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歷史名人-文天祥

吉安歷史名人-文天祥

  引導語:文天祥是南宋吉州廬陵富川,也是今江西省吉安縣人,文天祥一直是被世人傳湧的民族英雄,也是吉安歷史名人,我們一起來學習與瞭解吧。

  在中國歷史上,七百多年來一直為世人傳湧的民族英雄,那就是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省吉安縣富田鄉文家村)人。

  廬陵山川靈秀,自古以來就是文章節義之邦。文天祥生長在這塊具有豐厚愛國主義傳統的土地上,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親文儀,人稱革齋先生,是一位鄉間儒者,其性格曠達,重義輕財,樂於濟人。家產雖不多,然藏書頗豐,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醫卡技藝各類圖書應有盡有。母親曾德慈,又是一位知書識禮、賢慧善良的婦女。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極其嚴格。小天祥就在這樣一個家庭中度過了他的童年苦讀的歲月,環繞居室的校校勁竹,陶冶了他堅韌清勁的節操。有一年二他來到縣邑的學宮裡,看見牆上掛著歐陽修、楊邦義、胡錐、周必大幾位鄉賢的畫像,甚為敬佩。他曾讀過許多忠臣烈士的傳記,對這幾位先賢的德行業績尤為熟悉。此刻,他激動無比,心中發誓:“日後我若不象他們那樣做人,就算不得大丈夫!”

  20歲時,文天祥懷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進入吉州白鶯洲書院深造。這是宋代江西最著名的書院之一,山長歐陽守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教育家。書院採取開放式的教育,教學不拘泥於經典的錐釋,而“求為有益於世用”學生可以自由討論時政,甚至可同教師質疑,學術風氣很盛。這種嶄新的教學方法,使.這位從大山裡走出來的青年大開眼界。他在這所風景優雅、學風濃厚的書院裡學習雖然還不到一年,但學問大有長進,思想變得更為成熟。

  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帶著老師和鄉親們的囑語赴京參加全國進士考試。在殿試中,他接到由皇帝親自的命題,便文思泉湧,洋洋萬言的《御試對策》一氣網成。在那篇《對策》中,他以《周易》中的“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義觀為理論武器,針對時弊提出了全面改革政治的方略。考官王應麟讀到這份試卷,大加讚賞,連忙向理宗皇帝推薦。理宗閱後,也被文天祥那“肝鐵石”“天不息”精神所感動,因而親搭為第一甲第一名進士。當時,理宗高興地說:“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中了狀元,本可馬上得官而為國家出力,不幸的是,父親的突然病故,使文天祥在家服喪守孝三年。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他陪同胞弟文璧進京應試(文璧中本科進士),朝延照例要對這位前科狀元任命官職。這時,元兵已分三路大舉南侵,宦官董宋臣不規勸皇帝抵抗,卻一味鼓譟遷都避敵,弄得朝野一片混亂。朝廷的委任書還未下達,文天祥便不顧一切地上書皇帝,乞斬董宋臣以安定人心。奏摺被截,於是他氣憤地回到鄉里。半年以後,他得到一個主管仙都觀的閒職,第二年又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兼任景獻府教授。其時,賈似道正掌國柄,權傾一朝,文天祥不亢不卑。當董宋臣又被委以主任,並且成為他的頂頭上司時,他“驚歎累日”,再也不能容忍那班權奸把持朝政了,於是再次上書皇帝,列數董宋臣“天下乏惡名萃諸其身”。奏摺又一次未獲報,他心灰意冷,準備辭職,賈似道卻差遣他出知瑞州。

  瑞州前幾年被元兵鐵蹄蹂躪,郡縣滿目瘡痰。本來就窮困已極的人民,加上戰爭的摧殘,猶如雪上加霜,這使深愛人民的文天祥憂心如焚。他一到任,便決心對這凋敝破敗的景象進行一番認真整治。他修復了被燒燬的幾處名勝古蹟;張布綱紀,對驕橫擾民的郡兵給予嚴懲;用庫存資財創設便民庫,用以救濟貧困農民發展生產。總之,他採取許多得力措施,讓人民休養生息,重建家園,盡最大的力量來恢復經濟,改善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雖然支天祥在瑞州的時間不到一年,可是面貌大為改觀。

  不久,文天祥任江西提刑,處理了臨江城中發生的一起冤案,處決了殺人兇犯,對草營人命的官吏施以極刑,給冤死者的母親瞻養終身。這件事震動很大,深得人民擁護。後來,他知寧國府,提刑湖南,都能憂民所憂,為民請命,處處政績卓然。他在《御試對策》中提出的改革理想,決心在地方職任上努力實現。

  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江萬里任左23相期間,任命文天祥兼權學士院。平章賈似道以曾當過度宗皇帝的老師和策劃立儲有功而驕橫跋窟,甚至託故辭職,要挾君主。文天祥代皇帝草擬詔書,不僅沒有溢美阿訣之詞,而且對他嚴加責伐,因此觸怒了這個權貴,又受到彈劫而罷官。

  文天祥在仕途主是不得意的。宦海沉浮,幾度道罷礎,使他更加看清了朝政的黑暗腐敗。可貴的是,他救國救民的丹心不改;大是大非面前,堅持正義立場不變。這種不屈的性格,使他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地和邪惡勢力作鬥爭,努力追求真理,為拯救國家的前途不惜犧牲一切。

  德格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進逼京城臨安。南宋雖擁有幾十萬官軍,但不思抵抗,只知妥協退讓,國家到了發發可危的境地。正在贛州任上的文天祥,接到朝廷的勤王詔令時,痛哭流涕。他深知現在起兵困難重重,但是國家不能不保,正如父母患病,做子女的不能不延醫。他迅速地在贛、吉兩州募集了數萬民兵,變賣自己的家產來充作軍餉。當勤王軍浩浩蕩蕩北上時,朝廷在陳宜中一夥人的把持下,卻不讓文天祥的部隊進駐臨安,竟令他們在吉州等待了四個月之久,以至錯過了許多戰機。陳宜中的所作所為,首先激起了京城太學生的.強烈反對,同時,朝廷內部許多正直之士也紛紛抗議。等到文天祥的勤王軍開到臨安時,元兵前鋒已兵臨城下。宋廷內外一片恐慌,宰相陳宜中連夜逃竄,議事大臣已經沒有幾個人了。

  德桔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十九日,文天祥被任命為右ZE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自這天起,人們便稱呼文天祥為"文翠相"。臨危受命,挽國家於傾倒之時,宰相身上的擔子有多重他是清楚的。第二天,他就被派遣出使元營談判。這元疑是去虎穴,可文天祥毫不推辭。他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到泉亭山,他大氣凜凜會見元軍統帥伯顏說:“如果你們退兵到嘉興去,不以滅宋為目的,我們可以坐下來談條件;否則的話,我朝還有大片國土,軍民同仇敵內,一定與你方奉陪到底。真要打,還說不定誰勝誰負呢!”伯顏原以為他是來談技降事宜的,卻不料他竟然這樣強硬,因此把他軟禁營中不遣。對於來使採取如此做法是不義的,當即遭到文天祥的抗議。可是宋朝廷的技降方針已定,第二天又派遣吳堅、賈餘慶等人帶著玉笠和降表向伯顏稱臣。這是文天祥沒有敢想的,他非常憤恨。伯顏以宋皇已降為由脅迫他就範,他用“社穰為重君為輕”相辯,明白地表示“君降,臣不降”。他的忠誠只付予祖國!

  伯顏將他與那班"祈請使"們一同押往北方。沿途人民曾設法營救他。在鎮江短暫逗留期間,文天祥和他的隨行部屬杜滸等十一人,制訂了一個周密的脫逃計劃,秘密地尋找著時機。當時鎮江這個軍事重鎮,被元兵嚴密把守,看守文天祥的軍官王千戶簡直是寸步不離。文天祥表面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他藉口即將離別啟程,要設宴答謝房東,同時請王千戶作陪。角光籌交錯,不一會兒將“客人”灌得酷町大醉。文天祥等人換上了準備好的衣帽,帶著智取來的通行的官燈,避過元兵的哨卡,穿過曲折的街巷幽徑,來到了甘露寺旁江邊。約好的船未按時到,令他們萬分焦急;沿江尋找了好一陣才找到了船,他們急速登船渡江。船到江心,突然通上元軍的巡邏船。原來,長江江面已為元軍封鎖,所有船隻都已管制。發現他們這艘沒有燈火的小船,不免生疑,盤問一番後,更不能相信。眼看敵船追趕過來,恰逢潮退水落而擁淺了。元兵眼睜睜地“目送”他們渡過了江。

  江北的真州、揚州、通州等一些城池尚未失守。文天祥到真州後,與守將苗再成討論復興的計劃,寫信與淮東、淮西聯絡,準備聯合起來收復失地。淮東制置使李庭芝,認定在無軍戒備森嚴之下,文天祥決無脫險的可能,而他這次來,一定是作為元軍的奸細來賺城的,因而下令各地相機殺掉他。文天祥並非怕死,但不作無為的犧牲,思謀良久,決定先回南方去。他們在當地人民的幫助下,走小徑,涉泥濘,蹲破店,臥糞堆,忍飢挨餓,九死一生,終於輾轉到達通州。回顧這段險象環生的歷程,他感慨萬千z敵人要追擊他,"自己人"誤解並要殺掉他,同患難的部屬有人棄他而去。他不顧危難,顛沛奔波,目的只有一個:“不指南方不肯休”。他把這段經歷用詩記作《指南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