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中的陶淵明形象解讀
《歸去來兮辭》中的陶淵明形象解讀
引導語:《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傑出作品之一,那麼作者在這首《歸去來兮辭》中的形象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一起來閱讀下文了解與學習。
陶淵明《歸去來辭》序: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輿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陶淵明《歸去來辭》原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
關於陶淵明,中學教材或教參一般有如下介紹:
1、陶淵明,東晉潯陽柴桑(今九江市星子縣)人,字元亮,後改名為潛,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
2、陶淵明的辭官:“不為五斗米折腰”。 蕭統《陶淵明傳》雲:“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宋書·隱逸· 陶潛傳》與《晉書·隱逸·陶潛傳》所載略同。
總而言之,陶淵明是田園詩人,是隱士,厭惡官場,傲骨錚錚,品行高潔,不願同流合汙。
但是,讀了他的詩文,讀了他的一些代表作,也就是中學課本里的《桃花源記》、《飲酒》(其五)、《歸園田居》(其一、其三)、《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等,感覺並非如此。他自然是個詩人,是個田園詩人,但它算不上一個隱士,他與一般隱士有太大的不同;他的所謂“厭惡官場”、“不願同流合汙”等等,在他的詩歌作品中也不能得到絲毫的印證。
下面只以《歸去來兮辭》為例說明之。換言之,在此只說說《歸去來兮辭》中的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所寫內容,正如它的題目,就是“歸去”,也就是辭官回家。具體情況,我們依段分析如下: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首段,主要寫了他“歸去”的心情、思想。大致包括五個方面:
1、他歸去的義無反顧(“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2、他對自己過去行為的反思(“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3、他對自己迷途知返的慶幸(“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4、他歸去途中的愉快(“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5、他歸去趕路的急迫(“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次段,主要寫了他“歸去”後的家庭生活及心情。大致包括五點:
1、他進家門的急切。(“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2、他家人的迎候。(“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3、他回家後的愜意。(“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4、他的居家庭園生活的樂趣與自適。(“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5、他歸去的當然。(“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三段,主要寫了他這次“歸去”後的生活打算、活動安排及人生感慨。大致包括三點內容:
1、他決定從此斷絕與外面的交往,今後不再出去做官營求。(“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據有人考證,陶淵明一生前後有過五次出官的經歷,前後跨時13年。第一次,在29歲上,“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辭職後,賦閒在家6年,一口氣生了5個兒子。第二次,36歲,投奔江州刺史兼荊州刺史桓玄,因生母孟氏去世返家居喪(這是禮法規定,父母去世必須辭官居喪)。第三次,40歲,投奔劉裕,任參軍。劉裕在滅了稱帝的桓玄後,大事剷除異己,陶淵明見狀,離開了劉裕。第四次,41歲,投奔劉敬宜,任參軍。四個月後劉敬宜被朝廷解職,陶淵明自然也離職了。第五次,42歲,在叔叔的推薦下做了彭澤令,八個多月後辭職。
一般譯者,認為其中的“世與我而相違”一句是“官場與我相悖”的意思。實在錯得離譜。實際意思幾乎相反,它說的是:這個世界對我很是抬愛,在諸侯及家叔的惠愛、同情之下,我做了官,但這做官之事與我的“愛丘山”的本性相牴觸。其中的“與”是扶助、幫助、支援、抬愛的意思。
2、他決定在家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跟家人聊聊天,在書房彈彈琴,練練字,或是春耕時候去田裡做做農活,或是在農閒的時候或乘車或坐船四處逛逛,欣賞一下山川美景。(“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3、他欣羨大自然的生機勃勃,感嘆自己盛年不再,生命即將終結。(“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四段,主要寫了他“歸去”後對於自己餘生的感慨。大致包括兩個方面:
1、他決然與過去的官場生活告別,徹底放下世俗的營求,委心自任,讓餘生迴歸本然。(“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2、他要過合於他本性的自在、自由、自任的`生活,或良辰獨步,或拄杖稼穡,或登高長嘯,或臨川賦詩,總而言之,他將決然這樣度過自己的餘生:順應自然,樂天知命。(“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以上是對於《歸去來兮辭》的逐段分析。透過分析,我們發現,作者反覆強調的是“歸去”(辭官回家)的高興與愜意。他辭官後,過的是輕鬆自適的世俗生活,與家人團聚,與鄰里來往,絕不像那些與世隔絕的隱者。因此,說他是隱士,很不恰當。
至於說他“厭惡官場,傲骨錚錚,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云云,更是無從談起。作者為什麼辭官,他在詩中沒有提及半個字,整首詩中,也找不到他對於社會、世俗、官場的任何不滿,有的只是有違自己本心的悔恨,以及迷途知返的慶幸。而且,從詩中看,陶淵明對於社會,非但沒有表達不滿,反而還有感激之意,這就是“世與我而相違”一句。這一點在“並序”中深有印證: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顯然,做官是陶淵明的無奈選擇——“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他必須養活一大家子。為了養家,經過親友的提醒,他自己也有做官的想法,所謂“故便求之”就有這個意思。他任為彭澤令,明顯得到了“諸侯”和家叔的幫助,而且運氣不錯。對於他們的幫助,他懷有感激之情:“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序言裡的這一筆,我想是“世與我而相違”一句的最好印證。
當然,說到辭官原因,本詩“並序”中說得較為清楚,這就是上文引述的剩餘部分:
“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從序文中看,陶淵明的辭官,是因為做官與他的“愛丘山”天性相牴觸,甚至到了“飢凍雖切,違己交病”的程度。也就是說,哪怕受凍捱餓,陶淵明也要辭官歸去,因為做官實在讓他身心痛苦。面對飢凍之切和違己交病的兩難抉擇,他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做官有愧自己的“平生之志”,這就是作者對於辭官原因的陳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面這段“並序”中,有一句話值得特別重視,這就是:“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這一句道出的事實是:陶淵明過去多次出去做官,都是迫於自己的生計。這跟他最後一次去做彭澤縣令,目的毫無二致。至於他的多次辭官,很可能正如他自己所說,“性本愛丘山”,也就是說,陶淵明既無做官的興趣,很可能也缺乏做官的天賦和能力,因為《晉書·陶潛傳》裡說》:他初次擔任“州祭酒”時,因為“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他天生就該是個農民。
不過,關於陶淵明的辭官,也有“畏罪”一說。有人說,陶淵明為什麼見督郵要來就跑,是因為他有經濟問題,說先前他的任職拿的是死薪水,養不活家人,自己的酒錢更是沒有著落。現在是縣令,是實實在在的地方官,有公田之利,還可能有灰色收入,甚至有貪財納賄的嫌疑,不然怎麼可能從“瓶無儲粟”一下子就“有酒盈尊”?怎麼可能家裡會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做了幾個月的縣令,他終於解決了餘生的生計問題。又說他已有足夠的官場經驗,先前一定經接待過上面來的官員,懂得官場過規矩和禮儀,怎麼偏偏一見督郵就跑呢?督郵是什麼官?他是州郡一級的監察官,相當於現在的上一級的紀委書記。又說他雖說“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但他實際並未去武昌奔喪,而是直奔家裡,云云。這確實有點意思,不過,僅供參考 ,希望不會破壞陶淵明老夫子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總而言之,《歸去來兮辭》中的陶淵明,是"歸",不是“隱”;是引而退,不是退而隱;是“委心而歸”,不是“憤世而隱”。陶淵明的實際情況與現行教材、教參對他評價有很大不同。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是否有太多的教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