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幾點看法

關於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幾點看法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幾點看法,歡迎閱覽。

  關於王維詩與畫的關係,歷代的探討層出不窮,而這主要源於蘇軾在評價王維《藍田煙雨圖》中的題詩時,說了一番流傳甚廣的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此說為眾多研究者所接受,並對其進一步闡發,認為王維的山水詩和部分田園詩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些詩亦有如是特點,這基本符合唐人創作的實際情況。至於戴鳴《桑陰隨記》雲“古人詩皆有畫,古人畫皆有詩”,則顯然有失偏頗,晚明張岱在《與包嚴介》中指出王維的題詩並非句句入畫,而且認為“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銀屑也”,則是直接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否定,自此,後人對於王維詩中有畫的質疑愈演愈烈,新時期的蔣寅可謂此風的集大成者,他的《對王維“詩中有畫”的質疑》直接提出“將王維詩的成就歸於‘詩中有畫’已然損害了王維詩的藝術價值”,“代表王維詩歌特色的恰恰是詩不可畫”。在我看來,蘇軾關於王維詩畫的評價是很恰當的,蔣寅等人將“詩中有畫”等同於“詩可入畫”,顯然誤解了蘇軾的原意,本文將試圖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此作一些補充。

  一、詩歌與繪畫產生的過程非常相近

  美國華萊士斯蒂文斯在《詩歌與繪畫的關係》中說到,詩歌和繪畫起源於敏感性,詩人和畫家憑藉頭腦努力來完成他們的工作,他們“不是憑藉靈感,而是憑藉想象或者是想象所激發的神秘的原因。簡而言之,這兩門藝術,詩歌和繪畫,都共同擁有一種勞動元素。”同時,中國古代作家注重個人主觀感情意緒的抒發,強調個性和感情的真實。由此可以看出,詩歌與繪畫的產生來自於作家本身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和真摯飽滿的感情意緒,這即是說,作家在進行創作詩與畫的時候,感情思維是極其相似的,只是用來表達感情和所思所想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他們都是形象的製造者。美國的霍華德奈莫洛夫在《論詩歌與繪畫,兼及對音樂的一點思考》甚至說:“詩人和畫家都用語言寫作”,“畫家的語言當然擁有最古老的書寫語言的光榮”,這就更進一步拉近了詩歌與繪畫產生的距離。

  王維作為一名詩人兼畫家,他最著名的詩是山水田園詩,研究者說他“詩中有畫”,也主要是指這些詩作;同時,王維在繪畫領域的最高成就是他的山水畫。無論他的詩還是畫,都與前代有了很大區別,能盡去魏晉以來的精工雕琢之風,注重自我感情的隨意宣洩。他在進行詩歌創作或繪畫創作的時候,所運用的思維和情感也是大致相同的,當他置身於大自然,欣賞山水花鳥時,偶然間為物所動,豐富的意象在他的腦海中竄動,各種感情暗潮湧動,他便想將這大自然的美妙記錄下來,或直接用詩歌語言來傳達,或直接用畫面形象來表現,兩者都能夠將作者的感情思緒完滿地表達出來。此時,王維的`詩中便有了畫,他的畫中也有了詩,兩者都是王維心中情感的宣洩,腦海中意象的再現,是王維憑藉自己對藝術的敏感,經過想象和加工而形成的。從這一點上看,說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再恰當不過了。

  二、讀者對王維詩畫的接受符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蘇軾在欣賞王維詩與畫的時候,是從他自身對詩與畫的認識著手的。詩畫藝術的相通之處都離不開意境的創造,意境的特徵在於情景交融,但又不止於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客觀物象,從有限到無限,從具體昇華到空靈。蘇軾對於這種意境的深刻體驗,使他更能切身理解王維詩畫中的意境,他的鑑賞自然也較一般欣賞者更符合王維詩畫的深刻內涵。

  而一般讀者若在蘇軾以前欣賞王維的詩畫,腦海中也會浮現出一些自然山水形象,但具體對其又說不清,道不明,蘇軾的評價則為我們揭開了存在於詩畫之間的面紗。王維山水田園詩給人的感受就是形象鮮明,畫面感強,韻味幽深,用梅堯臣的話說就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尚永亮對此作了詳盡闡發,文章說到:“所謂‘詩中有畫’,並不是說詩就是畫,也不是說詩中所含畫意都可拿來入畫,而主要是說,詩中描寫的物態和表現的情景像畫一樣,可以形象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令人有一種宛然在目的感覺。”“‘不盡之意’則主要指詩中由歷時性意象映射出的特定氛圍和意境,這是一種難以描畫的景緻。”這很符合我們在讀王維詩時的感受,王維寫詩時善於選擇大自然中清透明朗的物象,而這些物象往往呈現出一種明晰、閒散、悠遠的意境,很容易讓人沉浸其中,這正是王維“詩中有畫”的奇妙之處。

  因此,蘇軾關於王維詩畫的評價,是抓住了王維詩畫的核心的,這一評價對於我們正確認識王維的詩畫關係意義深遠,也警示我們在質疑別人的觀點時,要多加思考,以避免對某些中肯的觀點進行不恰當的否定或貶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