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之冠是王勃嗎?
“初唐四傑”之冠是王勃嗎?
在中國的歷史上,“初唐四傑”是非常有名的四大才子,分別是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及王勃。那麼,詩人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嗎?
“初唐四傑”之冠是王勃嗎?
初唐時期,湧現出許多知名的文人,如果要說到誰更加有才氣,我們就不能不說王勃了,王勃作為“初唐四傑”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有著驚人的成績,並給予我們留下了很多的詩歌。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代表著作有《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總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離開長安,南下入蜀,開始了他將近三年的蜀中漫遊。仕途的挫折,生活的體驗,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寫下了很多抒發自己情懷的詩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間的酬唱,仕途艱難的感嘆和一些抒寫鄉思的作品。在蜀期間,朝中曾先後徵召過王勃,王勃都稱病辭謝。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長安,裴行儉、李敬玄同典選事,聞王勃文名,又數次召用,但王勃恥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結果觸怒了裴行儉,被斥為“才名有之,爵祿蓋寡”。第二年,王勃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藥草,他很想去,便設法做了虢州參軍。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誰能想到,等待他的卻是第二次沉重的打擊。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參軍任上與同僚的關係搞得很僵。當時有官奴曹達犯了死罪,王勃不知為什麼卻把他藏到自己府內。後來他又害怕此事洩露出去,就私下把曹達殺了。
事情很快被發現,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獄。後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事而從雍州司戶參軍的.位置上被貶為交趾令。至於王勃擅殺官奴的具體情況,史無詳載,是非莫辨。不過,王勃沒有象第一次廢官後那樣寄情于山川煙霞,而是更珍惜這劫後餘生。“富貴比於浮雲,光陰逾於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辭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雖恢復王勃原職,但他決計棄官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續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撰寫了《周易發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時還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這是王勃一生中創作最宏富的時期。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裡王勃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傳世名篇。滕王閣大宴後,王勃繼續南下,於十一月初七到達嶺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僅二十七歲。
文學成就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風也受到了王績的影響,在扭轉齊梁餘風,開創唐詩上的功勞尤大。在當朝,世人並不公認王勃以及“四傑”的詩文,但他的詩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認的唐詩極品,而“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絕唱。“詩聖”杜甫讚賞“四傑”的詩文是“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