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鑑賞家 教案
汪曾祺 鑑賞家 教案
汪曾祺《鑑賞家》小說的主旨是什麼?是如何描寫人物形象的?其中“融畫入文”的敘事手法瞭解多少?
教學目標
1、瞭解汪曾祺小說的風格
2、把握葉三這一人物的獨特形象
3、賞析本小說散文化的特點
教學重點
1、細讀文字,透過語言、動作、環境等,把握葉三這一人物的獨特形象
2、 瞭解散文化的小說與一般小說的區別
教學難點
鑑賞小說中蘊含的真、善、美
教學方法
閱讀與探討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文學是人學,真、善、美是文學桂冠上的三顆明珠,文學創作者應該是真、善、美的追求者汪曾祺就是這樣一位美的追求者和創造者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審美的眼光走進他的《鑑賞家》!
二、 品讀與探討
在細讀文字的基礎上,和學生一起探討如下問題
(一)探討本文情節結構
1、小說的主人公葉三是一個“賣果子的”,作者為什麼以“鑑賞家”作為小說的題目?
明確:小說這樣開篇:“全縣第一個大畫家是季匋民,第一個鑑賞家是葉三”葉三雖是個地位卑微的果販,卻憑著對生活的樸素理解、對繪畫的真心喜愛,被大畫家季匋民視作真懂畫的人名士的高談闊論往往只是“道聽途說,似通不通”;而葉三從心裡喜歡畫,用本真的眼睛和心靈欣賞畫,用最簡單直接的語言評畫,卻常常能“一句話說出好在處”這樣的鑑賞家才是真正的鑑賞家——用眼睛,更用心靈品味美,遠勝於那些高談闊論、似通不通的所謂鑑賞家小說以“鑑賞家”為題,既點出了主人公,也點出了小說主題;對美的鑑賞
2、 小說從哪裡開始進入所謂的“正題”?之前的敘述是否跑題了?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1)小說開篇之後,就開始敘述葉三賣果子的故事寫到近一半時,才進入正題:“他真是為了季匋民一個人賣果子的他給別人家送果子是為了掙錢,他給季匋民送果子是為了愛他的畫”
(2)之前的敘述沒有跑題這些內容似乎和“”鑑賞家沒有直接關係,但葉三作為“鑑賞家”對畫獨具的敏感,恰恰是源於賣果子時對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歡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買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畫的美麗;而到處走,“能看很多好景緻,知道各地鄉風”,葉三的見識和鑑賞力,正是在這樣的生活中逐漸獲得和養成的'熱愛生活,時刻注意發現和欣賞新鮮活潑的生機,才能從紫藤的亂花裡看出風來,才會懂得一隻小老鼠的頑皮,才會知道“紅花蓮子白花藕”我們從葉三身上讀到的,是對美的純粹深沉、不涉功利的愛這,才是一個真正的鑑賞家之本質所在
(3)而這些都構成了一個豐富、獨特、真實的人物形象,他具有鮮明而飽滿的、不同於他人的獨特性格對美的純真的熱愛,對人的深厚的情誼,都蘊含在這些跟“果子”有關的故事中,從而使一個“神全氣足”的人物躍然紙上
3、小說寫了葉三是鑑賞家,寫了四層,按照下面的示例,對其他三層進行概括
①示例:葉三看畫② 葉三懂畫 ③葉三評畫 ④ 葉三藏畫
4、小說多處地方寫到了葉三賞畫的情節,這些情節對刻畫人物形象的意義何在?
明確:語言、神態、動作描寫,刻畫了一個有樸素生活經驗的、不諂媚、不奉承、不賣弄、真心愛畫、真正懂畫的果販葉三;刻畫了一個平易近人、從善如流的畫家季匋民;賞畫的情節寫出了二人彼此欣賞和樸素情誼
5、把本文與《項鍊》作比較,說說這篇小說讀起來和一般的小說有什麼不同?你喜歡這種不同嗎?
明確:《項鍊》這篇小說以“項鍊”為線索,始終扣住“借、失、賠、議”這些情節來刻畫人物形象,情節的發展環環相扣,天衣無縫而這篇小說我們很難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說所具有的清楚的的線索、強烈的衝突緊湊的情節,很難概括出一個故事梗概作者以散文化的筆法,以一種更貼近生活常態、更親切自然的方式敘述身邊的人和事,人們稱這種小說為“散文化小說”
(二)賞析本文中蘊含的“美”
1、情誼美
明確:我們再來看葉三這個人物,的確不是一個典型的果販;甚至可以說天底下這樣的果販幾乎不會再有第二個;他是為了自己喜愛的畫家賣果子的;畫家死後,他不賣果子了,但四季八節,還四處尋覓鮮果,到墳上供一供;畫家送給他的畫,他一張不賣,最後這些畫陪著他安眠於黃土中,真可謂“生死相隨” 正如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裡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脈相承的正是因為與眾不同,他身上有吸引我們的地方:對美的純真的熱愛,對人的深厚的情誼,這些不同於一般小販的性情、品質,引發我們由衷的喜愛和尊敬
2、風俗美
明確:汪曾祺是位懂畫、能畫的作家他的小說也充滿著畫意在小說敘事中插入一些風俗軼事的片斷,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到來作者就是透過這種繪畫的手法在小說中,把那些舊社會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故鄉那司空見慣的風俗人情,再經過自己的匠心獨述,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風俗畫,以及一卷卷清新淡雅的南方水鄉的風景畫,鮮明、具體、逼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又將朦朧、含蓄、豐富的底蘊留在讀者的想象中,因而讀汪曾祺的小說就有一種如同賞畫般歷久彌新的審美感受力在文本里寫到賣水果的葉三這個人物時,作者巧妙地透過他所賣的水果,簡簡單單地幾筆,就勾畫出了當地的一幅物產風俗圖:
立春前後,賣青蘿蔔“棒打蘿蔔”,摔在地上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密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後,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鮮菱、雞頭、蓮蓬、花下藕這樣,用水果標示一年的光景,將四季時節與水果聯絡起來,從冬到夏,從春到秋,好像把當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風情畫一幅幅地在小說中展現給讀者看:冷暖相關的氣候、美麗的景色以及豐富而誘人的特產
3、人性美
明確:文字中處處體現了人性之美、人性之善,如: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道一聲“得罪”就走了再如:這年是葉三五十歲整生日……做兒子的心裡不安其實這樣的人性之美處處體現在汪曾祺的文章中,在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十七歲初戀,暑假裡,在家寫情書,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幾歲就學會了抽菸喝酒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抽菸,一次抽出兩根,他一根我一根他還總是先給我點上火我們的這種關係,他人或以為怪父親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4、語言美
明確:汪曾祺說:“散文化小說的作者十分潛心於語言他們深知,除了語言,小說就不存在他們希望自己的語言雅緻、精確、平易”在《小說筆談》中,他強調“語言的惟一標準,是準確”
提問:這篇小說的語言很有味兒,你最欣賞小說的什麼地方,並說出它的好處
(1)葉三家老二賣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開口,兩手的兩個指頭夾著,借一點巧勁,嗤——的一聲,布就撕到頭了),乾淨利落”語言和他所描寫的動作一樣,準確、乾淨、利落
(2)“立春前後,賣青蘿蔔……”一段,充滿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讓人想像時序更迭、草木蔥蘢之美下文說:“不少深居簡出的人,是看到葉三送來的果子,才想起現在是什麼節令了的”可以說,是葉三把四季帶到了許多深宅之中,也帶到了很多看後的讀者眼前,我們似乎能看見那些美麗的果子,聞到那撲鼻的香氣
(3)“棒打蘿蔔”,“摔在地下就裂開了”,可以想見其飽滿脆嫩香白杏,顧名思義,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團雪”還有“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的櫻桃,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粗如小兒臂”的山藥,“大如拳”的百合……這些準確生動的文字,組成了鮮明美麗的畫面,文字中有畫,也有詩
三、小結
問題設計:小說這樣結尾——“葉三死了他的兒子遵照父親的遺囑,把季匋民的畫和父親一起裝在棺材裡,埋了”這似乎是一個平淡到了極點的結尾你喜歡這個結尾嗎?為什麼?如果你是作者,你會設計一個怎樣的結尾?(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怎樣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體現自己的獨特認識與想像力)
(1)提供兩種不同的思考與分析:
1喜歡這是一個平淡到了極點的結尾,也是一個自然到了極點的結尾這是人的必然結局:死了,埋了幾個字,由生轉到死,收尾乾淨利落,無盡感概盡在不言中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葉三視這些為生命,無論生死,都要與它們相伴左右也符合作品的整體風格:平淡樸素中的深長韻味
2不喜歡可以寫得更有波瀾,更有餘味
(2)結尾的不同設計:
捐贈給博物館,供大家一起欣賞
世事無常,家道中落,兒子們無奈變賣了這些畫
這些畫被凱覦已久的人掘墓盜去,流落四方
教師總結:總之,葉三是一個好的鑑賞家,他在鑑賞畫家的作品,畫家卻在鑑賞他的人品;他不經意間走進了藝術的殿堂,藝術卻伴隨他走進天堂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希望大家煉就一雙這樣的慧眼
四、佈置作業
1、完成品讀與探討
2、課外拓展閱讀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附板書設計:
鑑賞家
汪曾祺
(一) 探討本文情節結構
(二) 賞析本文中蘊含的“美”
1、情誼美
2、風俗美
3、人性美
4、語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