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曾祺的文字裡找到靜氣與意趣
在汪曾祺的文字裡找到靜氣與意趣
算來,汪曾祺先生離世16年了。16年來,他的人他的文字被人們不斷提及。尤其是在當下,於浮與不安中,人們愈發發現他的好。他為人素樸親和,文字淡雅乾淨,其筆下的人物、吃食、草木、蟲魚,充滿意趣。
鐵凝說汪曾祺是一個飽含真性情的老人,一個對日常生活有著不倦興趣的老人,他從不敷衍生活的“常態”,並從這常態裡為我們發掘出讚美生命的金子。確實如此,他就是那樣一個對生活始終保有好奇與熱情的老先生,而且是“不管在什麼環境下,永遠不消沉沮喪,無機心,少俗慮”。
這裡特別推薦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風選編的《汪曾祺集》,其中《一輩古人》收錄的是汪曾祺寫人物的文章,《彩雲聚散》收錄的是汪曾祺關於吃食、花鳥魚蟲的文章。
人物 寥寥幾筆勾出模樣性情
汪曾祺善於寫人,他筆下的人物有一種素樸的鮮活感,往往就是那麼一兩處細節描寫,這個人的模樣性情就出來了。
他寫他的祖父,一位拘謹刻板又有點懷才不遇的老先生。其生活簡樸自奉甚薄到什麼程度呢?一個鹹鴨蛋能吃兩頓。喝了酒後,這位老先生就在屋子裡大聲背唐詩,“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他寫他的父親,一個心細如髮的男人。母親死後,父親按母親的喜好給母親做了幾箱子冥衣,單夾皮棉,四時不缺。
最愛汪曾祺寫西南聯大的那些人那些事。
話說沈從文先生教寫作,從不講理論,總讓學生自己寫,學生交上習作,他在習作後面給出評語,有時候評語比原文還長。
西南聯大里,不僅老師特立獨行,學生裡也有各種奇才怪才。在《泡茶館》一文裡,汪曾祺提到一個姓陸的同學,據說一個人騎腳踏車旅行過半個中國,這位陸同學幾乎長在茶館裡,連洗漱用具都存放在那裡。《跑警報》一篇裡還講到兩位不跑警報的'同學。一個是位女同學,一有警報,她就洗頭,因為別人都走了,鍋爐房熱水沒人用,她可以盡情享用。還有一個廣東同學,愛吃蓮子,大家都走了,他用一個大漱口缸在鍋爐火口上煮冰糖蓮子。
草木 生氣靈動開啟你的感官
草木蟲魚落在汪曾祺的筆下,也一樣生機盎然。
他早年有篇文章叫《花園》,那個生氣靈動勁兒,會讓你的感官也跟著開啟。花園裡有天牛、蟋蟀、知了、蜻蜓、土蜂、螳螂,有桂花、梅花、天竺果、碧桃、丁香、繡球……當然,少不了一個“壞”小孩,把草壓倒,然後動一動頭,“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來。我靜靜地注視它,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裡叫一聲‘嗯’!”再不就是逗弄含羞草,“觸遍所有葉子,看都合起來了,自低頭看我的書,偷眼瞧它一片片的開張了,再猝然又來一下。 ”
花兒開得當季的時候,“壞”小孩會折上一枝奉給家人,放到瓶子裡用清水養著,春天裡有海棠、夏天裡有繡球、秋日裡有桂花、冬天裡有臘梅。這看著怎麼像《紅樓夢》裡的情節?
吃食 活色生香外有掌故歷史
汪曾祺愛吃會吃在文壇是很有名的,後人寫回憶文章總會提到這一點。他對食物抱著寬和的態度,“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所以,鹹菜、苦瓜、炒米、茶麵、馬鈴、豆腐、小蘿蔔,最普通的食材,他也能鼓搗出花樣來,一旦落於筆下,也能變得活色生香,且有掌故有玩笑。
“昆明的吃食”是汪曾祺最廣為傳頌的文章。不少讀者甚至按圖索,去尋找汪曾祺筆下的過橋米線、汽鍋雞、宣威火腿、牛肉。我倒是有感於汪曾祺描述的一種叫“雪花蛋”的菜樣,“以雞蛋清、溫熟豬油於小火上,不住地攪拌,豬油與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魚腦,潔白而有亮光。”這得是什麼味道?
還有一篇文章叫《口味》,講的是各地人不同的口味。說到山東人特愛吃蔥,汪曾祺講了個笑話:婆吵嘴,兒婦跳了井。兒子回來,婆婆說:“可了不得啦,你婦跳井啦!”兒子說:“不!”拿了一根蔥在井口逛了一下,婦就上來了。記得汪曾祺還提到過一種辣,辣到什麼程度呢?只放一根吊在灶上,每次做菜時晃一晃,那辣味兒就進去了。
(來源:新商報,記者王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