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當年為何不寫菊花?

陶淵明當年為何不寫菊花?

  引導語: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人,當年陶淵明為什麼不喜歡寫菊花呢?

  當年陶淵明為什麼不寫當年陶淵明為什麼不寫首先,題主親,我們對《桃花源記》的理解,或是陶淵明的「美好境界」的理解,是不是有點差異?

  似乎很多人認為《桃花源記》的描述,是出於清高、隱逸這樣的初衷。但我卻覺得它反而是陶淵明心中的俗世嚮往——管你外面發生了什麼,我有我的滋味,我躲在花叢深處過我幸福美滿的小日子,農婦山泉有點田。

  而在陶淵明生活的那個年代,如果要找一種花來與「良辰美景」「幸福美滿」相譬喻,是沒有誰能超越桃花的地位的。

  是啦。如今大家都容易覺得桃花「風流」「豔俗」「輕佻」,但要知道,在那時候,桃花的形象完全不是這樣的。它象徵的是幸福、美滿、平安、吉祥、長壽。

  前面有同學已經提到了《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除此之外,還有《召南》的「何彼穠矣,有若桃李」,《史記》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驅鬼辟邪,要用桃木符。

  壽星手裡拄著的也是桃木杖。

  春來繁花滿枝,花落了又有甜美果實。凡世裡最好的一輩子,也不過是如此吧。

  (順便說一句,桃花被和「紅顏禍水」「風流成性」聯絡在一起,是宋朝程朱理學之後才鬧出來的。)

  然後,關於菊花,這個因果順序好像也有點不對呢。

  並不是因為先有「菊花 = 隱士」這樣的意象,才有「陶淵明歸隱種菊花」,以及「需要找一種花,搭配著寫一個隱居故事」的。

  而是因為「陶淵明隱居,與菊花相伴」,後來陶淵明出名了,後世才確立了「菊花 = 隱士」這一概念。

  而且這個行為跟《桃花源記》從頭到尾就沒太多關係。

  先秦兩漢時期,菊花的形象主要還停留在「時令風物」的層面,幾乎從未與「清高」「隱逸」這樣的意象聯絡在一起。不信大可看看當時的文獻,大部分都是「季秋之月,鞠(菊)始黃華」或「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這樣的平鋪直敘。

  是到了魏晉之後,才慢慢開始流行菊花。

  因為菊花氣味清冽,所以不與群芳同列;生於郊野,所以無拘無束;開於晚秋,花後無果,所以無牽掛於世俗羈絆。

  在當時追求「羽化登仙」的文化背景下,名士們相信服食菊花和其他許多丹藥一樣,可以輕身、延年,甚至成仙。

  何秋菊之可奇兮,獨華茂乎凝霜,挺葳蕤於蒼春兮,表壯觀乎金商,延蔓蓊鬱,緣坂被崗,縹幹綠葉,青柯紅芒,芳實離離,暉藻煌煌,微風扇動,照曜垂光,於是季秋九月,九日數並,置酒華堂,高會娛情,百卉彫瘁,芳菊始榮,紛葩韡曄,或黃或青,乃有毛嬙西施,荊姬秦嬴,研姿妖豔,一顧傾城,擢纖纖之素手,雪皓腕而露形,仰撫雲髻,俯弄芳榮。

  ——魏 · 鍾會《菊花賦》

  歲往月來,忽逢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百草,無有射地而生,惟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魏文帝《與鍾繇九日送菊書》

  (順便說一句,鍾會就是和姜維共事,據說還參與策劃了嵇康之死的那個名將鍾會;至於魏文帝大家就更熟悉了——你知道曹操有個兒子叫曹丕嗎?)

  所以,對於當時人來說,菊花和桃花其實存在兩個本質區別——

  1. 桃花 = 富有歷史積澱的傳統文化代表;菊花 = 新興文化流行風尚。

  2. 桃花 = 幸福美滿的理想生活;菊花 = 了無牽掛的神仙作風。

  你說如果是你,要寫一個關於前朝人的、美滿生活的、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社會,你選菊花還是桃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讓我們來討論下「陶淵明喜歡菊花」這個命題……

  不好意思,其實就目前看來,我真覺得陶淵明先生喜歡菊花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

  而是某種程度上的苦中作樂……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陶潛《歸去來兮辭》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潛《歸園田居》

  一個因為看破仕途、心灰意冷而隱居的人,種啥啥不活,一家人肚子都填不飽。你相信他在這種情況下種各種菊花來玩(何況那年頭能種的菊花品種真沒多少)?反正我是不信的'。

  至於「陶淵明詠菊之詩」,更是個美好的誤會。

  陶先生寫菊花的詩,和後來的詩人相比實在不算多。且大部分都只是「提及」菊花而已,並沒有特別用情至深的描述。之所以「廣為流傳」「膾炙人口」,是因為之前從未有過的田園山水之氣;而不是因為「菊」的存在。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和澤週三春,清涼素秋節。

  露凝無遊氛,天高肅景澈。

  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和郭主簿》

  說穿了,這只是因為在清貧得食不果腹的日子裡,惟有的美好也只剩下菊和酒了。菊成為天地自然精華的折射,酒成為眾人皆醉唯君獨醒的手段。

  若是鮮衣怒馬時,陶淵明未必會選擇菊。當然,那樣的陶淵明,也就不是我們會記得的陶淵明瞭。

  與菊花患難與共的日子,雖然別無選擇,但也能讓它流芳千古。這倒真是陶淵明的境界造化。

  和《桃花源記》一樣都只是他的精神折射,並沒有什麼非此即彼的執念,菊與桃,無非都是他的某種寄託罷了。

  P.S. 那時候菊花的觀賞資源不要太少。別看曹丕和鍾會用了一堆形容詞,實際上大部分都還是甘菊或野菊,後者也就是南京人口中的「菊花腦」(此處應有摳鼻孔表情)。

  我們現在看到五顏六色、華麗豐滿的菊花,大部分都是在唐朝之後才逐漸培育出來的。

 

  讚美陶淵明的作文

  喜歡陶淵明的生活方式並非一兩天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很羨慕。

  原因在於他的淡,淡泊名利。想來他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不然這一篇篇流傳千古的作品能如此聲名遠揚?但他卻隱於田野鄉村,而並非像世人一樣將光芒放射得耀眼。僅從這一點便可以得知,於他而言,這名利不過是世人間互相爭奪來,爭奪去的一個幌子罷了,是毫無意義的。

  當一個隱者,這種感覺應該更不一般。閒雲野鶴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度日,那種悠然,那種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無法比擬的。他就有此先見之明,遠離那汙濁不堪的俗世,來到這悠閒自在的世外,過著這樣羨煞世人的生活。果然樂極!

  那就是“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心境了吧,也許在他心中,重要的並不是居廟堂之高時的錦衣玉食,而是處江湖之遠時的田野風情吧!作文

  儘管陶淵明如此地想“獨善其身”,但他心中仍放不下“兼濟天下”,否則它早已解脫,何苦又來“舉杯澆愁”呢?

  這樣就是這個想滿足於田園樂趣、而又企圖幫助那些有著痛苦生活的人民,的一個“大寫的人”,心中充滿了無限的苦悶。

  即使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即使他遠離這凡塵俗世,他那顆“金子”般的心靈卻依然無法歸於平靜。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他始終無法極樂般逍遙自在,但率性自然,灑脫無羈的陶淵明確實讓人由衷羨慕的,在像我這樣的後人心中也是不可磨滅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