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全詩賞析

王維《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全詩賞析

  這是一首紀遊詩,起筆用典點題,筆調略帶詼諧調侃。頷聯畫面清靜,空靈,富於情韻。頸聯轉為動景,筆意空曠。中間這兩聯既描繪了遊賞所見的動人景色,又形象而細膩地表現了步移景換時的親切感受與秉燭夜遊的極高情興。

  王維·《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楊子談經所,淮王載酒過。

  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

  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

  嚴城時未啟,前路擁笙歌。

  ①興闌:興盡。

  ②岐王:睿宗第四子李範,初封鄭王,改封衛王,後徙封巴陵郡王。睿宗即位後,改封岐王。

  ③應教:臣下屬和於諸王的詩文曰應教。

  原詩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七年,王維20歲,宦遊京師,與諸王交遊,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王之囑而作此詩。

  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

  這兩句描寫晚春時節的景色——飲酒、賞花,興致已盡,而啼鳥還在那裡變著花樣啼叫;時值落花時節,在花前久坐,看到的落花越多,越勾起人惜春的情懷,頓生倦意。景與情都寫得頗有韻致,耐人尋味,而重在以景託情。“換”與“多”字用得巧妙,味在言外,世稱奇語。

  鑑賞:

  岐王李範是唐睿宗的第四個兒子,唐玄宗的弟弟,好學工書,禮賢下士。岐王帶領王維等人同遊楊氏別業並命他們寫詩紀行。詩題中的'“應教”,指奉諸王之命作詩。“別業”,即別墅。

  這是一首紀遊詩,首聯起筆輕捷,帶出題意。“楊子”,即楊雄,西漢人,家境貧寒,嗜酒,人稀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餚從遊學。“淮王”,即淮南王劉安,西漢人,喜好學術,門客達數千人。此處借漢喻唐,以淮南王比岐王,以楊子喻楊氏。“載酒”二字乃詼諧之筆,表面上,是說淮王重視賢才,載酒光顧貧寒的楊宅,實際是寫岐王帶領詩友賓朋遊覽楊氏別業,歡宴遊樂。這樣寫,既點明詩題,又將讚揚岐王禮賢下士、與臣民同樂之意深隱其中。第二聯描寫遊覽的無窮興味,情致獨到,別有會心。“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興闌”,即興盡,與“坐久”為互文,意思是興盡即將返回,發覺遊宴之初的夜鳥和鳴聲已經被向曉的晨鳥聲所代替,四周已新積起一層落花。這兩句以極富於詩意的筆法,寫出了在鳥鳴聲中、花影裡度過的身心俱適的一夜。這一聯以景傳情,寫景入神,感情細膩,成為廣為傳誦的名句。宋人曾季《艇齋詩話》說:“前人詩言落花有思致者三:王維‘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李嘉祐‘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荊公‘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第三聯寫回程,由“興闌”、“坐久”引出。“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上句寫透過曲徑,下句寫穿過樹林。“玉珂”,一種車鈴,“玉”指其華美。張華《輕薄篇》有“文軒樹羽蓋,乘馬鳴玉珂”之句。隨著小徑的曲折延伸,燭光在閃閃爍爍地移動,穿過一片茂密的樹林後,眼前豁然開朗,岐王及其扈從的車馬,隨即散開,控縱由意,其樂無窮。尾聯敘述抵達城門時的情況:“嚴城時未啟,前路擁笙歌。”意思是縱情賞玩,深夜始歸,其時城門尚未開啟,即使在這樣的時候,依然一路笙歌,餘興未盡。

  這首詩起筆用典點題,筆調略帶詼諧調侃。頷聯畫面清靜,空靈,富於情韻。頸聯轉為動景,筆意空曠。中間這兩聯既描繪了遊賞所見的動人景色,又形象而細膩地表現了步移景換時的親切感受與秉燭夜遊的極高情興。結尾處響起一片漸去漸遠的笙歌聲,餘音嫋嫋,不絕於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