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品讀賞析

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品讀賞析

  1、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濃墨重彩地描寫冬日景色,描繪遙想的春天美景,作為一篇書信,這樣安排是否合理?其書信的體例在內容上有何體現?

  這封信,既是用來敘述朋友情誼,同時也是與友人相約共賞,向友人發出的一份邀請函。作者把冬景寫得生趣盎然,既表達了他對“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賞,讓美景真情與朋友分享,同時也暗含著對朋友的勸誘和邀請。書中所敘之事、所寫之景、所抒之情都與收信人裴迪有著密切的關聯。“多思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表明這是二人相處的往事,是二人共賞的風景;“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強調這是二人共同的志趣。作者正是做到了以此來吸引說服對方。雖然寫景佔很大比重,但敘友情卻是貫穿始終的線索。本文雖然是封書信,其實是作者以詩人的語言、畫家的構思寫成的一篇優秀的寫景記遊散文,一首讚美自然風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詩。

  2、蘇軾曾這樣評價王維:“味詰之詩,詩中有畫;觀詰之畫,畫中有詩。”詩人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感受。

  ⑴詩情畫意的意境:

  作者善於從尋常的.景物中發現美,善於把對自然的熱愛欣喜之情融於景物的描繪中,使詩文處處盪漾著詩情畫意。第二段,繪藍田山的冬夜圖。水深沉、月照城郭,川在月光中漣漪起伏;山上燈火,透過樹林隱約可見,如一幅水墨國畫,著墨淡雅,用筆清疏,寫意傳神,基調寂靜而清幽,是實景的真實描繪。第三段,寫白輕快地在水中游動,白展開矯健的翅膀掠空飛翔,野雉在麥隴中鳴叫,草木染綠了春山,露水滋潤了堤岸。用歡快流暢之筆,寫色彩明快之圖畫,把春日的藍田山中萬物勃發、浪漫多姿的景象描寫得清新朗秀,令人不勝嚮往。

  ⑵動靜結合的手法:

  第二段,詩人登上華子岡,寫從深巷傳來寒犬的吠叫、村中夜間米聲和稀疏的鐘聲此起彼伏,一併作響,聲如己聞,更能使人感受到川月下寒冷幽靜、寂寥無人的情形。以動襯靜、以聲顯寂。

  ⑶從容有致的順序:

  作者在對山中冬夜景色的描繪中,先點出“北涉玄”的經行路線,並以“清月映郭”帶出特定的時間背景和景物總特徵,然後順著由近及遠、由水而山、由視到聽、由色到聲的次序進行描寫,井然有序。

  3、王維在《山居秋暝》《過香積寺》《鳥鳴澗》《鹿柴》等詩中有許多炙人口的句子,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寫出了詩人追求人生寧靜、閒適的境界,在散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是否有同樣的人生境界?你如何看待這樣的境界?

  王維的詩、文中常用“寒”“空”“清”“冷”這些字,如本文的“清月”“清流”“清妙”“寒犬”“寒山”,營造出一種空靈悽清的意境,是作者靜寂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在一種尋覓大自然寧靜逸趣的狀態下,沉醉於大自然富有生機而又不受干擾的境界中,充滿禪意。這正是“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真實寫照。此外,文中寫到,在將近臘月的好天氣裡,作者專程跑到山裡看望裴迪,發現朋友正讀經,卻也並不打擾,悄悄地往山裡的感配寺去,吃過飯後,趁著月色回家。似乎看看就行,甚至去而未見,也就意思到了。這裡也透露出詩人平和閒適、隨遇而安之感。

  詩人信奉“禪”。禪宗比之道教是悲觀的,是美好理想幻滅的產物,使人掙脫現實的樊籠,從有限走向無限,比較符合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現實社會中被擠壓、難以自我主宰的感覺。與其百般掙扎屢遭磨難,不如遊仙訪道聊度人生。他們我行我素,或放浪形骸於天地之間,或傳經佈道於百姓之中,或寄情山水,或隱身於民間,與佛教人士有著或深或淺的交往,成為唐代士人的普遍傾向。

  4、學者劉墉認為:“萬事不關心,產生在萬事都關心之後,如同‘坐看雲起時’,總要在‘行到水窮處’之後。前面的困頓、華、激情都看過了,哭了、笑了,笑中帶了淚,悲極有了笑,突然,一切看開,感覺全麻木了。王維的‘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能把心放在中間,不偏、不倚,擴大充塞於天地之間。”你同意他的高見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