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王維詩歌中的禪宗思想
分析王維詩歌中的禪宗思想
王維一生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之作,其抒寫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將空靈之美、神韻縹緲和空明的境界刻畫得入木三分,把禪宗思想與宗教感情化為詩思,具有獨特風格。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隋唐時期達到一個頂峰,併產生了諸多佛學宗派。其中,禪宗影響最大,王維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政治上的失意。使王維退隱山林,過起一種閒適自然的亦官亦隱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他將自己所領悟到的宗教思想融入到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之中,再加上對他對自然深刻透徹的觀察,用忘情于山水田園而甘於寂寞的情懷加之空虛之心去體味生活,表現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東坡《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的深遠意境。使人在悠然的山水田園美景中,品味禪學的精深。
一、佛學與審美的有機結合
吳功正先生在《唐代美學史》一書中這樣評價王維與禪學的關係:“他把禪趣融為詩趣,以禪的精神作為詩的審美精神,他用禪的體悟方式作為詩的體悟方式。這樣,在王維那裡。禪與審美便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出神入化。”王維把參禪領悟到的意境滲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詩蘊含著一種禪意,體現出蘊含禪理趣味的優美的意境。如《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雲峰、古木、沒有人跡的山徑,配上幽咽的泉聲、淒冷的日色和曲折的潭岸,呈現出一幅幽美的畫面。這些景物的描寫,正是詩人禪寂心境的寫照。
王維在孤獨與寂寞中,走進大自然。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過程中,將自己的`佛學思想與審美體驗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優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藝術意境。“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野花盛開,谷幽鳥鳴,夜靜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禪趣,寄寓著詩人的幽獨情懷。外在景物與內蘊的禪靜有機結合,即山水審美體驗與禪的靜默觀照合而為一,使人在欣賞到幽美畫面的同時,也體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沒有煩擾的寂靜祥意。在這些詩歌中。作者拋開日常的思維邏輯,而將審美藝術建立在自己的直接感悟之上。將淡遠的心境與超脫之感借自然之景而表現出來,讓人感悟其中的精髓。
二、空靈、靜謐的意境美
禪宗的境界中,“空”是一個核心概念。王維在詩歌創作中多引用了禪宗裡所講的“空”,他的山水詩中的禪意集中地表現為追求寂靜清幽的境界,在閒靜孤寂的景物描寫中透漏出空明恬淡的美。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中“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漁舟”構成了一幅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動人畫面。此詩透過著力刻畫出一種空寂、幽靜的意境,渲染了山居現實生活的樂趣。詩中的“空山”是詩人內心精神的一種寫照,此情此景中,詩人的心境與大自然的寧靜相融合。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反映了其淡泊的情懷,同時使其詩歌充滿禪悅的境界。空山孕育著無限生機,一切的景色和人物都無比幽美,體現出空明的意境。正是這種空靈的詩境使讀者感受到一種恬淡無為、自然和諧、永恆無限的靜謐之美。
在山水田園詩中,王維將自己所領悟到“空”、“寂”禪理融入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使人們在欣賞美好畫面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落寞的情懷和悠然自得的情趣。如:《鹿柴》寫山之空靈“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深林中一片寂靜。不見人跡,只偶爾聽到人語的迴響。一縷夕陽透過深林照射在青苔上,更加襯托出山中的幽暗。《辛夷塢》寫山之寂靜“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寂靜無人的山澗裡,芙蓉花自開自落。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這些詩體現出一種幽冷和孤寂的禪意,讓人感到他是在人境中追求和陶醉於寂寞和孤獨。
我們再來看《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在一片幽深的竹林裡,詩人獨坐彈琴長嘯,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一股幽冷、孤清的氣氛籠罩其中。詩人在純粹的自然世界中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將明月予以人性化。展現出超越世俗的空、靜之美。
王維在詩歌創作中。將禪宗與審美緊密結合,以清淨之心關照自然,以禪人詩,使他的山水詩洋溢著閒淡冷寂、悠然自得的情趣,充滿“空炅”、“幽靜”之意境。這種詩中獨具特色的寧靜之美和空靈境界,表現了極高的藝術造詣,奠定了他在中國山水田園詩發展史上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