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童話故事

我們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童話故事

  話故事天馬行空,不著邊際,但擁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至今,這點頗令人深思。究其原因,或許它並非是單純的消遣品。自從佛洛依德提出“潛意識”之後,不同的學科——歷史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分等,都從各個角度證明了:童話具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直抵我們的靈魂深處,在那裡,善與惡會激烈地交鋒,我們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對映我們的恐懼

  童話故事會透過一些具有象徵意味的畫面和場景將一些普世資訊傳達給兒童,幫助他們成長。心理學家Bruno Bettelheim在他的著作《仙女故事的精神分》中指出:“童話不僅能為孩子帶來快樂,還能照亮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茁壯成長。”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被各種恐懼和焦慮所困擾,有些源自家庭,比如,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關係,害怕被父母遺棄;也可能直接關係到自身:因為某些缺陷缺乏自信,早熟……事實上,兒童有自己的壓力,也有自己的困境,但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妥善處理。

  主人公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小拇指》中,孩子遭到了父母的遺棄;《灰姑娘》則是關於姐妹之間的妒忌;《白雪公主》有親人離世的情節),這讓孩子有感同身受的感覺。這些聰明的故事人物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會尋求更大強大的人幫助,或許會遇到一隻親切和的動物來保護他們……到故事的最後,英勇的主人公會得到命運的垂青,“公主和王子結合在了一起,還生了很多很多的孩子。”

  情節太過殘忍?也有必要

  儘管孩子會再三請求,但大人們有時還是不太願意讀那些古老的童話故事,覺得有些情節太過殘忍。但也有家長持不同看法:“現今社會,暴力無所不在,在街上,在電影院,電視裡都有。”

  傳統童話的確會渲染一些恐怖、悽慘的氛圍:吃人怪來吃人了;孩子孤苦無依,生活悲慘;在密林中迷路;還會有謊言,各種不公……童話作家Yannick Jaulin解釋說:“這種暴力成分其實是和我們真實生活相對應的。故事中出現的一些‘消極內容’並非是毫無根據的,而是每個人生階段必須經歷的,只有經歷過,才能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也有助於人格情操的培養。”

  老少咸宜,家庭紐帶

  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動盪的變革,我們需要一些核心的東西作為依靠,才不至於迷失,而童話或許是一種媒介。祖父母、父母和孩子都聽過同一個故事,都曾有過相同的經歷。童話不僅具有安慰、教化的作用,它還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聯絡的紐帶。

  是否要根據年齡段來為孩子選擇童話?

  沒有必要。因為所有的童話故事,不分年代,不分題材,都適合所有的兒童。

  在為孩子朗讀故事時,可以注意一下他的反應,就能知道他是否感興趣。如果他能接收到故事包含的資訊,這個故事對他有用,他的開心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他會不厭其煩地讓你讀同一個故事,一直到他從中獲得了一切有用的東西。

  當他內心的擔憂發生變化時,他會要求你講一個新的故事,來更好地滿足他的心理需求。至於家長,他可以透過這種辦法來傾聽孩子的心聲,更好地瞭解他的內心以及他正在經歷的一些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