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勃的詩有感
讀王勃的詩有感
導語:天才詩人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非常的高。而從我們上小學到現在就學習到不少王勃的詩,那麼,我們對王勃的詩有什麼感想呢?
讀王勃《滕王閣詩》有感
珠簾畫棟冷滕王,
南浦西山暖意藏。
昔日鸞鈴思玉佩,
今朝江渚怨情傷。
悠悠日影閒雲賦,
歲歲星光勤略商。
帝子樓中夢王勃,
長江檻外論短長!
草於08年2月
讀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三國時的才子曹植曾寫下“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詩句,雖然時隔已一千七百多年,但即便在今天,只要你細細的去品味它,心裡仍然不免為它所撼動——為它所流露出的那種男兒所不能不有的豪情,那種天遠地闊的襟懷。
而在四百年後,一個同樣的才子王勃也感到了人間離別愁緒的不可避免。從古至今,大概只有那些重利的人才會輕視別離吧,像王勃這樣才銳情敏的人怎麼能、怎麼會、怎麼可以呢?然而在現實世界裡,時間地域的`殘酷阻隔,是那時代的人所不能改變的。即便在今天,我們可以給相隔千里的友人打一個電話,發一封電子郵件,甚至朝飛暮至,可是,感情的事真的能那麼幹脆利落的解決嗎?我看未必。所以,詩人轉而投向內心深處的情境去尋求慰藉: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也許他能做的只有這些了。
人生本來就多漂泊,因為緣分方得以短暫的相聚。父母與子女、知己與愛人縱然恩重情深,然而又有多少人永永遠遠的相聚呢?斗轉星移,填山挪海——既然長相廝守不能為我們所掌控,那麼就讓天下所有有情有意的人不要太為別離而傷懷。相聚固然值得相惜,在不能時,何不像曹植、王勃那樣,用一份最最真摯的情,化萬里天涯為比鄰而居呢?
也許這些很困難,那我們就更要珍惜現在,珍惜現在廝守的時光。或許下一刻便要面對離別,然而那又怎樣,擁有現在已經足夠。
知識擴充套件:讀王勃《滕王閣序》有感
今日北京,雨落紛紛。下午得閒,觀王勃《滕王閣序》,不勝感慨,念今國學日衰,洋文氾濫,竟然淚下,唏噓不己。靜下心後,寫成此文,以作悼念之意。
王勃,字子安,唐代詩人。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稱“初唐四傑”,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
王勃才華早露,《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楊炯《王勃集序》記:“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十七歲被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二十七歲時,王勃南下探親,不幸渡海溺水早亡。
王勃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文風,“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提出一些革新,把詩文從宮廷引向民間,從臺閣移到大地,題材擴大,清新剛健,開創唐詩新氣。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僅存90多篇。較早的文集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失傳。
不朽的《滕王閣序》,是王勃回鄉旅途上即興名作。
據說滕王閣成,南昌閻都督於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閻都督宴客,本是欲誇耀女婿吳子章之才。然王勃當眾揮筆而成不朽名篇《滕王閣序》:“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