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證明王安石是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泊船瓜洲》證明王安石是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引導語: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證明他是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那麼我們一起來學習下文來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自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泊船瓜洲》是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1021~1086)的名篇。此詩格調清新、意境幽遠,尤其是其中“春風自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之句更是成了千古絕唱。

  一個“綠”字如神來之筆,滿眼的生機盎然躍然紙間。

  歷史上的詩評家有種共識——王安石的詩以工取勝!這個“綠”字,正是王安石千錘百煉所得,期間不知捻斷了多少莖鬍鬚?據史料記載,吳中有士人家收藏有《泊船瓜洲》的草稿。最初王安石寫的是“再到江南岸”,斟酌再三覺得妥工,圈去“到”字,改為“過”;吟詠良久,仍覺不滿意,復圈去“過”改為“入”,旋改為“滿”,一連改了十幾次,最終才選定用“綠”。

  這篇佳作膾炙人口,歷來為人所稱道,但是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及創作思想一直存在爭議,學界直到今天仍未有定論。其中有熙寧元年(1068)說,熙寧七年(1074年)五月說,又有熙寧八年二月說。

  所以如此,正是因為言為心聲、王安石的詩詞多是有感而發的政治詩。想要釐清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必須從該詩的創作時代背景去做深度剖析,只有如此,庶幾得近事實。

  嚴格地講,北宋的江寧,並不是現在江蘇省省會城市南京,它所管轄範圍遠比今天的南京要大。江寧在唐時稱昇州,南唐割據時稱江寧府。宋太祖開寶八年(975)改稱昇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又改為江寧府,歸建康軍節度。宋代江寧東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四百六十里,下轄上元、江寧、句容、溧水、溧陽等五縣。上元、江寧、句容三縣分別是現在南京的秦淮區、江寧區和溧水區,而溧陽則獨立成市,改隸常州。句容也撤縣設市,改由鎮江代管。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京口故地在今鎮江市,京口位於長江下游,北臨大江、南據峻嶺,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瓜洲是揚州的一個千年古渡,地處長江北岸,是京杭運河入長江的重要通道。唐代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就是從瓜洲出發的。瓜洲與京口隔江相望,王安石從汴梁回江寧,勢必泊船於此。

  鐘山,坐落於南京城東北,週迴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自古即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東漢末年,秣陵縣尉蔣子文,在鐘山上因公殉職,孫權封其為“蔣侯”,並在山上立廟祭奠。後來孫權稱帝,因“太祖諱鍾”,為避諱改鐘山為蔣山。直到今天,仍有許多南京人稱鐘山為蔣山。王安石二次罷相後在江寧的居住地位於城東七里處,再東行七里即為鐘山。因為距離鐘山恰好一半路程,故名“半山園”。從京口至鐘山大約一百四十里,所以王安石詩中有“鐘山只隔數重山”之句。

  《宋人絕名選》認為這首詩作於熙寧元年,這一年,王安石離開江寧,趕往汴梁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與僧人寶覺會於金山,次日王安石辭別寶覺,“首句致意寶覺,次句思念家鄉,三句感謝皇恩浩蕩,四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卜。”

  此說不值一駁,神宗即位之後銳意改革,只是朝堂之上的大臣不是保守就是迂闊,無一人入他法眼。就在這個時候,“安石不起,奈蒼生何!”的說辭傳的眾口喧騰,神宗決定提拔重用王安石,幫助自己實現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

  王安石身處江湖之遠,卻一直心繫廟堂。在江寧數年間的講學著述,正是王安石政治思想日趨成熟之時。此次奉旨入朝,正是驗證所學、大展宏圖的`良機。

  離開江寧之際,王安石賦詩一首:

  北山雲漠漠,南澗水悠悠。

  去此非吾意,臨分更上樓。

  這首《再題南澗樓》看似表述王安石糾結的內心,感慨前途未卜,實則是矜持。

  矜持需要掌握分寸,一味矜持就是虛偽的矯情;感慨不得法就成了發牢騷,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王安石會感慨,但不會感慨再三。

  把《泊船瓜洲》創作時間記在熙寧元年,沒有說服力。還沒有出發就想著回家,豈是胸懷天下、心繫天下蒼生的政治家所為?

  當代科教書收錄了《泊船瓜洲》,卻將此詩的寫作時間記為熙寧八年二月。此說意在突出作者的思鄉之情,但同樣經不得推敲:

  王安石再次出山沒有感慨、沒有矯情,於熙寧八年二月癸酉(2月11日)收到聖旨後離開江寧,三月二十七日重返朝堂。

  《邵氏聞見錄》對此事記載為“公不辭,自金陵泝流七日至闕”,譏諷王安石熱中權力。

  查江寧至開封府界共計二十二程,宋制六十里有驛,兩地實際相距為一千四百四十五里。2月11日至3月27日中間相距幾天,小學生就可以算的出來。邵伯溫這樣說,有汙辱後人智商之嫌!

  王安石重返政治權力中心,一如從前捨我其誰的大無畏,心懷天下的他不會患得患失,更不會甫一上路就考慮“何時還”。

  竊以為,《泊船瓜洲》應寫於熙寧七年,王安石在第一次罷相回江寧的途中!

  王安石近鄉情更怯,泊舟瓜洲,距離江寧舊居已經“只隔數重山”。春風拂來,滿眼皆綠,王安石對改革變法重燃激情,遂發出“明月何時照我還”之感嘆!

  此句既有返鄉心怯之意,更有何時重回朝堂,將變法進行到底的期盼。至於何以有五月瓜洲兩岸方綠之事,熙寧六年冬以來的大旱便是最好的詮釋!

  熙寧六年(1074)冬至翌年春,就在王安石主持的改革逐步推進,變法進行的如火如荼時候,先是多地出現嚴重蝗災,蝗災之後又爆發百年不遇的旱災。久旱不雨,各地河床龜裂,草木枯黃,莊稼旱死,墒情如此,春播等農事根本無法繼續進行。

  許多地方青黃不接,人們不得已之下離鄉背井,開始攜兒挈女的逃亡。一群群面黃肌瘦的難民,匯成一股股逃難的洪流,向汴梁城湧來。

  各地報災的奏章雪片一樣飛來,神宗御案上每天都是這種申請賑濟的奏疏。

  歷史上的變法,無不是對社會政治、經濟秩序的再調整,勢必會觸動某些人的既得利益。

  趁天災不斷,反對變法者上疏攻擊新法,胡說什麼“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兩宮太后也在神宗面前搬弄是非,認為天旱不雨,是因為“王安石變亂天下”。

  本來,隨著年齡與政治經驗的增長,神宗開始產生“君臣相與、遂失威福之柄”的煩惱。變法以來,政權已趨穩定,國庫充盈。隨著攻擊反對變法的不斷升級,神宗不滿王安石對君權的鉗制與干涉,也成了公開的秘密。

  壓力之下,神宗對改革產生了動搖,下罪已詔廣求直言,並緊急叫停了各項新法。

  詔出當天,一場期盼已久的甘霖終於姍姍而至。這場“及時雨”更坐實了“去安石、天乃雨”的傳言,堅稱“天變不足畏”的王安石萬般無奈,只好六次上書“請解機務”。

  神宗裝模作樣一番挽留之後,順水推舟允准。

  王安石繼承了范仲淹勇於任事的精神,他的離開並非自願,變法大業沒有完成,他如何能超然事外?王安石原詩第三句為“春風自綠江南岸”,後世錯作“春風又綠江南岸”。雖然只有一字之差,意境卻謬之千里。

  “自”,是其對反對變法者借天災汙衊自己有力的反駁,熙寧七年的春天雖然因為旱災而姍姍來遲,但它該來“自”會來。

  許多人也認為《泊船瓜洲》是寫於熙寧七年,但他們認為詩作反映的是王安石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甚至不惜引錢鍾書先生《宋詩選注》簡注“這是王安石想念金陵的詩,鐘山是他在金陵的住處”的觀點,以證明其正確性。

  其實,錢鍾書先生簡注未必全對,也會有百密一疏之時,專家也會經常推翻自己從前認為正確的觀點。把王安石看成一個成天想家的人,不但不理解王安石,更沒有理解王安石所處的波瀾壯闊的變革時代。

  王安石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雖千萬人吾亦往矣的勇氣,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王安石的另一首詠懷詩《君難託》,可以作為此說的佐證:

  槿花朝開暮還墜,妾身與花寧獨異?

  憶昔相逢俱少年,兩情未許誰最先。

  感君綢繆逐君去,成君家計良辛苦。

  人事反覆那能知,讒言入耳須臾離。

  嫁時羅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難託。

  君難託,妾亦不忘舊時約!

  王安石的詠懷詩多是抒發其抱負及出處進退之間矛盾心理,格高韻遠,既彰顯其大政治家的風度,又有詩人浪漫灑脫的不羈氣質。

  這首《君難託》看似以一個女子的口氣對愛人負心薄倖的譴責,其實是婉轉的表達自己的政治胸襟。即使是“君難託”,而我仍然是信守當初的承諾。

  顯然,王安石是在隱諱地告訴世人,自己雖所適非人,但對變法始終不改初心。

  一遇挫折就退縮、放棄,絕非王安石。

  後人非議王安石,笑他行事執拗,其實國人骨子裡最缺的恰恰正是王安石這種不輕言放棄,百折不回的胸襟抱負。

  王安石逝去已近千年,不管變法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執著,敢為天下先的變革精神,值得後人傳承。結合歷史背景與他的人生際遇,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文章詩詞。

 

  王安石《泊船瓜洲》賞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身體力行致力於改革的傑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據史料記載,王安石1069年開始推行新法,數年後,因新舊黨爭十分激烈,宋神宗終於下令“權罷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辭官。晚年在鐘山過著隱居生活。

  據說王安石辭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進京。一日,詩人乘船路過瓜洲,因懷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時,王安石立在船頭遠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著一條長江,鐘山也只是相隔著幾座大山,春風已經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這裡,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變法運動,他深信自己一定會使變法成功,怎奈朝廷內部鬥爭尖銳,自覺前途迷惘,不由又觸動了對家鄉的情思。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絕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這四句詩中詩人特別喜歡“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因為春風暗示了他推行的變法運動,可是,又覺得“到”這個字用得還不夠生動,他想改成“入”和“過”,後來又想到了“滿”,又都覺得不滿意。整整想了一夜,卻沒有結果。第二天一早,他又來到船頭,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蔥綠,於是心中一亮,這個“綠”字就此誕生了,春風又綠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這首詩也成了流傳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它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從詩題中我們又知道,詩人的立足點是在長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的是遠眺所見,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 “京口”與“瓜洲”這麼近,中間只隔一條江水,由此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不過隔了幾座大山,也不遠了,於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鐘山只隔數重山”。前者寫的是所見,而後者寫的是所想,這一想,就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形象再塑空間。同時,“鐘山只隔數重山”不僅寫了瓜洲與鐘山之間並不遙遠的距離,也流露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濃濃的情懷。

  “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點出了時令已是春天,也不僅僅是描繪“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個“又”字,又深深地蘊含了詩人多年的企盼。春風吹過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綠了多少回,如今春風依舊,明月依然,思鄉之情也在,可是詩人自己又身在何處?再看句中的 “綠”字,它也不單單是今年吹綠了“江南岸”,而是年復一年,不止一次地“綠”遍千山萬水,就連整個江南都被染出了靈氣,卻終究難以染綠遊子此時的思鄉情結。 “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由 “春風又綠江南岸”觸動詩人的思鄉情懷自然引發而來,詩人滿目新綠,想起春風已經不止一次吹綠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到久別的故鄉,不覺寄情於明月:皎潔的明月啊,你什麼時候才能陪伴著我回歸故里呢?再一次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深情。

  詩人在詩作中十分注重用詞的準確性、生動性與形象化,“綠”字原本是一個形容詞,可在詩中卻是“吹綠”的意思,這在古漢語中叫做使動用法,是形容詞的動詞妙用,足見詩人遣詞造句的非凡功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