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三良(魏晉 陶淵明)全文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

詠三良(魏晉 陶淵明)全文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

  [魏晉]陶淵明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

  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

  出則陪文輿,入必侍丹帷;

  箴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

  一朝長逝後,願言同此歸。

  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

  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荊棘籠高墳,黃鳥聲正悲;

  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

  註釋:

  作品賞析:

  [說明]

  這首詩同《詠二疏》、《詠荊軻》是陶淵明三首著名的詠史詩,三篇體制大體相當,當為同一個時期的作品。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當作於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後不久,暫繫於永初三年,陶淵明五十八歲。

  三良,指春秋時秦國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zhēn針)虎。他們三人都是傑出的人才,是秦穆公的寵臣。穆公死,三人遵穆公遺囑為之殉葬。《左傳?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鍁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詩經?秦風?黃鳥》就是秦國人民為哀悼三良及一百七十多個無辜犧牲者而創作的',表示了對殘暴統治者的控訴與譴責。陶淵明的這首詩,則完全稱讚三良的行為,其目的顯然不在詠史,而是借詠三良之事。表彰張褘不肯毒死零陵王而自飲酒先死的盡忠行為。(事見《述酒》詩說明)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1)。

  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2)。

  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3)。

  出則陪文輿,人必侍丹帷(4)。

  箴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5)。

  一朝長逝後,願言同此歸(6)。

  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7)!

  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8)。

  荊棘籠高墳,黃鳥聲正悲(9)。

  良人不可贖,該然沾我衣(10)。

  [註釋]

  (1)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指準備出仕為官。見《詠貧士七首》其七注(2)。乘:駕馭,佔據。通津:本指交通要道,這裡指高官要職。《古詩十九首》之四:“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時我遺:即“時遺我”的倒裝句,時不我待之意。我:指三良。

  (2)服勤:猶言服侍、效勞。《禮記?檀弓上》:“服勤至死。”孔穎達疏:“服勤者,謂服持勤苦勞辱之事。”盡歲月:一年到頭。功愈微:功勞甚小。愈:更加。

  (3)謬:妄,自謙之詞。獲露:得到表現。私:親近,寵愛。

  (4)文輿:華美的車子。這裡指穆公所乘之車。丹帷:紅色的帷幕。這裡指穆公寢居之所。

  (5)箴(zhēn針)規:規諫勸戒。響已從:一發言就聽從。初無虧:從不拒絕或輕視。虧:枉為。這兩句是說,穆公對三良言聽計從。

  (6)言:語助詞,無意義。同此歸:一道去死。《史記?秦本紀》之《徵義》引應劭曰:“秦穆公與群臣飲,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於是奄息、仲行、針虎許諾。及公薨(hōng轟,周代諸侯死之稱),皆從死。”

  (7)君命安可違:《史記?秦本紀)載,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遺囑,殺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車氏三於亦從殉,共“一百七十七人”。“君命安可違”即指此事。安,怎能。

  (8)臨穴罔(wǎng往)惟疑:面對墳墓沒有猶豫。罔:無。惟:語助詞,無意義。疑:猶疑,猶豫。《詩經?秦風?黃鳥》:“臨其穴,惴惴其慄。”投義:獻身於大義。攸希:所願。

  (9)黃鳥聲正悲:《詩經?秦風?黃鳥》:“交交(悲鳴聲)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天者,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10)不可贖:不能挽救贖回。語本上引《詩經》。泫(xuàn眩)然:傷心流淚的樣子。《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公泫然出涕曰:’不亦悲乎!’”

  [譯文]

  出仕為官居要職,

  只怕蹉跎好時光。

  一年到頭勤效力,

  常恐功績不輝煌。

  忠情偶爾得表現,

  於是得寵近君王。

  出門陪同在車邊,

  入宮服侍丹帷旁。

  規勸之言即聽取,

  建議從來不虛枉。

  一旦君王長逝後,

  願得一道把命亡。

  君王恩厚難相忘,

  君命怎能敢違抗!

  面臨墳墓不猶豫,

  獻身大義志所望。

  草叢籠罩高墳墓,

  黃鳥啼鳴聲悲傷。

  三良性命不可救,

  淚水沾溼我衣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