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結廬在人境》陶淵明原文註釋翻譯賞析

《飲酒·結廬在人境》陶淵明原文註釋翻譯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飲酒·結廬在人境》陶淵明原文註釋翻譯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飲酒·結廬在人境》陶淵明原文註釋翻譯賞析1

  作品簡介

  《飲酒·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表現了作者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讚歎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

  作品原文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註釋

  (1)結廬:建造住宅,這裡指居住的意思。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爾:為什麼能這樣。爾:如此、這樣。

  (5)悠然:自得的樣子。

  (6)見:看見(讀jiàn),動詞。

  (7)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8)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9)相與還:結伴而歸。

  作品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作品鑑賞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裡,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感士不遇賦》),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汙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繫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於此四句託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採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於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句子:“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不勝列舉。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託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裡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這兩句說的是這裡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裡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風格的一個典範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於理趣,詩句更流暢,語氣更自然,情貌更親切。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朝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飲酒·結廬在人境》陶淵明原文註釋翻譯賞析2

  飲酒·結廬在人境 晉朝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結廬在人境》譯文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麼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不知怎樣表達。

  《飲酒·結廬在人境》註釋

  結廬:建造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人境:喧囂擾攘的塵世。

  結廬:建造住宅,這裡指居住的意思。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爾:為什麼能這樣。 爾:如此、這樣。

  悠然:閒適淡泊的樣子。

  見:看見(讀jiàn),動詞。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山氣:山間的雲氣。

  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真意:從大自然裡領會到的人生真諦。

  相與還:結伴而歸。

  賞析: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 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 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 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 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隻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彷彿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等的坦蕩和自然!憤世嫉俗、心志高潔的陶淵明,並沒有像歷史上許多因不滿現狀、逃避現實的人士一樣,歸隱山林,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而是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就是棄官不棄世。人活在世上,真的能超脫現實,不受時空的限制嗎?陶淵明沒有去深究這一點,但他相信,真正的隱居是一種心靈之隱。心若“遠”,即使身居鬧市,亦不會為車馬之喧譁、人事之繁瑣所牽役。“大隱隱於市”,正是這個道理。真正透悟明瞭的陶淵明,在喧鬧的塵世裡執守一方清淨,堅信只要“心遠”,就能遠離世俗,獨享自然的快樂。我由此而想起一句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同樣的坦蕩,同樣的不為外物和形式所拘,這種境界,緣於心靈真正的叛依和透悟。

  嚴羽在《滄浪詩話》的《詩辯》裡說:“詩者,吟詠性情也……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一傳誦千古的佳話,其妙處正在於“言有盡而意無窮”。“採菊”、“見南山”,普通的景象,卻蘊意深遠。南山美嗎,南山奇嗎?見之如何,不見之又如何?此刻的陶淵明,其用意並不在“南山”本身,他所驚歎的是這“南山”竟於他渾然不覺中“闖”了進來,在眼中,在心裡。“見”,非望也,乃無意為之;“見”,亦非純粹的“看見”,乃感受也。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一座普通的山的存在,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旁無雜念,只和大自然息息相通;心無它求,只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南山”,只是陶淵明表達其恬淡自如、怡然自得心態的引借。詩言“南山”,“意”卻在“南山”之外。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的《含蓄》一篇中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對於所要表達的意,不著一字,卻在所描繪的景物中隱隱的顯露出來。這就是意境。陶淵明沒有刻意去營造意境,意境也非刻意就能獲得的。陶淵明的意境,緣於他真實的內心感受。

  《飲酒·結廬在人境》陶淵明原文註釋翻譯賞析3

  飲酒·結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釋

  1、[結廬在人境]: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裡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本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