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隱居在什麼地方?

陶淵明隱居在什麼地方?

  千古詩人陶淵明一生給後人留下了不少著名詩篇,也留下了出生、籍貫、居住地、隱居地等諸多謎團。僅陶淵明的隱居地,目前已有安徽黃山潛口、浙江九峰山、江西廬山、潯陽柴桑等多個說法。然而,據考證,江東姑孰橫山才是陶淵明真正的隱居地。

  江東姑孰橫山地處今安徽馬鞍山市與江蘇南京市交界處,古稱衡山、藩籬,也有吳山、隱居山之稱。《史記》、《左傳》、《越絕書》中“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而至於衡山”等吳楚大戰之“衡山”即此;據說這裡還是泰伯、仲雍給太王採藥開創古吳的隱居之地。山麓丹陽古城,春秋以前就有,秦統一天下後在此設縣,因這裡有個盛長紅楊柳的大湖泊——丹楊湖,縣取名為丹楊(陽)。

  一、陶淵明來姑孰橫山隱居,古代就有此說

  早在陶淵明去世時,顏延之在《陶徵士誄並序》中就說陶淵明是“南嶽幽居者”而非江西廬山,只是把同名的江東“衡山”依舊稱作南嶽“衡山”罷了。研究發現:湖南湘山改稱“衡山”是隋朝之事,此前的“衡山”是漢朝被封為南嶽的“潛霍之山”——天柱山,而漢代之前天柱山是副南嶽,主南嶽則是地處古吳越的江東“衡山”。顏延之在這裡只是沿襲了江東衡山的“南嶽”舊稱。

  陶公死後一百年的南北朝時代,昭明太子蕭統也曾以“悠忽比之白駒,寄遇謂之逆旅”(《陶淵明集序》)來描寫陶淵明由江西到江東逆旅“寓居”的情況。

  大唐盛世是研究晉史、編寫《晉書》的重要時代,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是對陶淵明、謝眺等晉代詩人仰慕有加的著名山水詩人。李白遊遍名山大川,多次遊居姑孰,最終定居當塗。他在姑孰周邊的詩文中多次以“陶淵明”相喻(如:《題東溪公幽居》中“宅近青山同謝眺,門垂碧柳似陶潛”,《山中與幽人對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江上答崔宣城》中“陶令忽相逢”等),大家多以為引典借喻,而不被重視;其實,李白在此多次有感而發,並非偶然。

  李白的《九日登山》一詩,不僅對陶淵明隱居姑孰大地寫的明確,還寫出了陶淵明來此隱居的重要原因。詩中寫道:“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寓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接響山,俯臨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赤鯉湧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別後登此臺,願言長相思。”從詩的內容來看,土接響山、水連宛水具有宣州地域的顯著特徵,而菊花秋色和孟嘉落帽之情景,與李白《九日龍山飲》中“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情景相同,這首詩明顯寫於姑孰龍山。詩的開頭直截了當地寫出了陶淵明辭官,不與世俗同流,又因為酒的原因“歸去來”而寓居到姑孰大地(唐代屬宣州)的事實。

  不僅如此,詩仙李白還認為,橫山石門園田景緻就是陶公《桃花源記》的模本。李白在橫山所作《下途歸石門舊居》詩中寫道:“隱居寺,隱居山,陶公煉液棲其間。······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因南北朝陶弘景曾在橫山隱居,有學者以為李白筆下“陶公”係指陶弘景;可是,“陶公”就像關公、包公一樣,往往是對陶淵明的特稱;詩中的“遍桃花”、“雞豕”、“繁桑麻”,尤其“秦人家”等,更是陶翁筆下“桃花源”之景象。在李白看來,這裡無疑是陶淵明筆下之桃花源。

  再說宋代,嘉祐進士、潤州知州楊傑在公元1100年左右所作《橫望山》詩中寫道:“陶家舊宅寄山坳,七百年來此結茆”。一般以為“陶家舊宅”係指陶弘景住地,其實也應該是指陶淵明。因為陶弘景生於456年死於536年,以楊傑所稱“七百年來”當在700多年前的公元300——400年更為貼切,此時應該是陶淵明的生活年代。

  二、陶淵明自己詩文中也有隱居橫山的相關記錄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望)南山”是陶淵明著名詩篇《飲酒》當中的名句;而橫山古稱“藩籬”,因地處江東、在古丹陽湖的東岸又被喚作“東籬”。尤其是在孫權築姑孰城以後的魏晉時代,丹陽湖地區的政治中心由丹陽(秦縣、漢郡,古稱丹楊、曲阿),分治姑孰,在姑孰一帶(桓溫、桓玄、孟嘉、劉裕等活動中心龍山、九井、白紵、尼山等地)看丹陽橫山,更是以“東籬”相稱。直至南宋,對橫山仍有人沿襲“東籬”的稱謂:南宋趙構由杭州乘船到姑孰龍山賞秋色遇雨,群臣掃興,趙構命隨行的秦(檜)門十客之一康與之作詩詞助興,康與之東望歸途,隨即作詞《望江南·重九遇雨》:“重陽日,陰雨四效垂。戲馬臺前泥拍肚,龍山會上水平擠。直浸到東籬。茱萸胖,菊蕊溼滋滋。落帽孟嘉尋篛笠,休官陶令覓蓑衣。都道不如歸。”因“孟嘉落帽”龍山之典故及“孟嘉”、“陶令”都曾在此生活,而有觸景生情之借喻。詞中提到的“直浸到東籬”,則明顯係指秋水茫茫,丹陽湖水浸漫橫山的景象。由於大家不知道“東籬”和“南山”(宣城一帶的山巒)都是丹陽湖地區特定的地名,而把“東籬”理解成了“東邊的籬笆牆”。試想一下,以陶公的`個性,受籬笆牆園囿下的“採菊”,何來見南山的“悠然”意境?而詩人在山清水秀的橫山——“東籬”下采菊,放眼茫茫丹陽湖,遙望南山或隱或現,又是何等的悠然!

  《遊斜川並序》是陶淵明隱居時的遊記,也是陶淵明唯一一首寫景的遊記性詩文,詩序中提到的“斜川”、“長流”、“曾城”、“南阜”等地名,在丹陽湖周邊都有對印,尤其是“長流”古村,至今仍在橫山腳下的石臼湖邊。

  《歸園田居·五首》是陶淵明歸隱時所寫的著名詩篇,從“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往來;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其二)、“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杇株”(其四)等詩文中不難看出,陶淵明的隱居地有族親、祖墳,有園田、井灶、桑麻。

  關於陶淵明的族親和祖宅荒墟:橫山腳下自古有眾多陶氏“墟墳堆”之說。當塗舊志也載:唐宣州刺史陶世長“敘述先塋,刻於陶大舉德政碑陰雲,自漢至唐凡三百七十七所皆大官勳爵,籲亦盛矣。”查閱《太平府志》、《當塗縣志》得知,橫山腳下陶氏祖塋,有據說是陶淵明父親的陶回墓和祖上陶謙(漢)、陶基(三國)、陶璜(晉)及陶侃祖上陶敦(漢)等名人墓地。

  關於園田:陶淵明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中分別有“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等感慨,還有“綿綿歸思紆”、“心念山澤居”、“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等思念情節,江西宜豐《秀溪陶氏族譜》之《靖節公家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乙巳歲三月,敬宣改宣城內使,公軍使都還,經錢溪,復邦族,家貧甚····”,而曲阿是丹陽古稱,介於南京與江西之間的丹陽應該是橫山腳下古丹楊(陽);因丹陽產銅鐵,晉代在丹楊設鑄錢的“錢監”,河流被稱作錢溪。

  關於井灶、桑麻:“丹灶灰井”、“丹灶寒煙”乃姑孰橫山著名歷史遺蹟和古景,其中“丹灶寒煙”位列“姑孰八景”之中;橫山地區歷來是優質桑麻產地,李白在寫橫山石門“桃花源”——“秦人家”時,也有“就中仍見繁桑麻”的詩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