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陶淵明詩詞

  1.《乞食》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

  銜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2.《述酒》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重離照南陸,鳴鳥聲相聞;

  秋草雖未黃,融風久已分。

  素修渚,南無餘雲。

  豫章抗高門,重華固靈墳。

  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

  神州獻嘉粟,西靈為我馴。

  諸梁董師旅,芊勝喪其身。

  山陽歸下國,成名猶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樂不為君。

  平王去舊京,峽中納遺薰。

  雙陵甫雲育,三趾顯奇文。

  王子愛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練九齒,閒居離世紛。

  峨峨西嶺內,偃息常所親。

  天容自永固,彭殤非等倫。

  3.《詠二疏》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

  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

  遊目漢廷中,二疏復此舉。

  高嘯還舊居,長揖儲君傅;

  餞送傾皇朝,華軒盈道路。

  離別情所悲,餘榮何足顧;

  事勝感行人,賢哉豈常譽!

  厭厭閭里歡,所營非近務;

  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

  問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

  放意樂餘年,恤身後慮。

  誰雲其人亡,久而道彌著。

最近訪問