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詩的特點
王勃的詩的特點
導語:王勃文采俱佳,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為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簡述王勃的詩的特點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風也受到了王績的影響,在扭轉齊梁餘風,開創唐詩上的功勞尤大。在當朝,世人並不公認王勃以及“四傑”的詩文,但他的詩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認的唐詩極品,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絕唱。“詩聖”杜甫讚賞“四傑”的詩文是“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其二)》。
王勃的送別詩有哪些?有什麼特點?
王勃的送別詩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首:
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秋江送別二首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最後的這一首送別詩以真誠深摯的感人友情、積極樂觀的博大胸襟為人們所讚歎和傳誦。在王勃的送別詩中,此篇堪稱上品。
王勃的送別詩一改古人悽迷惆悵的形象,多以積極樂觀的形式面世,令人耳目一新。
王勃的個人簡介
王勃(649~675),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福峙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從王勃簡介可知其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勃以才及第,又因文而失意,並累及其父。
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其省父時,溺水驚悸而死。他的文多於詩,著名的行書《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