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 王安石詩意

伯牙 王安石詩意

  王安石的《伯牙》寫關於寫琴曲的高妙,聽琴的樂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

  

  伯牙

  作者:王安石

  年代:北宋

  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

  故人舍我閉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詩意

  千年流傳的朱弦沒有這種悲哀,

  想彈孤絕之曲連鬼神都凝住了。

  故人舍我而去歸於黃土,

  你我之間一曲高山流水

  現在也就只有我自己心裡是最清楚的啊

  賞析

  這是寫關於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寫琴曲的高妙,聽琴的樂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

  【作者小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中進士後,曾任過地方官。神宗時為宰相,創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後辭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文學成就頗高,影響甚巨。其詩長於說理,精於修辭,內容亦能反映社會現實。詞雖不多,卻風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別具一格。有《臨川集》。

  拗相公

  明末馮夢龍纂輯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寫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事。王安石告老還鄉時,沿途所見所聞,都是百姓對變法的不滿和怨憤,因之抑鬱、悔恨而逝。文中寫道:“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

  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話並不是王安石所說,卻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將它歸到王安石名下。“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祖宗不足法”是指對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不應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後世對這三句話多加褒獎,認為它表達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精神態度。王安石正是以這種精神毅力來頂住一切壓力、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樸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餚都沒準備。蕭公子心裡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上飯後,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

  不邇聲色

  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

  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麼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現,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錘百煉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後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後才確定為“綠”字: “春風又綠江南岸”。

  囚首喪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衣裳骯髒,鬚髮紛亂,儀表邋遢,王安石的這些惡習眾所周知。蘇洵曾經描述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

  慶曆五年(1045年)三月,韓琦任揚州知府,王安石為籤判,成了韓琦的幕僚。王安石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因此當差的時候時多來不及洗漱裝扮。韓琦以為王安石夜夜尋歡作樂,就勸他不可荒廢讀書。王安石也不辯解,只是說韓公不能知我,後來韓琦才發現王安石非常有才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