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學視角下的王維詩的研究
生態美學視角下的王維詩的研究
一、生態美學
生態美學,簡言之,就是一種反映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的文學。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自然——社會”協調統一;反對自然無價值的理論,提出自然具有獨立價值的觀點。①因此,自然山水成為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寄託和吟詠物件。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他們的詩作空靈靜寂、與世無爭以及豪華落盡見真醇的自然之美更是將這種生態美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也引起了大眾的足夠重視。
二、王維詩歌中的生態美具體體現
自然美
(一)設色別緻
自然美是生態美學的內涵之一,其衡量標準是整個生態的和諧與平衡。它的存在不是單向度的,而是需要自然界存在的各種物質的配合與共建。
王維深受禪宗思想影響,熱愛並充分的尊重自然,他將自然抬高到和人類持平的一個高度。王維有著異於常人的對於美的敏感體驗,尤其是對於色彩的提取。他的觀察細緻入微,能捕捉到易被人忽視的細節。王維詩歌中充斥著大量的色彩詞:紅、綠、白、青、碧、粉、黃等,不僅會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之快感,還會牢牢吸引讀者的眼球,讓人彷彿置身其中。如: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山居即事》)。王維的詩歌作品中,“白”、“青”等色彩詞頻繁出現,由此可見詩人對這些色彩的偏愛。他在遣詞造句中極盡畫家對色彩的誇張渲染之能事,給我們呈現一場視覺盛宴。王維對於色彩的運用並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而是“活躍地暈染著整個畫面”(章培恆《中國文學史》),生命的律動之美躍然紙上,注重表現自然界本身的機趣,此等生命與形式兼備的美才數極致。
(二)動靜皆禪
王維深受禪宗思想影響,禪宗思想追求的“靜”並奉涅槃為最高境界,認為“一切法門皆是寂靜”。此處所言的“靜”並不是指萬籟俱寂,一點聲響都沒有,而是偏重於人在放下心中的雜念和慾望後所達到的一種內心的平靜,這也是對人性情的陶冶和修煉。這些禪宗所追求的志趣對王維產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深遠持久。當然,禪宗思想中並不排斥充滿活力和生命氣息的自然景緻,反而動靜相生才是他們所秉持的態度。宗白華曾這樣評價禪宗思想中的動靜觀“禪是動中極靜,也是靜中極動,寂而常照,動靜不二”②,因此動、靜作為禪的兩個方面是共存共生的,動靜觀同樣適用於整個自然界中。
王維把禪宗思想中的動靜觀融入到他的山水詩中,例如使用象聲詞等,這是描繪“動”最直觀而形象的手法。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③
“颯颯”兩字寫出了雨勢的急切以及雨聲之大,“淺淺”道出了山間溪流的潺潺流水之音。這兩組疊詞的使用形象而又生動地勾勒出山間一幅清涼寒冷的秋雨圖。湍急的水流流經高低起伏的石塊時,不禁跳躍、翻滾,這浩大的聲勢也驚動了白鷺,嚇得它振翅飛起。詩人這些象聲詞的使用,給我們一種彷彿身臨其境之感,也給詩歌增添了幾分動態美以及音樂的'旋律美,提升了其審美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美學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讓我們跳出了傳統詩學研究的固化模式。王維受家庭、社會及其自身獨特個性的影響,他的一生起起伏伏,最終選擇了歸隱山林,過上了簡單而又愜意的生活,此種生活方式的影響下詩人心中強烈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被激發了出來,王維的詩作景志相生、人歸於自然,以自我的生命去契合宇宙生命,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超脫。詩人攝取自然界的生機和意趣,情景交融,把讀者引到了一種獨特的美的境界。王維詩歌中的生態美學理念為後代詩歌確立了一種嶄新的文學正規化,同時他詩歌中所蘊含的生態美學啟示,對緩解當代社會越來越嚴重的生態、社會、環境危機起到一定的積極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