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問來使》王維《雜詩》閱讀答案
陶淵明《問來使》王維《雜詩》閱讀答案
引導語:關於陶淵明的《問來使》與王維的《雜詩》都是表現思鄉之情的詩,下面是這兩首詩的閱讀答案,歡迎大家閱讀。
[甲]雜詩
王 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乙]問來使
陶淵明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
薔薇葉已抽,秋蘭氣當馥。
歸去來山中,山中酒應熟。
1.陶淵明是 朝詩人。高中課文中學過他的作品《 》。(2分)
2.對兩首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兩首詩歌都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使詩歌跌宕有致; B.兩首詩歌分別問梅、問菊,都彰顯出詩人高潔的品格; C.兩首詩歌體裁都是古體詩,語言自然、質樸而無雕飾; D.兩首詩歌主題相同,都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3.有人在比較這兩首蘊含了作者深厚感情的詩時,認為“淵明之作,下文綴墜語稍多,趣意便覺不濃;右丞只為短句,欲於此下復贅一語不得。”對於這樣的比較分析,你同意嗎?請簡述理由。(3分)
參考答案
1.(2分)晉 歸去來兮辭(飲酒)
2.(3分)A
3.(3分)甲問了無答,答在問中。言有盡而意無窮(1點)。乙有問有答,言盡意盡。(1點)結合具體語句展開分析(1點)。
附陶淵明《問來使》賞析:
發:感到,感受。
抽:縮減,凋零。
歸去來:來,語助詞。
你從山中來,早晚能感受到天目山的變化。我屋子的南窗下面,現在生了幾叢菊花?
薔薇的葉子已經凋零,秋蘭的氣息應當很香了吧。你歸去天目山中的時候,山中的菊花酒也應該釀好了。
詩人透過問來使菊花,以菊花的孤高隱逸,來形容自己的情懷。
延伸閱讀:
表現思鄉之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古代由於交通阻滯,通訊不便,出門在外的遊子與家中的聯絡很不方便,對家鄉的情況知之甚少。當看到一位家鄉來的人,便會迫不及待地向他打聽家鄉的`情況,瞭解親人的資訊,以慰藉自己的思鄉之情。在古詩中,陶淵明的《問來使》、王維的《雜詩》、王安石的《道人北山來》,便是表現這種情思的代表作。
宋代詩人王安石的《道人北山來》
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
舉手指屋脊,雲今如此長。
開田故歲收,種果今年嘗。
告叟去復來,耘鋤尚康強。
死狐正首丘,遊子思故鄉。
嗟我行老矣,墳墓安可忘!
詩的意思是:有個道人從我家鄉的北山過來,問他我家東面山岡上的松樹長得怎樣了。他舉手指指屋脊,說現在已經長得這樣高了。新開的田地去年豐收了吧,種的果樹結的果子今年也品嚐上了吧?我對道人說我出來還要回去,我的身體還健康強壯,還能從事農業勞動。狐狸死時頭正對著出生的小山丘,我這個在外飄零的遊子也思念自己的故鄉。慨嘆我即將老去了,我墳墓所在地的家鄉怎麼能忘呢!
詩人透過向家鄉來的道人問話,表達了自己的遊子思鄉之情;更透過問松樹的生長情況,側面反映出詩人自己內心追求像松樹一樣高風亮節的情操。
這三首詩都是思鄉之作。都是透過問故鄉來人來表達思念和關切家鄉的真摯感情。陶淵明詩、王安石詩的開頭四句同王維的詩寫法一樣,都說有人從家鄉來,都向來者打聽家鄉的事,所問之事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陶淵明獨愛象徵隱逸孤傲的菊花,所以問“今生幾叢菊”;王維欣賞冰肌玉骨的梅花,則問:“寒梅著花未”;王安石喜歡高風亮節的松樹,故問“問松我東崗”。從問的東西里可以看出其中有一致的地方,就是菊花、梅花、松樹都是耐寒的,菊花能夠傲霜,所謂“黃花晚節香”;梅花是冰肌玉骨,衝寒開放;松樹是《論語》裡稱讚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是用來象徵“高風亮節”的。梅花、菊花、松樹,都是古人用來象徵高潔人品的。很顯然三位詩人在問的內容上,都有著深刻的含意,都象徵著他們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但是在詩的語言上則有含蓄與直白之分。王維的詩寫得自然親切、含蓄蘊藉,問而未答,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耐人玩味。陶淵明、王安石的詩問而有答,則顯得有點言盡意止,給人以複製生活的感覺。在詩的內容上,則有精煉和繁冗之分。王維詩獨問梅花,簡練蘊藉;陶淵明詩、王安石詩還問到其它事情,顯得繁雜。因此,清代詩評家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註》的按語中說:三詩“同一杼軸,皆情到之辭,不假修飾而自工者也。然淵明、介甫二作,下文綴語稍多,趣意便覺不遠。右丞只為短句,一吟一詠更有悠揚不盡之致,欲於此下復贅一語不得。”
這樣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王維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了詩人蘊含豐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