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審美意識形態淺論王維山水詩

從文學審美意識形態淺論王維山水詩

  唐開元、天寶年間,經濟繁榮,國家昌盛,有大批深受山川之美影響而大力創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王維就是其中一個。他在早年也與大多想要建功立業的才士一樣,積極入仕。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從文學審美意識形態淺論王維山水詩,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出使邊塞時創作了《從軍行》《使至塞上》等大氣磅礴、豪氣沖天的詩作。但真正奠定了他文學大師地位的是其歌詠歸隱的山水田園詩。除了作詩,他還精通音樂和繪畫,也正是這一點,使他創作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空明詩境。王維歸心於佛法,精研佛理,深受北禪宗的影響,嚮往無生說,這也是其山水詩充滿禪趣的原因。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屬性從目的、方式、態度三個方面表現為無功利性與功利性、形象性與理性、情感性與認識性。作為文學形式之一的詩歌,亦是具有這種屬性。

  一、無功利性與功利性

  審美的無功利性表現在不尋求實際利益的滿足。它主要體現作家的創作活動和讀者的閱讀過程中。在此只述作家的創作活動方面,朱熹在《清邃閣論詩》中提出,作詩者難以出好詩,只是心裡鬧虛靜之故。只有虛靜或心虛理明才可能作出好詩。王維因心向佛法,精研佛理,在其《秋夜獨坐》中說: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無生說便是出自大乘般若空觀,學無生的具體方法便是坐禪,靜坐澄心,平靜思想和情緒,利於達到物我冥一的境界。這種心靈狀態對於他的創作影響深遠,帶有這樣寧靜自然的心態觀察萬物,不帶有功利性地進行創作,正說明了審美的無功利性。而其功利性正是在這樣的創作狀態下產生的作品中來體現。在《終南別業》中,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現詩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悠閒自得,這種詩境就是創作時的功利性所在。

  二、形象性與理性

  審美形象是文學文字中富於意義的審美感性形態,它表現為直覺方式,是透過審美直覺獲得的瞬間領悟。中國古典美學常稱之為感興或妙悟。《紅樓夢》中,香菱對王維《送邢桂州》一詩中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一句的點評是: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

  看似無理而其實有理,正是審美直覺的特點。除卻審美直覺,文學也依賴於理性。王維在山水詩中描寫景物時,十分注意畫面的結構層次,如先概寫大環境,再按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由整體到區域性再到細節的順序進行描繪等,這樣的`構思使得全詩井然有序、層次跌宕。如《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首聯寫終南山的遠景,借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連山到海壯大雄渾的總輪廓。頷聯寫終南山的近景,寫白雲青靄,煙雲幻滅,突出山之高。頸聯高度概括終南山尺幅萬里,講述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南北之遼闊,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尾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這樣的構思就是被作家的理性所驅使。

  三、情感性與認識性

  審美情感即審美形象中的主體態度,是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是直接的。而審美認識總是被歸納出來,是間接的。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人筆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氣,一洗前人詩文中常見的悲涼感傷的情調和低沉灰暗的色彩,創造出純美的詩境。詩中的審美情感便是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這首詩是詩人的晚年之作,在清新寧靜、生機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詩人感受到了萬物生生不息的樂趣,精神昇華到空明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靈的美融為一體,達到了物我冥一之境。再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人所欣賞的正是人在寂寞時才能細緻入微地觀察到的自然生機的空靜之美。這隱居的世界便可抽象化地概括為如下認識,自然永恆的空、靜之美。

  四、結語

  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在無功利性、形象、情感中隱含功利、理性、認識,這也是在說文學的屬性不是單一的而是雙重的,即審美和社會的雙重屬性。詩歌中對世間紛爭的超脫,對人生失意的瀟灑,對隱居生活的悠然自得等情感的表達都離不開社會中松、竹、泉、雲、山、林、石、雨等現實世界的意象來支撐文字的構造。王維的山水詩是理想與現實高度統一的產物,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精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