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生死觀
陶淵明的生死觀
日陶淵明總體上來說乃是一詩人,而非哲學家,嚴格來說他並沒有完備的哲學思想體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淵明的生死觀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古今賢之,貴其真也。”“欲仕則仕,欲隱則隱”,這句話道出了陶淵明的一種人生觀念:任性隨化的人生觀念。不僅在仕隱問題上如此,陶淵明在生與死這等人生大事上亦如此。“任性隨化”的觀念來自老莊。道即完全自然,人亦應完全順天安命。求仕,為飢所驅;又隱,乃是不堪宦情,這都是“質性自然”(《歸去來兮辭》)陳寅恪先生說:“淵明之思想為承襲魏晉清淡演變之結果,及依據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說而創立了新自然說”。“新自然說之要旨在委運任化。夫運化亦自然也,即隨順自然,與自然混同,則認己身亦自然之一部,而不須更別求騰化之術”,委運任化即任性隨化的人生觀,即聽憑造化、隨遇而安的生活。陶淵明說“情隨萬化遺”(《於王撫軍座送客》),“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以他獨特的方式生存著,自然,淡泊,悠遠。這種生活態度,顯然是與他的生死觀緊密相連的。生死問題是人類最敏感而又永恆的主題。有論者說陶淵明極度懼怕死亡,有論者說陶淵明逃避現實,筆者不敢苟同。陶淵明並非閉著眼睛生存的人,他很清醒,卻又能很淡泊,這正是他的不凡之處。人總有計較得失追求功名利祿貪生畏死之心,其根源都在於“有己”。一得一失,在人的心靈上都會產生很大的騷動。最大的得失,莫過於死,因為生命是屬於“我”的最終的東西。
人有哀有樂,這些情感,是得與失在人心靈上的反應。“死”是一切屬於“我”的東西的全部喪失。陶淵明對人世敏感而又清醒,但沒有沉溺不拔悲頹難抑。他看到天地、山川、草木的永恆,深感人生無常,“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長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形影神》)他有感於賢愚壽夭,同歸一死,“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形影神》)他看到當時的人世間缺少真正的是非、善惡的標準,“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形影神》)他曾想以一醉方休來愉悅短促的人生:“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形影神》)“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遊斜川》)。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每個人對它都有一種態度:有的面前悽悽慘慘慼戚惶惶不可終日,有的則視之淡然處之泰然。陶淵明對待生死保持著極其清醒、極其淡泊的態度。
陶淵明認為人的產生,源於大地造化之功,隨天地執行、自然變化產生了人,“茫茫大塊,悠悠高昱,是生萬物,餘得為人。”(《自祭文》)人和其他有生命的物體一樣有生必有死:“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聖賢,準能獨免”,(《與子儼等疏》)“既來誰不去?人理同有終”,“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陶淵明已經認識到生與死是人生的規律,如同寒暑交替一樣自然。“流幻百年中,寒暑自相推。”(《還舊居》)正因如此,陶淵明在死亡面前不憂、不懼、不悲、不傷,“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形影神》)“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隨天地運轉月日推移,人的壽命也就隨之到了盡頭。陶淵明把死亡看成是人生的最終“歸宿”,把人生看成是人出門旅遊暫時借居的旅舍:“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自祭文》)“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陶淵明認為,人生於世就像住在旅店中,早晚將離去。
陶淵明受莊子思想的影響,以自然的態度對待生,以澹定的態度對待死,用任性隨化的思想化解最讓人困惑的主題——生死,建構了一種自然自適的享受同有人生的生活方式,為古往今來無數中國人建立了一個精神家園他悟透生死、明瞭人情世故,敢於直麵人生,敢於正視一切,不受功名利祿的牽累,充分體現了“任性隨化”的人生觀念。他以豁達、放曠、達觀、靜穆、坦蕩自然的'態度對待人的生死,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境界。只此一點,不僅同代人罕能匹比,即是後代人也難以比肩,只能仰之彌高。這種思維洋溢於他的諸多作品中,給我們留下豐厚的精神給養。
在人類文學史、思想史上也散發著奇光異彩。出於對死亡的恐懼,陶淵明接受了老莊的重生、貴身思想,十分珍視自身的存在。然而存在所必須面對的痛苦又使他不得不美化死亡來擺脫生的焦慮,接受了莊子把死亡看作迴歸的思想。因此,在他的生死觀中就存在著兩個矛盾:痛不欲生與害怕死亡的矛盾,和重生與羨死的矛盾。
陶淵明在《自祭文》中呼喊著“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就是在生存過於痛苦時用期盼死亡的方式來忍受生存。然而一個人要在生存中時時刻刻想到死本身,也是件痛苦的事。如果把死亡也想象得跟生存一樣有價值,一樣美好,那事情就會不同。莊子把死亡看成是長久的休息,陶淵明也把死亡看作是“永歸於本宅”(《自祭文》)。他們以生存狀態中才有的情形來註解死亡,使得不可知的死亡不再那麼神秘、那麼陌生,把死亡看作是一次休息、一次回家,那麼死亡也似乎是生存的一個部分而變得親切而且可以接受了。
陶淵明不是植物人,他亦沒有莊子的灑脫“,坐忘”一下即可以忘掉一切,於是他選擇了飲酒,透過酒精的麻醉,生存的外部世界似乎隱退了,而其內部思維也停頓了,生存中一下子出現了一個類似死亡的空無狀態。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飲酒二十首》之十四)。見陶淵明解決生死觀中的矛盾的辦法就是混淆生與死的界線,如同莊子用齊物論來取消萬物差別,齊是非,齊生死,做到“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齊物論》),也就抹殺了生存與死亡的差別。陶淵明雖然沒有提起齊物論,但在生死觀上無疑受莊子影響極深,所以他“性嗜酒”(《五柳先生傳》),以飲酒來達到一種可以模糊生死,忘懷生死的境界,以此來忘懷生的憂慮,死的恐懼。
擴充套件資料: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其主要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作品共傳世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淵明卒於潯陽。
物生平
早年生活
酉陽桃花源五柳廣場雕塑陶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係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蹟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陶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淵明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陶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陶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陶淵明後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榮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
仕宦生涯
借山歸隱圖(佟春鳳國畫作品)二十歲時,陶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階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陶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陶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隱居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陶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陶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陶淵明稱病沒有應徵。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陶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陶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陶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陶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陶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人物紀念
墓地
陶淵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南的面陽山南坡,北依漢陽峰,南為黃龍山,既滿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閒止”的意願,又呈現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致。
五柳廣場
五柳廣場位於重慶市酉陽桃花源二酉山五柳廣場,設定有一雕塑,重200噸,淨高9.9米,底座1.28米,總高度達11.18米,陶淵明雕像現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桃花源景區景點之一,雕像是採用江西省星子縣的芝麻白花崗石為原材料,在當地加工而成,總耗材500噸,由江西省星子縣的工程技術人員負責對此進行安裝。世界上最高的陶淵明雕像,比陶淵明故鄉江西省星子縣陶淵明雕像還高出1.28米,成為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題公園的標誌性景點。紀念館
陶淵明紀念館陶淵明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廬山西麓的九江縣城沙河街東北隅,佔地1600平方米,為紀念東晉詩人陶淵明而建立。1985年7月30日開館。館址原是陶靖節祠。祠的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磚木結構,明清祠堂式建築風格,側配有廂房。正堂塑立了2米多高陶淵明身像,頭部扎漉酒巾,手握著一卷《山海經》。兩壁鐫刻陶淵明四十一代孫、明邑庠生陶享所撰《陶靖節祠祀文》,又清翰林劉延琛所題書的匾額:“羲皇上人”、“望古遙集”。大門首有明嘉靖年間進士薛應旗為題書的“陶靖節祠”石匾,兩耳門分別通向菊圃和柳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