,也使讀者鮮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懷正氣,柱天維地的高大形象。《正氣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韻,通篇四韻,平仄間押,以此將詩之情韻導而逶迤,又寓激盪於從容。既渾灝蒼古,又頓挫揚抑,迴腸蕩氣。

  這首詩用古體詩的語調來寫,而不取近體的排偶整飭,顯得高古悲壯。酣暢淋漓地表現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義膽、錚錚鐵骨;在歌贊先烈的同時,展現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氣凜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正氣歌序》參歷史侷限

  這首詩歌中,首先是作者所列舉的許多歷史人物,既不僅是民族英雄,也不一定都是對歷史對人民有過什麼重大貢獻的英雄人物。如“為嵇侍中血”詩句中的嵇紹,不過是由於皇室內訌,他為了保衛一個昏庸皇帝晉惠帝而犧牲了的一個封建社會的忠臣。至於管寧更不過是一位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隱士;雖然作者把他們都當做歷史上英雄人物來歌頌,但其實是不可取的。

  其次,作者文天祥雖然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英勇犧牲的出發點很大程度是來自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他自幼就羨慕古代忠臣、義士的行為:在江西學宮看到一些忠臣畫象,就慨然說:“設不俎豆其間,非丈夫也。"並且在臨刑時還以學習古代聖賢,成仁取義,作為自己為國盡忠的信條。出此可見,他的思想基礎,基本上是建立在忠君之上的。正因為他具有這種封建的忠君思想,才限制了他的視野,使他作品的積極內容,受到了限制。因而,在評價他的積極意義的同時,對於不與人民利益相符的思想是應該加以批判的。他在被捕之後能夠堅持民族氣節,不為威屈,不為利誘,終於為國犧牲,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為祖國保持了“正氣”,自然也應該肯定。但是作者文天祥的愛國思想,畢竟和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最後,正因為作者文天祥受到了封建忠君思想的限制,因此在詩中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一些宣傳儒家教義和封建倫理觀念的東西,如“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等,都是封建教條,是不可取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