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運用典故的技巧

《滕王閣序》運用典故的技巧

  導語:《滕王閣序》一文運用大量的典故來敘事、議論、抒情。用典數量眾多,型別豐富,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典故辭約意豐、含蓄委婉、華麗典雅的表達效果。

  用典亦稱用事,指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它是文學寫作中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在古詩文中尤為普遍。用典能起到辭約意豐,含蓄委婉,華麗典雅,增強作品意蘊的作用。用典的藝術在《滕王閣序》一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具體情況如下:

  《滕王閣序》是一篇駢文,全文僅七百多字,就有四十處用典,幾乎是無句不在用典。但它並不因此而束縛了內容,遮蓋了素質,淹沒了真情,恰恰相反,文章因用典而增強了藝術魅力,突出表現了作者的寫作技藝。《滕王閣序》用典數量多,用典型別也是多樣的。用典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就有不同的型別。

  一、按照典故的內容,可分事典和語典

  事典即引古代故事,包括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傳說故事、寓言故事、軼聞瑣事、詩文作品故事等。在《滕王閣序》中,歷史故事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神話故事,如“物華天空,龍光射牛鬥之墟”;傳說故事,如“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酌貪泉而覺爽”;寓言故事,如“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軼聞瑣事,如“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詩文作品故事,如“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通篇之中,都是變換方式在用典,體現用典的多樣化。

  語典即取成詞,它分為取義、藉詞和隱括三種情況。所謂取義就是取原來詞語的意義,如“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紫電清霜”。所謂藉詞,即借用現成詞語,與原來詞的意義沒有多少相干,如“睢園綠竹”“彭澤”“朱華”“臨川”。所謂隱括就是對原有文字內容進行剪裁、修改、使之成為另外一種文體的`文字。隱括有兩種:一是隱括前人作品中景色,叫做借景;二是隱括前人詩句,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二、從用典的方法來看,可分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化用、借用六種方法

  《滕王閣序》的用典型別含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化用、借用六種方法。“正用”就是正面應用原典的意義,也稱“直用”,如“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就是在詩文中反用原典的意義,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正用與反用其實是一對概念,只是用了正與反來區分所用典故。在寫作中正用較多,而反用只是為特殊的表達需要,比如為了加強語氣,或者表憤怒、不滿等情況才使用。明用即用典故本來的含義,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清霜”。明用的作用是使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典,並知道所用的典故,達到以彼論此,增強說服力的效果。暗用即引典而不錄原文,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如“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暗用能使典故更加貼近語境,又不違原意,起到恰當而曲折地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化用就是點化後使用,如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化用可達到說古喻今、比況自如的表達效果。借用即用事與本題不相干,取其一端相近而用之。借用有以物代物,如“睢園綠竹”,以物代人,如“氣凌彭澤之樽”,以人代人,如“光照臨川之筆”。對於借用這一用典方法,歷代人們對其譭譽不一,所以在寫作當中儘量少用為妙。

  《滕王閣序》一文將敘事、寫景、抒情三者融為一體。用典的藝術獨到新穎,使文章內容充實,文辭華美,氣勢奔放,音調鏗鏘,充分體現了王勃的才情,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及遠大的理想抱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