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王昌齡名句

從軍行王昌齡名句

  王昌齡所寫的《從軍行》是非常出色的邊塞詩,那麼,在《從軍行》中,有著非常經典的詩句廣泛流傳著。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連山,常年積雪.

  玉門關:在今甘肅玉門,是唐代的邊疆重鎮.

  破:擊敗.

  樓蘭:漢代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鄯善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勾結匈奴,多次殺害漢朝使臣.這裡借指侵擾唐朝西北地區的敵人.

  古詩今譯

  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名句賞析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兩句描寫了青海的陰雲滾滾,遮天蔽日,連綿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無光了.這裡用了一個“暗”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雲塊的廣大、雲層的厚重,從而隱喻著邊疆生活的艱苦和戰場拼殺的兇險.守衛邊疆的將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遙望著四周.一個“孤”字襯托出形勢的嚴峻和將士的英勇.後兩句具體地寫出戰士們的險惡處境,僅僅戰場的風沙已經足以穿透將士的鎧甲,而無數次戰鬥中,敵人刀劍不是更嚴重地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嗎?但是,為了國寶,他們早已奮不顧身,實踐著不破頑敵、決不回師的誓言.詩中從西部邊疆的自然風光寫起,以守邊將士的豪邁氣概結尾,情景交融,並且巧妙地運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達到了十分動人的藝術境界.

  充滿蓬勃高昂氣勢的戰爭題材的詩歌,要數唐朝前期的邊塞詩了.這些詩氣勢宏偉,樂觀激昂.以上兩首是這些詩中的名作,而尤以後一首為高,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顯示出戰士們誓掃樓蘭的決心,至今讀來,猶有黃沙撲面之感.後一首起筆不凡,引起人們對秦漢以來邊塞征戰年年,無數將士戰死沙場的無限沉思;因有前兩句,所以後兩句所表達的願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覆尋味.

  賞析

  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裡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之所以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

  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