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 《滕王閣序》情景的異同

《蘭亭集序》 《滕王閣序》情景的異同

  《滕王閣序》和《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教材裡的經典範文,同屬描述盛會的序文,堪稱古文中的經典著作。

  一、 淡妝濃抹總相宜

  景物描寫在兩篇序文中都是一大亮點。“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蘭亭集序》中所描述,區區十六字,盡顯蘭亭全景,透露了蘭亭周邊清幽淡雅的氛圍。王羲之並沒有用華美的辭藻、深邃的語言去裝飾周邊景物之美,而是幾筆帶過,簡練有致,樸實自然,彷彿一位淡妝的伊人,給人一種清新歡愉的快感。遠有峻嶺叢山,近有茂竹密林。天下賢士匯聚於此,讓青山綠水間多了些許高雅。賢士來此不是猜拳行令,而是讓水杯在水中漂流,漂到誰面前誰取來飲酒。“一觴一詠,暢敘幽情”,如此簡潔的寫作風格,寫盡了賢士聚會時的雅韻。

  而《滕王閣序》的寫景卻反之,用了兩段的篇幅來進行景物描寫,一幅波瀾壯闊的滕王閣秋景圖映入眼簾。“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這寫出滕王閣及周圍景色的氣勢磅礴。“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山光水色的變幻之美。既有寫實之真,又有朦朧的意象美。“山巒重疊,蒼翠欲滴;樓閣如飛,丹彩欲流”無不滲透著滕王閣景的流光溢彩和作者的壯闊豪情。更有名傳千古的`絕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將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深秋美景描繪得生動活脫,神采激昂,富有深度:落霞從天而下,孤鶩凌空而起,長空倒映於秋水之間,以秋水做鏡,碧水藍天,水天一色,美不勝收,讓人心曠神怡。 這幅秋景圖,王勃用了華麗的辭藻,豔麗而典雅,雖濃墨重彩,卻不乏自然生動之特色,充分展現了他的才華橫溢,豪放飄逸的情懷。

  《蘭亭集序》表述清晰條理分明,大有世外桃源的意境。用了近乎素描的手法將山水、嶺木、天氣流水描繪得淋漓盡致。而每一種景物的修飾都只用一個字,真正做到了簡潔卻又讓人心生聯想。《滕王閣序》則著重於濃墨重彩描寫人間永珍。在王勃的筆下,景物是廣闊無邊的。透過非凡的想象,讀者能感受到整個洪都府都在視野之內,“襟三江,帶五湖;控蠻荊,引甌越。”“層巒聳翠”,“流丹溢彩”,文采斐然。 同時,王勃從宇宙聯想到人生,由賢士們想到自己,雖然有投筆之心卻無請纓之路。文章也是從一腔熱情變成了萬千感慨。《蘭亭集序》的淡妝與《滕王閣序》的濃抹各具特色,雖寫法不同,卻都引人入勝,真可謂“淡妝濃抹總相宜”。

  二、抑鬱中的激情

  雖然《滕王閣序》與《蘭亭集序》都是作者在集會時所作的應景之作,但作者藉此機會,在遊覽觀賞美景之餘,借題發揮,抒寫“喜盡憂來”的人生感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勝”是羲之對宇宙之無窮而生命之渺小的感慨;“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這幾句中有王勃飽含著對生命短暫渺小的感慨,還有自己在短暫的生命中命途坎坷,不能實現建功立業的偉大報負的悲憤。兩位大家在情感上達到了共鳴。大家不愧是大家,他們並沒有完全沉浸於感慨之中,而是轉向激奮,化感慨為昂揚,奏響感動古今的激越之樂。

  亂世出英雄果真不假,我國曆史上最混亂、最黑暗的東晉時代即羲之所生活的年代,有才之士遭埋沒,無能之卒卻獨佔鰲頭,思想先進的有才之士空懷一腔熱血與激情卻報國無路。官僚們推崇虛無,盛興玄理,不思進取,思想腐朽,意志低迷消沉。王羲之雖也捲入其中,但自己對當時流行的“相對主義”卻是極力反對的。他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思想見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是他思想的代言,死是生命的終點,意味著毀滅;生是生命的起點,意味著重新開始,生死是不能一概而論、平分秋色的,壽長異於夭折,是不能“齊”的。他讓我們知道:雖然我們不能延長自己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寬度。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工作中去,讓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即使是在今天,也是催人上進的。

  有神童之美譽的王勃,卻因政治鬥爭屢遭貶謫,時常感慨命途多舛,壯志難酬。他寄自己的滿腔心事於《滕王閣序》當中,藉此盛宴將自己的遭遇和抱負表達得淋漓盡致。“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他失意之時的豪情壯志,在寫過悲愁之後,他很自然地轉向了豪言壯語。“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是他對命運的不放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即使自己已經年華老去,也希望能像趙將廉頗一樣馳騁疆場,披盔禦敵。他雖處逆境卻不甘沉淪,仍然滿懷希望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被重用。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奏響的激昂之樂。

  而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的時候,早已經歷了官場浮沉,也看透了從皇帝到大臣苟且偷生的天性。在感到報國無門之時只能是辭官隱退。王羲之看透了世事的本質,因此,其感慨是對社會動盪以及個人的感嘆。

  綜上,這兩篇序文無論是在寫景還是抒情方面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收到了完美的表達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