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鑑賞家賞析
汪曾祺鑑賞家賞析
引導語:汪曾祺的《鑑賞家》一文被選入蘇教版選修教材《短篇小說選讀》之中,位於“一個完整的世界”這一模組,下文是原文賞析知識,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鑑賞家》是作家汪曾祺的名篇,我和小說中主人公葉三同是果販,我以水果商販的視角來鑑賞《鑑賞家》,用平民化語言,心理式描述,隨筆式自由,家常式交流,談談我的感受和理解。
我是“汪迷”,迷上作家汪曾祺後,寫了兩篇賞析文後。我和汪曾祺夫人施松卿侄子施行老師,在網路上不期而遇了。施老師今年85歲高齡,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退休教師。世界華文文學家協會副理事長,現在身體健康,精神飽滿,樂觀豁達。筆耕不綴的老者。
施行老師進入八旬之後,才開始文學創作,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而且精神矍鑠,文思泉湧,愈戰愈勇,81歲公開出版了《汪曾祺文學閱讀詞典》,82歲合編出版了《文史趣聞百篇》,83歲出版了自傳體《玩年集》,84歲又合著出版了《上外情》。最近又合編出版了《難忘的蘇俄歲月》,現在仍在寫作,時常應邀到上海高校做文學與人生講座。其精神和毅力著實令我欽佩,值得我終生去學習。
施行老師不認為自己進入垂暮之年,而是進入大玩特玩之玩年,施老師把他的4句人生箴言告訴我:
“玩年靠文學薰陶,生命靠激情燃燒,身體靠健康保障,信念靠理想塑造。”以勵共勉。
施老師對我很感興趣?問了我很多問題?問我是如何迷上汪曾祺了?問我一個水果小商販怎麼會迷上讀書寫作的?問我的學歷?問我的家庭?問我現在有什麼生活困難?讓你很自然地感受到,施老師的悲憫情懷。
施老師的年齡正好是我的兩倍,他兒子只比我小兩歲。我們沒有年齡和身份的隔閡,每天早晚相談文學,談人生,談養生。和我說不為人知的汪曾祺的家庭趣事。說我很像汪曾祺的小說《鑑賞家》中的主人公葉三呀?如果你沒讀過這篇小說,值得你認真一讀。
汪曾祺的小說名篇《鑑賞家》說的是兩個身份迥異的人,畫家和果販。演繹著“伯子牙摔琴知音”生死相隨的佳話。其文化內涵和社會教育意義,當屬中華文化之魂寶,也當之無愧。
《鑑賞家》第一句話,以“全縣第一大畫家是季匋民,第一鑑賞家是葉三。高屋建瓴,統領全篇。
“鑑”就是鑑別,分辨。“賞”就是融通,欣賞。鑑賞家首先是會“鑑”,然後是會“賞”。會鑑會賞方可成家。稱為“家”的人也一定在某一專業領域學識,經驗見解都是頂級的。
一個水果商販被稱為“全縣第一鑑賞家”,我都不可思議?全縣的那麼多書畫界同仁,品位高雅的文化人。鑑賞的水平就不如水果商販葉三?帶著一個個疑問,我還是百思不解?在網上讀完這篇小說了,作品賞析也基本完成了。自己看後就是不滿意?無法交稿?遇到瓶頸了,怎麼辦?
我茶飯不思,無法進行下一件事情。我以前寫作品賞析都是做完讀書筆記的,記錄若干內容要點後,形成整體思路了,才去下筆的。我終於找到原因了。第二天上午,再去圖書館查詢汪曾祺的作品,果不然,原著與網上的江蘇文教版是有刪減的。整整一下午,靜下心來,邊讀邊做讀書筆記。一切重頭開始。
葉三,他專給大宅門送水果的,也就給二三十家送,他送的果子,都是“大、勻、香、甜、好看。”不用挑,個個好。他不是開鋪子的。也不是擺地攤的,也不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這一點與我不同,我是擺攤的,我去拿貨是批次的,也常常給單位和個人送水果的。
大畫家季陶民有一個脾氣,一邊畫畫,一邊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就是每畫一張畫,都要喝上二斤花雕酒,吃半斤水果。他畫畫時是任何人不允許進畫室的。但葉三是例外,他送水果不須通報直接進入。時間久了,葉三還經常幫畫家磨墨,抻紙等,站在旁邊很入神地看,專心致志。連大氣都不敢出。有時候看到精彩處,就情不自禁的深吸一口氣或小聲的驚呼。就這樣,畫家以為葉三真懂,這種讚賞是發自肺腑,不是假充內行,也不是諂媚。兩個人配合非常默契,凡是葉三吸氣,驚呼的地方,也一定是畫家的'得意之筆。
葉三對季匋民的讚美和懂得,是發自內心的真懂,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葉三的懂得來自於和季匋民日久生情的感情,來自於對畫家的尊重和欣賞,更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凡搞藝術的人都很有個性的,季匋民也不例外。他不善應酬,獨善其身,潔身自好。很少去親戚家應酬。反感不懂的人對他的畫品頭論足。更討厭那些假名士似通不通,賣弄自己的高雅博學。
季匋民的詩書畫俱佳。畫是大寫意,筆意俱到,筆致舒朗,善於空間。不染塵埃正是季畫的高貴氣質所在。季匋民最佩服的畫家就是揚州八怪李復堂,他的功夫最深,大幅小品都好,有筆有墨。畫風也奔放。也嚴謹,也渾厚,也秀潤,不裝模裝樣。
葉三是沉著穩重,有素養的人,這與他的市井出身沒有多大關係。葉三話語不多,一旦說出來就是字字是金,擊中要害,有理有據說出畫的毛病,讓季匋民心悅誠服,有暢快淋漓之感。“知音說給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就是這個道理。他認為葉三才是真正的鑑賞家。
不信,你就看看我的逐條說明,讓你信服。從葉三和季陶民論畫中。就能看出葉三的見多識廣,閱歷豐富。他的經驗就是從生活細節中做出準確判斷。有一次季陶民畫了一幅紫藤問葉三,這畫好不好?葉三並沒有急於回答,慢慢說出:
“好。”
“紫藤裡有風。”
畫家道:“唔,你怎麼知道的?”
“花是亂的。”
“對極了。”
季陶民提筆提了兩句詞“深院悄無人,風拂紫藤花亂。”
季匋民畫了一張小品,“老鼠上燈臺”。葉三看後道:
“這是一隻小老鼠。”
季問:
“何以見得?”
葉答:
“老鼠把尾巴卷在燈臺柱上,它很頑皮。”
季答:
“對!”
季陶民最愛畫荷花。有一天葉三送了一大把蓮蓬來。他一高興畫了一幅墨荷,好些蓮蓬。畫完了。問葉三:“如何?”。
葉三說:“四大爺,你這畫不對。‘紅花蓮子白花藕’。你畫的是白荷花。蓮蓬卻很大,蓮子飽。墨色很深,這是紅荷花的蓮子。”
於是,季匋民展開八尺生宣,畫了一張紅蓮花。題了一首詩:
“紅花蓮子白花藕,果販葉三是我師。慚愧畫家少見識,為君破例著胭脂。”
這就是汪曾祺的語言風格,平實質樸的文風,民間口語話突出平凡人物的性格,只有葉三才能說出“紫藤裡有風”“這是一支小老鼠”“紅花蓮子白花藕”的直白之語。讓恬淡平靜的畫家與樸實智慧的葉三人物形象精緻地重疊在一起。
更有一次讓季匋民歎服五體投地,是葉三慧眼識珠,在一果戶中用4張蘇州片換出來他家櫥櫃裡李復堂四開冊頁,果戶看漂亮嬌豔的蘇州片,還很高興。葉三送給季匋民看後喜出望外,嘖嘖稱羨說:
“知我者葉三也。”
神眼力,真品!就這樣,畫家和果販的心靈越走越近,成為生死相伴的知己。沒有心靈的吸引談何“知音?”
高手往往在民間。葉三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憑著對生活的樸素理解,對繪畫真的喜愛,有著自己的真知灼見。由一個單純的欣賞者到季匋民的作畫的參與者,評判者。兩個人奇妙的完美組合,彌足珍貴。
季匋民送了葉三許多畫。葉三有個學名,叫澤之。季匋民送給葉三的畫上常題“澤之三兄雅正”或題“畫與葉三”。一次季匋民說:
“這張不題款吧,你可以拿去賣錢。”
葉三說:
“不賣,一張也不買。題與不題也不賣。”
葉三50歲生日,兩個兒子給他做壽。
葉三說:
“你們不用給我做壽,你把四爺送給我的畫裱了,再給我打一口壽材,早早把壽準備下了,討個吉利。”
兩個兒子都是開布店的,生意還很好,提出來說爹不要風裡雨裡去送果子了,做兒子心不安,我們養得起你。
葉三道:
“不行,我就是為了你季四爺一個人,我也得送果子。”
多麼樸實,鏗鏘有力的回答。
葉三知道:“水果是季匋民的必須,作畫是季匋民的生命。我豈能讓季匋民吃不上我的水果,畫不了畫?”
葉三把季匋民送給他的畫都珍藏在他的壽材裡,一直無比珍惜,保留著。
10多年過去了,季匋民死了,葉三再也不賣水果了。但是每當四季八節,葉三還是四處尋覓最好的鮮果,到季匋民墳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後,他的畫價大增。很多人要買他的畫,就是兩個字,“不賣。”有個日本人慕名遠道而來收藏季匋民的畫。葉三才把畫拿出來讓他看。日本人非常虔誠,洗洗手,焚了一炷香,對畫軸拜三拜,然後,才展開。一邊看,一邊不停地讚歎: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然後說:
“要多少錢都行。”
葉三還是說;
“不賣。”
日本人只好悵然而去。
葉三死了。他的兒子遵照父親的遺囑,把季匋民的畫一起裝進棺材裡。埋了。
葉三之所以稱為全縣第一鑑賞家,季匋民的唯一鑑賞家,因為只有葉三最懂他,這份懂得是發自內心的懂,是不含任何功利色彩的懂,自然流露的驚訝和讚美的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眼睛發現不了美。你的心靈就無法體驗和感知。用純淨的心去欣賞的藝術,才是無價的藝術。
汪曾祺的散文《鑑賞家》讓我如此入心,有了那麼多感慨!這與我是果販有著很大的關係,在葉三身上找到我的影子。我向果販前輩葉三致以崇高的敬意。無論何時如果有人問我?我人生最大的財富是什麼?我會驕傲而自豪的回答:“就是我10年果販生涯中的歷練,他鍛鍊了我吃苦耐勞的戰鬥力,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洞察社會的能力。”
《鑑賞家》的藝術特色,樸素自然,簡單精煉,乾淨利落的語言,字裡行間不做作,清晰流暢,內心只有大境界的人才會有大蘊藉是名篇,也慣用了汪曾祺平淡無奇顯意境深遠的寫作風格。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沒有曲折動人的情節,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獨特的口語化。寄寓作者深厚的人文思想,獨具匠心的結尾,力透紙背的淒涼,深化了主題,上升到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係高度。
“士為知己者死”“死也護畫酬知己”。葉三的確做到了。身為果販的我,我對葉三的個人氣節表達深深的敬仰和讚美。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傳奇,令人震撼的悲涼壯舉。這些天來一直深深感染著,令我蕩氣迴腸。
伯牙彈琴,樵夫子期傾聽。季匋民作畫,果販葉三鑑賞。“子期摔琴謝知音。”“葉三至死不售畫”兩個千古至交的典範。在信仰缺失的時代,金錢至上,人情冷漠的今天。我要高歌“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和“葉三至死不售畫”的壯舉,傳播中華民族經典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都從自我做起,做一個有良知的人,孝敬父母,珍惜親情,人人互助友愛,彼此真心相待。人間自有真情在,世界總會一片心靈的淨土,呼喚心靈迴歸,讓道德存在,讀書,就是最好的遇見。寫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在修行中不但完善,提高自己。
2016新年第一天,我來鑑賞《鑑賞家》最大的意義:告訴大家,人生需要真正的知己,需要純真的友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只要你用本真的眼睛看世界,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美就在平凡的生活。只要你用真誠的心,熱愛人生,感悟生活,欣賞生活,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鑑賞家。”
評汪曾祺的《鑑賞家》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說,就是汪曾祺的《鑑賞家》。剛翻開那本書,我根本就沒有準備看這篇小說,因為鑑賞一類的東西給我一種呆板無趣的感覺。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實在沒東西看了,才不情不願地開始看這篇小說。當然,說到現在都是一些題外話了。主要想講的是我十分慶幸沒有錯過一篇好的小說。
當我不情不願地翻看它,只看了一個章節,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許是汪曾祺描述的那個時代吸引了我,也許是他的質樸又生動的語言吸引了我,總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說前後一口氣看了三遍。
小說塑造了兩個鮮活的人物:四爺和葉三。四爺是一個真正的畫家。他在當時已經久負盛名。他住在大紅門裡面。葉三是個給大戶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紅門裡進進出出。於是葉三有機會見到四爺。他總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給四爺,因為四爺愛在作畫時喝點小酒,喝酒時只用果子作下酒菜。葉三非常欣賞四爺的畫。
四爺作畫時不喜歡別人在跟前,只有葉三例外,因為四爺覺得葉三是真得懂畫。他覺得滿意的地方,葉三總能說出它好在哪裡。葉三也很喜歡看四爺作畫,他總是屏氣凝神,在四爺畫的相當滿意的地方吸氣。
在他們長時間的交往中,葉三得到了四爺的很多畫,每一幅上都留個名。後來四爺去了,他的畫變得更值錢,很多人找到葉三家去,要買他手中的畫,他都沒有同意。後來葉三也去了,他的棺材裡除了他的遺骸就是四爺的畫。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覺想起了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我覺得高山流水覓知音。古往今來,對於美的感受,從來都不分階級,不辨年齡。真正的藝術是永恆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難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