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幾個特點

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幾個特點

  王維是盛唐山水詩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繪畫史上頗負盛名的畫家。下面小編帶來的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幾個特點。

  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幾個特點 篇1

  王維他以詩人兼畫家自命:“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 王維《偶然作》其六)。王維在繪畫方面的造指對他的詩歌創作有直接影響。他對自然景物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感受,熔詩畫創作的藝術手法為一爐,在詩歌創作中自然地融合了繪畫的某些技法,使讀者得到“詩中有畫”的美感享受。

  一,追求神似,以情韻見長。

  王維以前,南朝山水詩刻劃景物尚形以,尚工巧,缺乏神韻,力求副真細緻而失之於雕琢,“頗以繁富國累”(《詩品》)。到了王維則追求神似,以情韻見長,不著力於細部的描摹刻劃,而是從總體上把握,力求給人以渾然一體的印象,淡淡幾筆便能勾勒一幅畫面,表現一種意境,毫無板滯繁蕪之弊。《漢江臨眺》寫漢江及兩岸風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江水奔騰似湧出天地之外,山色空濛,若有若無,卻無意道出是青是紫,是濃是淡。全詩大筆揮灑,氣象雄渾,意境闊遠。《終南山》短短四十字可謂“無所不包”,詩人不著意于山中景物細部的具體刻劃,通過幾個角度的轉換和畫面的變化,便將終南山的高峻逶迤、闊大深邃呈於讀者目前。再如“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莫不是把握和表現景物給人以整體印象。如果把謝靈運的山水詩比作精雕細琢的工筆畫,王維的山水詩則如同淡墨傳神的寫意畫。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王維詩“每從不著力處得之”正是這個意思。

  二,“散點透視”畫面和諧。

  和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一幅畫只能有一個透視點)不同,中國傳統繪 畫採用多中心的“散點透視”。王維熟諳此道並用之於詩中,用畫家有眼光觀察景物,表現景物,處理景物的遠近、大小、主次、疏密諸種關係,非常注意空間的層次和構圖。《輞川閒居 贈裴秀才迪》從遠處寒山寫到近處秋水,從詩人自己寫到暮蟬,繼之又寫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遠近互襯,層次分明,構成和諧完整的生動畫面。《渭川田家》把許多乍看各個孤立的形象和場景納於一首詩中:墟落,窮巷,野老,牧童,眠蠶,田夫……毫無零亂瑣碎之感,描繪出一幅充滿田園牧歌情調的農家夕歸圖。《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家田、白水、青山、碧峰,由近及遠,產生出鮮明的層次感。《曉行巴峽》“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抄行”,詩人把遠處的山橋畫到近處的樹杪之上,這是空間上的明顯錯位,平面的圖畫也就有了景深。又如“千里橫黛色,數峰出其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都是有橫不豎的十字型構圖,畫面勻稱、活潑而又富有立體感。

  三,虛實相生“意餘於象”。

  王維詩歌寫景常有古代畫論所謂“意餘於象”之妙。意餘於象,簡言之,也就是平常所說的以少總多,以不全求全。惲恪《甌香館集·畫跋》雲:“惟畫理當使人疑,又當使人疑而得之。”這不但使得詩人在短短的篇幅中描寫客觀景物作用於審美主體所產生的完整印象成為可能,而且調動起讀者的豐富想象力。《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似的”(《紅樓夢》四十八回香菱語)。寫邊塞沙漠的奇異風光,只抓住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樣詩人感受最深的景色,“直”、“圓”二字則引導人們的視線向上空和遠方伸展,透過啟發讀者的聯想,在簡單的十個字中創造出無限寥闊的景象。《終南山》通篇以“意餘於象”取勝,特別是末兩句,詩人在從不同角度極寫終南山的崇峻廣袤之後,把焦點落到人的身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或謂末兩句似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山大不及回,山深不見人,才有投宿之想,問樵之舉,展示出終南山的幽靜深邃。王維詩歌不僅把擷入詩中的形象和景物寫得生動傳神,而且常有這種“使人疑而得之”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需要“想”、“玩”再三方面能悟出其中的奧妙。繪畫講究的虛實並用的手法在王維詩中也用得自如而恰到好處,如《過積香寺》全詩並無一處正面描寫山寺,虛處落墨,著力於環境的渲染和氛圍的烘托,將靜寂清幽的深山寺院風光寫得如聞如見,發人遐思。

  四,動靜結合“詩中有畫”

  作為造型藝術的繪畫和作為語言藝術的詩歌在功能和手法上終究有明顯的區別。萊辛《拉奧孔》說:“繪畫憑藉線條和顏色,描繪那些同時並列於空間的物體,因此,繪畫不宜處理事物的運動變化與情節。詩通進語言和聲音,敘述那些持續於時間上的動體,所以有宜逼真地描寫靜止的物體。”王維的許多詩歌追求靜諡恬淡而又渾然一體的境界,善於在時間流動的過程中抓住感受最深的剎那間整體空間形象加以描繪,用語言寫出了不少只有繪畫才有的靜態的景物。但他詩中的靜往往透過動表現出來詩中所描寫的聲息、動態使得畫面更為動人。《史鑑類編》雲:“王維之作,如上林春曉,芳樹微烘,百囀流鶯,宮商迭奏……真所謂有聲畫也。”《鳥鳴澗》前兩句靜中見動:“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春山之夜萬籟俱寂,唯有桂花無聲無息地飄落;後兩句動中寫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柔和的月光竟至於驚動棲息的山鳥,鳥鳴聲不時打破山澗的寧靜,這又造成了“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再如“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句,也都是寓靜於動,動靜相襯。至於“細枝風亂響,疏影月光寒”,“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等句所顯示的美的情態和美的表達的。明代張岱《琅嬛文集》卷三《與包嚴介》雲:“王摩詰《山路》詩:‘藍田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尚可入畫:‘山路原無雨,空翠溼人衣’,則如何入畫?又《得積寺》詩:‘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聲’、‘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決難畫出。”一句話,王維的詩歌有著繪畫無法比擬的效果,他“詩歌裡渲染的顏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畫家感到自己的彩色碟破產,詩歌裡勾勒的輪廓、刻劃的形狀可能使造型藝術家感到自己的鑿刀和畫筆技窮。”(錢鍾書《讀〈拉奧孔〉》)

  五,遣詞造句精當傳神。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色,不僅由於他繪畫上的精深造詣,更決定於他在語言技巧而能描繪出如此豐富、生動的美妙圖畫,表達出詩人的完整感受。晚唐殷?《河嶽英靈集》稱王維詩歌“詞務調雅,意新理愜。在泉成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維詩歌出語平常、新鮮而有深意,“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江流天地外,出色有無中”,如同口語一般,讀之再三又覺餘味無窮,明朗自然,毫無斧鑿之痕。至於遣詞造句的精當、傳神,歷來也極受推崇。《積雨輞川莊作》“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森囀黃鸝”兩句,用“漠漠”和“陰陰”兩疊字使水田和夏木形成明暗對比,“白鷺”和“黃鸝”又形成色彩的諧調。又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直”字和“圓”字表現力極強,“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香菱語)。再如“色靜深松裡”以聽覺的“靜”來描寫視覺的“色”,“黃鳥歌且澀”則將鳥的歌唱訴諸於人們的味覺“澀”,都很新鮮貼切,絲毫不牽強晦澀。對動詞的選擇也往往反映出詩人的匠心。“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逅 還於樸,斧鑿之痕俱化爾”。

  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幾個特點 篇2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描寫了山間秋天傍晚雨後的景象,首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緊扣詩題,展現了山居秋瞑的畫面。“空”字點化了夜靜山空的環境及超脫塵世的心境。頷聯及頸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清幽而又有生氣,就像一個個巧妙的電影鏡頭,表現出詩人安適閒逸的情懷。具體生動地描繪了山居秋瞑的景物:雨後的素月,清朗明亮;山間的松林,稀疏高潔;石上的清泉,涼爽清暢。“照”“流”二字賦於靜景以動態,構成寧靜清幽、明朗流暢的境界。竹林傳來笑語,浣女披月而歸,蓮葉竦竦而動,漁舟破葉飄下,由景及人,構成活潑輕快、生機盎然的境界。此二聯以動襯靜,以聲襯幽,聲光色態,相宜相襯。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點出隨順自然、長留山間的情意,“留”與首句“空”照應,達到人與物化,心與境合的境界。全詩清新幽美的秋日山景和悠閒靜穆的隱居意興和諧契合,意境渾成優美。用語言描繪出一幅彷彿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圖畫,而且是一幅有聲的圖畫。動與靜、情與景的對立統—,使畫面、音響、動作乃至花草的芳香,巧妙地在詩中融合起來。這就是蘇軾所評價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吧!

  總之,從王維淡而有致的畫筆中,往往能感受到寧靜,淡泊的心境,給人以富有哲理的聯想。

  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幾個特點 篇3

  王維的詩歌富有詩情畫意。早在唐代天寶年間,殷河嶽英靈集即有“在泉為珠,著壁成繪”的讚譽,到了宋代大文豪蘇軾《書摩潔藍田煙雨圖說:“味摩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中有詩。”從此,“詩中有畫便成了王維詩的定評。

  這一基本特徵,突出地表現在王維的詩常常吸收繪畫技法上。“經營位置”是我國傳統的畫學六法之一,是“畫之總要(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畫家善於把許多個別景象透過“經營位置”組成一個整體,王維也常用此法。如《渭川田家》中,作者在前八句中農村生活中的種種景物看上去似乎較散亂。但第九句用“閒逸”二字輕輕一點,這些跡象便貫穿起來,構成一幅十分和諧、生動的畫面。帶有繪畫特色的結構,也體現在組詩的創作中,如著名的輞川集二十首,總的構思是透過山水風光的描繪,反映作者的隱居生活和情感。但具體作品中,又有各種不同的安排。有的比較直接表現出作者對奔競、變幻的官場生活的厭惡,說明隱居的原因,如《柳浪》漆園等。有的情調歡暢,景色也比較明朗、優美,反映作者從宦海中解脫出來的歡樂,如《文杏館、《木蘭柴等。還有一類詩,如《孟城坳)、《華子崗》、《鹿柴》等,寫孤獨的心情、清泠的景色,帶有消極感傷色彩,又反映作者苦悶的一面。這樣,每首詩都是一個獨立的畫面,合起來又是一幅和諧的全景,與我國古代的“通景畫”十分相似。

  我國古代繪畫,還特別講究虛實、遠近、大小的處理,王維的詩也運用了這些技巧。《漢江臨眺》中間四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眼前流入長江的漢水,是實寫;而江漢之水在天地外奔流,是虛寫。兩岸青山,伴著江漢的波濤,看上去似有若無,是亦虛亦實。“郡邑”二句,不僅道出遠近關係,更進一步作了浪漫的想象。虛實相間的手法,寫出了水波山光的磅氣勢和凌空飛動的宏偉境界。《終南山》開始極力描繪山勢的高峻、闊大,結尾二句卻寫“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點級上深山中兩個小小的人物,從而更出終南山的嶸高聳,透露出奇峰紆轉,清澗縈迴的幽靜景緻。這樣王維的詩猶如一幅幅優美的山水畫,既有對景物多層次的逼真描摹,又有誇張的千變萬化的“詭狀殊形”,還適當留有空白,給欣賞者以想象餘地。

  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幾個特點 篇4

  王維最令人稱道的地方,還並不是他的邊塞詩,而是他那無數充滿情趣的山水田園詩。或許,每個成功的詩人,他們的仕途都會遭受到一些波折吧,王維也是如此,他很年輕的時候便進士及第,可是,不久就因為某些原因而遭到了貶謫。張九齡當上中書令之後,曾經提拔他為右拾遺,這又重新燃起了他想要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他還曾經寫了詩歌,讚頌張九齡反對結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可是無奈的是,張九齡罷相之後,繼任者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王維的仕途,也變得更加黑暗了,起伏升降間,他開始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曾經隱居在終南別業,那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或許,就是這樣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讓他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山水田園詩。在詩歌中,他沉浸在美好的山水之中,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無限風光,雖然說,也有一些詩歌反映了對現實的不滿,對仕途的厭倦,但是,絕大多數詩歌,所描寫的都是安適自得的心境。

  王維不僅善於寫詩,而且還善於作畫,所以,自然便會以一個畫家的眼光來看待大自然的山水,其情趣,其專注點,便與一般人有所不同。他筆下的田園,給人一種牧歌式平靜祥和的感覺;他筆下的山水,一派清淨的景象,不僅有“空、寂、靜”的境界,也有的能給人以宏偉壯闊的感覺。

  在《漢江臨泛》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王維是多麼講究構圖,講究畫意,“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別的且不說,單說那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就足以給人無窮的想象,讓讀者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片蒼茫、遼闊的景緻。

  這樣的詩句,在王維的詩歌中比比皆是,他的詩歌,從來都不故作高深,從來都不用浮誇、華麗的詞藻來顯示自己的文采,他雖然學富五車,但是卻不故意用深奧的典故,深邃的哲理來顯示自己的學問,他只是那麼娓娓道來,便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的美景,總結出一句又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語。

  再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在這首詩中,王維以有寫無,以動寫靜,特別講究色彩的搭配。

  前三聯寫景,首聯點明題目,王維首先總體地描寫了一下山間的秋景,從自己的角度來感受,寫出了山中秋天傍晚時分的寧靜、清新和幽美。頷聯具體寫山間晚來景色,他十分注重寫景的構圖與色彩,那通體透明的月光與山泉配上青松,很淡雅,也很靜美。頸聯由物及人,前靜後動,寫山中人日常勞動生活的場景,突出淳樸寧靜的情味。這樣的“動”,非但沒有破壞夜的靜美,反而更加反襯出“靜”了。

  不過,如果光光只是描寫出一番靜美的田園風光,那麼王維也只能算是平凡的庸手,所以,他便在最後,加上了兩句能夠點明主旨的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表明對山間美好景色的熱愛,也表達了自己樂於隱居的心境。

  這種創作手法,讓人很容易就想到了謝靈運,謝靈運也很喜歡寫山水詩,而且也常常在詩歌的末尾處加上自己的議論,抒發自己的情感,可是,和謝靈運相比,王維的詩句顯得通篇混融完整,有句有篇,將議論和景色緊緊連一起,也將禪意融合在詩中,給人無限的遐想。

  王維曾經創作了大量的詩歌,都是論述自己希望遠離塵俗的願望,再加上他的詩歌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有一種淡遠的意境,所以,頗有魏晉時代陶淵明的遺風。

  既然說,王維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便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項絕技,那便是他的書畫技藝。中國畫歷來以線條為主,善於表現意味,不長於表現外形,而唐人看出了線條畫的短處,開始嘗試透過墨色的濃淡變化來彌補短處,表現事物的層次感,比如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便用了這種方法。

  待到山水畫正式獨立出來之後,唐代出現了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等山水畫大家。吳道子善於寫意,他所畫的佛像,更是被人稱讚為“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李思訓開創了金碧青綠山水的畫法,筆法工細,色澤豔麗,被後世尊為工筆正宗。而王維呢,他最擅長的是水墨畫,務求淡雅,富有詩情,重在意境的表露,被稱為文人畫。

  雖然說,山水畫並不是自王維開始,但是,王維卻賦予了山水畫新的生命。他採用一種叫做“破墨”的新技法,採用水墨的濃淡變化來渲染山水,使得山水畫不再受青綠色彩和線條勾勒的束縛,所畫出來的山水之景,便有了重重疊疊、遠近掩映的神韻,能夠更好地反映出山水之美。王維之畫,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可以算得上是巧奪天工了。

  王維不僅善於作畫,還潛心進行書畫理論的研究,他所撰寫的《山水論》和《山水訣》,詳細地敘述了畫山水、林木以及四季之景、早晚之景之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為山水畫的後學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雖然說,唐人張彥遠對於王維畫作的評價不太高,他將畫分成神、妙、能、逸四品,每品又列上、中、下三等,王維僅列妙品上,但是,到了宋朝以後,文人畫開始興起,王維在畫壇開始備受推崇,明朝的董其昌就曾經稱王維是南宗畫之祖。

  人們形容一個文人的時候,總是喜歡用“琴棋書畫”這幾個字,作為一個全能的文人,王維不僅善於書畫,在音樂方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有一個傳說故事,就足以證明他是多麼精通音律。據說,有人得到了一幅《奏樂圖》,王維看了之後,便說:“《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他非常肯定地就辨認出了畫中所畫的場景是正在演奏什麼樂曲,這著實讓人驚歎。有好事之人集樂工嘗試著演奏,竟然和王維所說並無差別。

  能夠如此明察秋毫,除了對於繪畫極其瞭解之外,也足以證明,王維對於音律,也是相當精通的。

  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幾個特點 篇5

  論及王維,大家自然會想到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盛讚王維的那句“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一、濃妝淡抹,搖曳生姿

  作為畫家的王維,初期著力於青綠山水畫的創作,後期則轉為水墨畫。這一轉變同樣也展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中。早年的王維意氣風發,充滿了追求理想與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雖然初入仕途是就遭遇挫折,但並沒有消磨他的鬥志,仍然將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表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如《洛陽女兒行》中“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簷向。”鋪述豪家女子生活的美好與奢華。住的是“畫閣朱樓”的甲第良宅;宅中是“紅桃綠柳”的洞天仙境。“朱”、“紅”、“綠”三個色彩的運用渲染了一幅豔麗的圖景。又如《田園樂》中“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濃墨重彩地繪就了一幅明豔的山水畫卷。這明豔的色彩表現也是王維內心情感的流露,詩人會不自覺地以開闊、明朗、積極的心境去待種種景物或是社會現象,因而其早期詩歌的色彩多濃重、溫暖。

  而晚年的王維則給人留下了一種閉門寂處的印象。開元九年二十一歲的王維中進士第,釋褐授太樂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黃獅子事受牽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脫離了優雅安逸生活的王維,置身於流離失意的異鄉,心情不免傷頹。然而這也正是王維詩歌創作基調由濃而淡的轉折點。這一轉變表現在時節由春、夏及秋、冬,由朝及暮,這一時期的作品以冷色調為主,即使是偶有明麗色彩的出現,也只能是“明媚的憂傷”。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即是一幅深山當中,清秋薄暮,月灑松間,清泉流石的清新景象,整幅圖畫以冷色系為主,顯然不同於他早期作品中的濃墨重彩。又如《終南山》“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白”、“青”色彩的選取,顯出整句詩歌素冷、空靈之感。而此時的王維正處於歸隱避世階段,當然這裡所謂的歸隱避世並不是尋求枯坐草廬、空守長卷的消極避世,而是遠足四方、登臨跋涉,盪滌心扉,參悟生命之真諦與圓滿淨樂的寂滅至理。此時的王維是淡泊的,他走向了人生的一個新境界,因而作品也轉為如水墨畫般的淡雅。

  二、生動立體,奇崛瑰麗

  繪畫藝術講究的是一個線條勾勒問題,恰當精巧的線條勾勒是整幅繪畫的骨架和支幹,它溝通了景與景之間的橋樑,實現了繪畫作品的立體感。王維的詩歌就巧妙地運用了線條的勾勒,實現了平面畫中三維空間的展現。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個“直”,一個“圓”形象地勾勒出孤煙直上的延伸感,與落日照大漠的包容感。這一個延伸,一個包容,三維空間躍然紙上。又如《山水論》中“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日,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視角變化多端,由近及遠,由俯及仰,詩中的畫面不再只是橫豎交叉的平面世界,更是三維空間的表現。詩人僅僅運用了“樹”、“石”、“水”、“雲”幾個簡單地意象,展現的卻是開闊的空間感,其功底可見一斑。這樣線條的運用是立體的,是不侷限於平面的突破。縱觀王維詩歌三維空間筆法的勾勒不難發現,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意境開闊。平面空間已無法滿足詩人對景物描寫的需求,而需藉助第三維空間來表達。

  三、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一幅繪畫作品呈現給觀眾是靜態的,如何在靜態的畫面中描繪出動感,需要考量繪畫者對生活中的人文風情等鮮活事物的觀察,認識能力。王維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做到了。他躋身於田園風光,遊歷山水,置身於花鳥魚蟲的自然中,無論是藉助禪宗思想的境界轉換,還是到返璞歸真的自然哲學,總之王維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做到了靜中取動,使畫面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描寫,更傾注了鮮活的生命動感。如《田園樂(其一)》中“悽悽芳草春綠,落落長松夏寒。”營造出一種鄉村環境的幽靜,就是在這幽靜的鄉村田景中,詩人又加了一句”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透過牛羊、童稚這類鮮活的生命,頓時給鄉村注入了活力,也表現了民風的淳樸。詩人自然地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也是詩人自己心靈與自然地對接。靜中有動,景中有情,畫面不再死氣沉沉而更加鮮活,富有生命力。

  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幾個特點 篇6

  王維前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畫詩人,祖籍山西祁縣,他是這個時代多才多藝學富五車的人傑代表,他不僅是位技法熟巧的畫家,還是位諳練宮調的音樂家。他寫的山水詩大都是立體式構思,讓看客讀起他的詩作會隨著描繪的畫景,時而仰視;時而俯瞰; 時而遠眺;時而靜聽;時而共鳴,把看客操作成了他手中的提線木偶,閒遐之餘,去欣賞他的山水詩,美哉輪焉,美哉奐焉。

  想欣賞到王維前輩山水詩的絕妙之處,你的頭腦要具備看詩現畫聽聲的能力,就是說你在讀他詩的時候,要像在賞一幅山水畫,分清詩中的近景、中景、遠景處的意境,掌握好近景眼看手摸,中景耳聽意遠,遠景眺望神飛多層次的欣賞步驟。

  你如果準備好了就隨我去賞悉他的《山居秋暝》一詩吧。山居秋暝之詩題,他告知看客將描寫山裡人秋日落山的景緻。“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順著作者由遠即近的描寫順序,可把首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列為遠景,次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列為中景,第三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列為近景,尾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列為作者感悟。

  那我們就由遠漸近地開始欣賞吧,“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兩句詩,貴在“空”“晚”兩字,“空”,夜幕下剛下過秋雨的大山,黑黝黝剪影似的失去了輪廓線,“空”的看不出它的顏色,“空”的讓夜空潔淨,“空”的讓心靈靜謐,“空”的少去了許多繁雜。“晚”字道出了這是個遲到的秋天,本來已進入了霜期的節令,習習秋風是那麼的涼爽宜人,在傍晚的大山裡都感覺不到半點寒意,暖和和的夜晚也道出了作者今天的好心情。

  次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中景,作者告訴了他站的位置,站在松樹林的泉水旁。這兩句突出了“照”和“流”兩個字,“照”,突顯了天空的明月,只有它為大地灑下明亮的銀暉,作者才看清了清澈的泉水。“流”,它蘊涵著聲音,山石間流淌的泉水能不發出響聲嗎?“清泉石上流”言簡意賅的五個字,你要言近旨遠地去浮想聯翩,用盡你的想象力,去想那夜色朦朧下清泉跳躍在山石間的模樣兒。你看那近處的山泉兒,活潑的就像“七歲八歲狗也嫌”的頑童,“流”時還抖出銀鈴般的笑聲。面對清泉如若透明純真的童心,讓你身心了無雜念陡覺輕鬆。清流穿梭於茂密的松樹間,歡快地拍打著色彩斑斕的卵石,樹影想攔住它們玩一會,它們嘻嘻哈哈地笑著跑過去了。月光穿過鬆林的空隙,傾瀉在流動的泉水上,浸著月光的泉水,變成了波光粼粼流動的銀鏈子。樹林邊有株老態龍鍾的古松,恍惚間,它化作了手住柺杖的老者,頑皮的泉水何不是它的孫兒,它們兩個在大山裡一靜一動,顧盼有情,相映成趣,只見他在招手呼喚貪玩在松林中的孫兒回家。

  近處的泉水響,遠處的泉水譁,躍下山谷的泉水鳴 。你要想到作者面前的泉水不止一條,而是遠遠近近有若干條泉流。它們就像在大山裡排練多聲部的大合唱,唱出了急緩輕重有弱有強,交織成了一首無伴奏的童聲大合唱。使你身不由己俯身傾聽著,辨析著,身心猶如融入了泉水,隨水而起伏,隨水而激揚,隨水而遐想。讓泉水慮過你的心田,沖走慾念,流下淡泊,任我品味,陶醉在這泉水旁。

  再欣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美詩句, 這兩句詩貴在“喧”“動”兩字,“喧”,竹林靜悄悄地站立在月光下,突然,在竹林裡傳出“嘩嘩”的一陣響聲,一群在湖邊洗衣歸來的姑娘們,歌聲、笑聲“喧”破了竹林的清靜,“喧”的讓人心動,“喧”的讓人走神,“喧”的讓人激情,一個“喧”字從竹林裡飄出來優美的山歌。蓮“動”為畫面增添了不少活力,條條捕魚的小船兒,徐緩地搖出了荷塘,湖光船影,天水一色,月下無聲。只有那託著小碗似的蓮蓬擺動起來,才知道小船在行進,大概那搖船的是些年輕漁夫,正靜聲屏氣在笑聲歌聲中,各自聽辨著自己的心上人,或許在心裡想著和姑娘們對歌的詞句,反正他們是不願意打斷姑娘們的歌聲笑語的。

  尾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是作者觸景生情縈帶出他對人生的感悟,汙濁的官場爭鬥是多麼的骯髒,這樣安靜純樸美好的田園生活,他是多麼的嚮往。管它花草枯榮;管它公侯王爺;管它庶民百姓,管它高貴貧賤,誰見了這醉人宜居美景,不產生留下來的意願呢?其實作者感悟的核心是“王孫”,筆者理解詩中的“王孫”,指的是作者的後代。我要勸說我的子孫後代,不在官場為官,就讓他們過這樣優美平穩的田園生活。

  我對詩人描寫的美景早已心傾神馳了,不知看客你是否願隨我一同前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