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精神:菊花、古劍、酒
陶淵明的精神:菊花、古劍、酒
引導語:陶淵明獨愛菊花,世人皆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已成千古絕唱。庭院栽菊,高山賞菊,他甚至給自己的小女兒取名為愛菊。每有暇日,便坐青松之下,飲酒賞花。一有苦惱,就入菊圃,在菊花叢中忘卻人生的焦慮,進入“欲辨已忘言”的空靈虛靜境界,不僅僅是愛菊花,還有酒和古劍,下面是有關他的菊花、古劍和酒的精神,我們一起閱讀學習吧。
菊花古劍和酒
被咖啡泡入喧囂的庭院
這是我比較小的時候,流行過的唐朝樂隊的主打曲目《夢迴唐朝》的開端。歌詞我已經不能全記了,只有這兩句十幾年來未曾抹去。當我讀了無數的名文古詩,不再是一個乾乾淨淨的白丁時,我依然喜歡這兩句。“菊花、古劍和酒”,只這三個意象就代表了全部的中國傳統文化,緊接著一句“被咖啡泡入喧囂的庭院”,就這兩句便把這樣一種感覺寫了個淋漓盡致:現代的喧囂逐漸取代了古時的靜謐。後來我仔細想想,菊花、古劍、酒這三個意象選擇得確實不錯,但和“夢迴唐朝”的主題略有不合:菊花不是唐人最愛的花。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說: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他說對於菊花,從陶淵明之後就一直很少有人喜愛了。周敦頤是宋人,可見有唐一代,大家還是喜歡富貴雍容的牡丹。因此“菊花、古劍和酒”並不能代表唐朝的風格。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卻越來越覺得“菊花、古劍和酒”這三個意象,幾乎能概括陶淵明的精神。菊花代表了淵明的隱逸之氣,古劍代表了淵明的猛志與氣節(從《詠荊軻》、《讀山海經》等詩中可以見出),酒則是淵明用以調和痛苦的良藥。
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上找一位與菊花精神相契合的人,那麼這個人只可能是陶淵明。就像要找與梅花精神契合的人,這個人只可能是林逋一樣。林逋愛梅,寫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樣為梅花傳神的句子。而我有時覺得很奇怪,淵明雖然愛菊,雖然詩中也寫菊,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名句。淵明詩中寫菊的句子,大約就是這幾處: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和郭主簿》其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飲酒》其七)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九日閒居》)
僅此而已。而“採菊東籬”雖是名句,卻不像“疏影”那樣寫出梅的風神與品格。甚至淵明詩中都沒有一句像蘇東坡“菊殘猶有傲霜枝”[注1]這樣直寫菊花精神的句子。那麼為什麼只有淵明與菊花的精神最契合呢?原來,愛一種花,並不是要把它寫到自己的詩裡,而是要把它寫進自己的生活裡。淵明與菊花的契合,恰恰是在他的生活中見出的:
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沈約《宋書·隱逸傳》)(按,弘指江州刺史王弘)
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蕭統《陶淵明傳》)
蕭統在沈約文字的基礎上加了“滿手把菊”四字,雖然很可能是出於他的臆測,但寫得真是美。即使沒有“滿手把菊”,只是“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已是讓人欽慕不已了。後來王維把這段話改成了一首詩,題為《偶然作》,其中兩句寫得真是自然:
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
但同樣是用菊花的意象,前些年流行的歌曲《中華民謠》裡有一句“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被很多人譏為“最爛的歌詞”,還有網友在天涯社群說:“有沒有毛病啊,菊花插滿頭……”確實,戴花哪有插一腦袋菊花的道理。杜甫詩云:“安得健步移遠梅,亂插繁花向晴昊。”(《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也只是說“亂插梅花”而已。歌詞並不能只是意象典故的堆砌。“滿手把菊”,其人必為高士;“菊花插滿頭”,其人則近乎大觀園中之劉姥姥了。
再有就是前面《飲酒復止酒》一章中提到的`“見南山”還是“望南山”的公案。蘇軾在《題淵明〈飲酒〉詩後》中說:“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宋代陳善在《捫蝨新話》中說:“採菊之時,無意于山,而景與意會,此淵明得意處也。”明代梁橋《冰川詩式》中說得更細一點:
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則既採菊又望山,意盡於此,無餘蘊矣,非淵明意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悠然高情,趣閒而思遠,此未可於文字精粗間求之。
他說的“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是說陶淵明非刻意要寫好詩給世人看,只是借詩記載自己的一種生活狀態罷了。從這點上講,淵明與菊花是最相稱的。
當然,說淵明詠菊無“佳句”,這個“佳”只是從後人極力描摹的角度來看,實則淵明寫菊,是從大處寫其精神。如“秋菊有佳色”一句,宋代李公煥《箋註陶淵明詩》卷三引了定齋、艮齋兩人的評語:
定齋曰:自南北朝以來,菊詩多矣,未有能及淵明之妙。如“秋菊有佳色”,他花不足當此一佳字。然通篇寓意高遠,皆由菊而發耳。
艮齋曰:“秋菊有佳色”一語,洗盡古今塵俗氣。
有人說淵明愛菊,是愛其象徵意義。唐代元稹《菊花》雲: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這是說自己,更是在說陶淵明。
明初以倔強著稱的方孝孺在《菊趣軒記》中寫道:
淵明之屬意於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樂乎物而不玩物,故其樂全;得乎物之樂,而不損已之天趣,故其用周。
清代陳偉勳在《酌雅詩話》中說:
其寓情於菊者,正韓魏公所云晚節黃花之意,正其撫時傲世之心性所見端。周子謂“菊之愛,陶後鮮有聞;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周子豈沾沾取先生之愛菊而已哉,蓋別有取焉者也。知周子之所以愛蓮,則知先生之所以愛菊矣。
這兩段文字有一個特點,就是說陶淵明愛菊,主要是愛其象徵意義:“黃花晚節”——以後凋之菊花象徵保持晚節之高士。方孝孺說淵明“其意不在菊”,更是直接說淵明只是愛其象徵意義了。這恐怕是因為宋代理學家反對“玩物喪志”,以致人們對自己的愛好都要加上一些精神的象徵意義。
但對於淵明愛菊理由,朱自清《詩多義舉例》給的理由最有趣,就是菊花可以吃,可以泡酒喝。朱先生還引了許多前人吃菊花、飲菊花酒的詩文為例,來證明淵明確實吃菊飲菊。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屈原《離騷》中便說過“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除了朱先生引的詩文,還有就是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西京雜記》中則稱:“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較淵明晚些的梁簡文帝在《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襦”之句,也是說採菊釀酒。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仍有飲菊花酒的記載。可見從魏晉開始直到明清,飲菊花酒是重陽節的一種傳統習俗。
陶淵明的菊花詩
篇一:飲酒二十首_秋菊有佳色
晉·陶淵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篇二:《飲酒》其五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篇三:和郭主簿
晉·陶淵明
和澤週三春,清涼素秋節。
露凝無遊氛,天高肅景澈。
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