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功績
文天祥的功績
引導語:宋朝愛國英雄文天祥的功績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贛州父母官
鹹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贛州是他的家鄉,為鄉人辦事,分外勤謹。他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穀豐收,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元軍大舉南侵,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贛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軍進逼汀州,文天祥退卻到廣東梅州(今廣東梅州)。經過整頓,五月間又從梅州出發,打響了收復江西的戰役。在文天祥的領導下,江西的抗元軍事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各方義軍配合督府軍作戰,分別奪回會昌、雩都、興國,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以及臨川、洪州、袁州、瑞州的義兵都來請求督府節制。文天祥統一部署,揮師席捲贛南,收復了大片土地。
浩然正氣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也是歷代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文天祥的文學成就有哪些
文天祥給人民留下的精神財富是豐富的。雖然他在文學研究上除了《御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再無其它專題研究或專著,這是由於當是的環境不允許他坐下來進行專題研究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託,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誌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文天祥在文學創作尤其是對詩詞的創作上,有兩個顯著特色,這兩個特色即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所謂前期指的是贛州奉詔勤王開始至夜走真州這個階段。當時雖然南宋小朝廷處於多難之秋,朝內執政者又是昏庸利祿之輩,但文天祥自己積聚了兵丁,他們是自己“乃裹餓糧”來到軍營中的,是一支愛憎分明,具有戰鬥力的隊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鬥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鬱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闕》一詩。從這些詩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裡似乎已經看到前途已呈現光明,復興有望。後來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將文天祥殺掉,以絕後顧之憂。
苗再成透過與文天祥共議復興大志,覺得李的說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張膽違抗,便設“看城子”之計,將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後拒而不納。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並未氣餒,而是鬥志昂揚接新的戰鬥。他寫了《高沙道中》這首長詩,運用了平易流暢的散文化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周詳而不零碎地將他出真州城後身歷險境的經過和盤托出,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全詩每句五言,隔句押韻,長達80多韻,一韻到底。讀後大有渾灝流轉的感覺,難怪後人讀此詩後,覺得可與杜甫寫的《北征》相媲美。這段時間,文天祥寫的詩篇較多,內容大都振奮人心,可以說是兩個特色時期的中間時期,亦即過渡時期。
到了福安之後,情況起了根本性的變化。皇帝仍被陳宜中等人把持。雖然文天祥由行朝給了官職,但是不允許在行朝工作,連要求開府於永嘉(溫州)也不允許,最後決定讓其開府於南劍(福建南平縣),不久已移開府於汀州再至漳州,於此可知文天祥這個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這個職銜,不過是一個形同虛設的官銜名稱而已。這一時期,文天祥在詩詞寫作上,開始顯露出後期階段的特色,大都有對人生旅途多“險阻艱難”未盡人意的感嘆。
特別是在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張弘範集中軍力破崖山,強制文天祥與之隨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軍被元軍打敗的慘景,心中猶如刀割,深恨豎子大不爭氣,致有此敗,造成行朝覆滅。乃作長詩以哀之。詩題為《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一首,表達了當時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對賈似道、陳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惡果無比痛恨。文天祥這一階段寫的詩詞,既悲壯、沉痛,又秀腴,典雅。
歷史如何評價文天祥
《宋史》: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王積翁:南人無如天祥者。
蔣一葵:當時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陸秀夫。”
于謙: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亡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於羈繫。正色直詞,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
陳循:天祥孤忠大節為宋臣,首按諡法;臨患不忘國曰“忠”,秉德遵業曰“烈”請諡曰“忠烈”。枋得仗節死義為天祥亞。
韓雍:今斯集也,傳之天下後世之人,爭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義,守身之大節,不宜以成敗利鈍而少變。以扶天常,以植人紀,以沮亂臣賊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氣。其於世教,重有補焉。
胡華:昆陵忠義之名益著,忠義著而諸公之英聲偉烈,震耀兩間,人人知所景仰,吾輩又當以君之錄達於朝行,將立廟奉祀,勒石頌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顯揚於時,於以勵髙風,激頹俗,匪直有勸於常抑有勸於天后世是録有關於忠義大矣。
楊士奇:文丞相甫冠奉廷對,即極口論國家大計。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自是而斷斷焉,殫力竭謀,扶顛持危,以興復為已任。雖險阻艱難,百挫千折,有進而無退,不幸國亡身執,而大義愈明。蓋公志正而才廣,識遠而器閒,浩然之氣以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蓋以天命去宋也。雖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殺身成仁者不少。論者必以公為稱首公。
敖英:人莫不有死也,惡之慾其死者,眾人之情也。愛之慾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愛之矣,又欲其死何哉!蓋所愛有重於死者,先民有言,綱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霽雲被執而未死,張睢陽大呼男兒以速其死,文丞相被執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
宋儀望: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聞其名猶知敬慕,況過化之區乎!孺子懦夫一及當時事怒發豎指,涕洟沾襟,況冠裳之儒乎!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寇萊公、趙忠定之應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於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王世貞:談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稱也,餘以為不然夫信公非無才者也。當鹹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遠郡守,募萬餘烏合之眾,率以勤王而眾不潰,此非有駕馭之術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竄免,間關萬死,而後至閩復能合其眾,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張汴、鄒鳳遇李恆悉敗,既再散而再合矣。而舉軍皆大疫,死者過半。五坡之役,復遇張弘範以敗,凡天祥之所用將,皆非恆範敵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內外,滅國四十殲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後未有能抽一矢、發一騎,而北馳者元舉太山之勢以壓宋卵。而信公欲以單辭羈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與賁育中黃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奪矣。雖有韓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數敗,而能數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數起而數敗,吾不謂其才之不稱也。
乾隆帝: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降元,而死君事、分國難者,皆忠誠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於一時之憤激,奮不顧身以死殉之,後世猶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誠之心不徒出於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爭光。該志士仁人欲伸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
陸以:此四人者(范仲淹、諸葛亮、陸贄、文天祥),皆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
蔡東藩:及文、張、陸三人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尤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痴,後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文、張、陸三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讀諸葛武侯《後出師表》,結末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千古忠臣義士,大都如此,於文、張、陸何尤乎?宋亡而綱常不亡,故胡運不及百年而又歸於明,是為一代計,固足悲,而為百世計,則猶足幸也。
毛澤東:評語說,“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誌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熊逸:那些理學名儒,如許衡、吳澄輩,皆俯首稱臣。只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謝疊山不肯臣元,都死了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